書接上回。卻說宋江回到梁山,段景住又說了照夜玉獅子的好處,「宋江叫神行太保戴宗去曾頭市探聽那匹馬的下落。」宋江要奪照夜玉獅子,因而才有晁天王中箭、中毒的結局。
戴宗去了四五日,回到山寨講了曾頭市的情況,以「掃蕩梁山清水泊,剿除晁蓋上東京。生擒「及時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盡聞名。」激怒了晁蓋,晁天王不顧任何人勸阻,執意啟請二十個頭領,率領五千人馬去征討曾頭市。
晁蓋出征之事且按下不表,且說戴宗帶回來的曾頭市情報。戴院長是怎麼說的,曾頭市究竟寫的是哪裡,史文恭是誰,「曾家五虎」又是什麼寓意呢?
曾頭市是不是金國人的地盤?
戴宗詳細地說了曾頭市的情況,這段話很長,本文按層次分別解讀曾頭市、曾家五虎、史文恭。這一節,且說曾頭市與曾頭市的老子曾長者。
神行太保說:「這個曾頭市上共有三千餘家,內有一家,喚做曾家府。這老子原是大金國人,名為曾長者。」確信無疑了,曾頭市本是宋國地界,被一個名叫曾長者的大金國人佔據了。設若以此寫故事,梁山好漢蕩平曾頭市,那可是抗金英雄。但是,這一筆卻是借喻,不是實寫的金國,歷史上的宋江並沒有與金國交戰。
《水滸傳》中的「金」隱寫的是大明,這一點,前面的文章已經講過了。梁山大聚義時,西北乾方出現的「大金盤」,這隻大金盤出自《大宋宣和遺事》趙匡胤的《詠日》詩:「須臾降下大金盤,趕散殘星與明月」,《遺事》中說:這句詩「後來以為應大金破汴梁之讖」。
施耐庵點化此詩以喻大明將如北宋那樣亡於「金」,原因有兩點:其一,「須臾」以南方口音諧音「盱眙」,也就是朱元璋祖籍「泗州盱眙縣」。其二,朱元璋仿寫這兩句詩作《金雞報曉》(如圖),因其自稱是姬姓高陽氏顓頊轉世,遂以「金雞」自比。這首詩前面的文章中講過,也點化在幾處文本詩詞之中。
所以,「大金國」曾頭市,以及「大金國王子」之照夜玉獅子實寫的明朝事。市,諧音史、石、獅、師,總喻「豕」,也就是「朱(豬)」。「祝融作市」,「市」是大明先祖所創。「天市二十二星,主國市聚交易之所,一曰天旗」,施耐庵借用《史記正義》這句話,隱寫了建文帝二十二歲時引發了靖難之役,巧合的是,朱棣崩於永樂二十二年。「天旗」,將在後文書中隱寫白溝河之戰。
「曾頭市」不是金國人佔領的北宋之地,而是隱寫的大明,其「老子」是曾長者。第三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有金二,曾頭市便有個「曾長者」,那麼,曾長者與金二是不是兄弟呢?
《說文解字》:「曾,從八從曰」,這個字本有「重」的意思,施耐庵諧音為「重八」。曾,僭也,是僭位之意。如此,曾頭市、曾長者又是一筆兩寫,「兩山對峙」、「一擊兩鳴」的筆法,既寫了大明太祖,又寫了僭位之大明太宗。永樂之陵為長陵,是為「曾長者」。
同時,還影射到了朱元璋的重孫朱瞻基。《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朱棣夜夢太祖授大圭,次日,朱瞻基出生,乃效法太祖立皇太孫。哪知這個皇太孫與其皇叔朱允炆一樣,都遭遇了叔叔奪位。之於宣德而言,朱元璋就是曾祖。
曾頭市曾長者無疑是「金大」,出現在渭州城的就是「金二」,隱寫的是太祖與太宗兩代皇帝。金二與金翠蓮出現在渭州城潘家酒樓,其實隱伏了潘金蓮、潘巧雲(翠屏山),隱寫的是大明削藩,「藩」去掉草字頭是個「潘」字。這件事,在我解讀《水滸傳》的文章中早就講過。此後,也計劃寫個「陽谷縣」系列,從武松繞道回清河縣講起,揭秘武松、武大所隱藏的大明機密。
曾家五虎與梁山五虎將都是「五蟲將」?
《水滸傳》中稱虎為大蟲,因此,無論曾家五虎還是梁山五虎將,都是「五蟲」,《西遊記》中就專門明寫了「五蟲」。五,指的是朱明「五代」,這「五代」起自「朱溫(瘟)」,演繹朱明藩鎮大火併。蟲,邾邑,也就是邾國都邑,藉以隱寫大明都城。
戴院長說:「(曾長者)生下五個孩兒,號為曾家五虎:大的兒子喚做曾塗,第二個喚做曾密,第三個喚做曾索,第四個喚做曾魁,第五個喚做曾升。」把五虎的名號單獨分解出來,就是塗、密、索、魁、昇。什麼意思呢?
