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勵:「志清真善良!」

2025年04月01日13:22:04 歷史 1561

夏志清曾經竭力說服固執孤獨的張愛玲去印第安納大學開會並與劉紹銘見面。

周勵:「志清真善良!」 - 天天要聞

本文作者與王洞(左)近日相聚

紐約時報大廈W牛排館,水晶吊燈的光暈在九旬高齡王洞披散的銀髮上跳躍,她感嘆道:志清心腸好,他欣賞張愛玲的才華,儘管這顆曾經璀璨的流星,在紐約的黃昏里早已黯淡了。

「夏志清心地善良」,這是夏師母王洞常掛在嘴邊的話。我問:「究竟怎麼善良,舉個例子說說。」這時,她總會說出一個新故事。

周勵:「志清真善良!」 - 天天要聞

夏志清(右二)王洞(右三)婚禮時

這次的餐桌上,王洞講了夏濟安的得意門生、才子劉紹銘教授求見張愛玲的逸事。

劉紹銘(1934—2023),著名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曾主持翻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他非常欣賞張愛玲,著有《愛玲說》《再讀張愛玲》《到底是張愛玲》,儼然是「張學」第二梯隊的開拓先鋒(第一梯隊自然是夏濟安、夏志清昆仲)。但是,1966年初,當劉紹銘向恩師夏濟安(1965年去世)的弟弟夏志清表示想見一見張愛玲,以確立他研究張愛