塗,諧音兔,隱喻大明的符碼。塗,又作「余阝」,許慎說是「邾下邑地」,意思是邾國下轄的城邑,還是隱寫「蟲」。
密,靜也,也就是安寧、寧靜之意,「靜,安也」,邾國的先祖是吳回祝融之子陸終的第五子曹安,即邾國先祖,又叫晏安——「王教頭私走晏安府」,隱寫燕王之藩,因此,大明永樂都城多有「安」字,施耐庵的「庵」也有此諧音寓意。
索,書中有索超、「病關索」,這個字解讀起來很複雜,這裡簡單講講。「艸有莖葉,可作繩索」,小者為繩,大者為索。《說文解字》解讀為:「從(「屮」下左撇右捺,象個「木」字)、糸。杜林說:亦朱木字。」也就是說,「索」與「朱」是一個字。
魁,這個字簡單,說的就是大明之魁。魁,一指北斗星,也就是晁蓋夢北斗星而聚義東溪村,智取生辰綱。《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斗為帝車」,晁天王本是皇帝,但卻是化作白光飛去的斗柄上的小星,因而他不在一百單八將之列。晁蓋遇「魁」,也是曾頭市中箭的伏筆。
昇,與「晁」同義,借朱元璋《金雞報曉》以喻大明皇帝。
曾家五虎都是大明皇帝的隱寫,但若是以此解讀,恐怕不能作為特指的依據,這幾個字還可以解讀為其他寓意。但是,若把曾家五虎之名這樣斷句:「塗密索魁,昇」,那就更有意思了。
塗密是「荼蘼」的諧音,荼蘼為白花,也就是「白花蛇楊春」,喻雪花大蛇朱允炆。白為金,也就隱指了大明。索,盡也,「開到荼蘼花事了」,施耐庵借用陸遊這句詩,隱寫建文帝事了。
《水滸傳》中揭露大明第一謎案:建文帝是在南京禁城後門,也就是玄武門被號稱天策上將的朱棣次子朱高煦射殺,然後投入有意製造的皇宮大火燒成「鬼臉兒」、「沒面目」、「焦挺」。《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確實也記載了「建文君將自焚」,「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證實建文帝歿于靖難之役。
把建文帝之死塗抹為自焚,這是朱棣掩蓋弒君篡位之名製造的假象。因而,「荼蘼」又指的是朱棣,索建文帝之命者實燕王也。朱允炆為大明之魁,射殺了建文帝,朱棣便登基稱帝——昇,登也。
索,也為「木」,荼蘼為白,乃是「以白帽著王」隱寫燕王朱棣,「塗密索魁升」,也可直解為燕王「索魁」,奪位成功。「索魁」,還隱寫了谷王朱橞詭稱建文帝未死,假建文帝之名密謀造反的歷史。
史文恭究竟是誰,為何武藝水滸第一?
《水滸傳》究竟誰的武功最高?無疑是曾頭市教師史文恭,即便是盧俊義陣前一對一單挑,未必能佔便宜。很多讀者朋友認為,林沖能夠贏他,其實,林教頭差得還很遠。這件事,暫且不討論,留待列位看官去爭議了。
還是戴宗說的:「又有一個教師史文恭,一個副教師蘇定。……那匹千里玉獅子馬現今與教師史文恭騎坐。」
教師,似乎與教頭不同,彷彿禁軍中的教師才是教頭,諸如祝家莊、曾頭市這般的教習武藝的都是教師而不是教頭,唯獨柴大官人莊上請的是洪教頭。其實,教頭、教師都是一個意思,說的是朱家「反賊」。
「教」,拆開是「反文孝」。大明以孝治天下,自太祖起,謚號中都有個「孝」字。但是,在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廢除建文時期所有規制,重新擬定朱元璋謚號,大明才有第一「孝」。所謂「有分教」,就是教頭、教師之「教」。
教頭,就是「反文孝」之頭,指的是帶頭謀逆奪位的朱棣。教師之「師」是獅子之「獅」的諧音,也就是石、豕,還是隱寫的朱家謀逆藩王。因此,無論是王教頭、林教頭、洪教頭,還是欒教師、史教師,都是大明藩鎮之亂的隱寫,是朱家人大火併。
副,貳也、裂也,曾頭市與別的莊子不同,專門有個副教師,這個名叫蘇定的副教師是「教師」的註腳:隱寫的就是分裂朱明的貳臣賊子。
蘇,草魚禾,草即曹,大明朱姓化自邾國曹姓。「魚尾與燕尾相似」,隱寫燕王,所以,高俅是「小蘇學士」薦到小王都太尉那裡而發跡的。禾,木也,隱寫木字輩的朱棣。定,指的是燕王定鼎。
前面的文章講到,林沖梁山大火併,坐了第四把交椅,寓意燕王排行第四。梁山大聚義,林沖坐了第六把交椅,寓意建文削藩削奪五王,第六個要削的燕王卻多了皇位,因而是「王定六」。曾頭市以「蘇定」隱寫,所以,林沖直到梁山大聚義時才由燕王「昇」為王定六。
史文恭之「史」與史進的「史」一樣,都諧音石、豕,文,即隱寫建文又隱寫太宗文皇帝。「恭,通洪」,原來,史文恭就是洪太尉、洪教頭,此人武藝絕高,豈不就是「洪武」?
從隱寫寓意來看,林沖乃「副教師」,是大明之「貳」,以「水木火土金」字輩來算,是第二代皇帝。如此,林沖能打得過史文恭嗎?
史文恭武藝第一,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那就是戴宗說的:「那匹千里玉獅子馬現今與教師史文恭騎坐」。制服了照夜玉獅子,史文恭就束手就擒了。那麼,如何制服照夜玉獅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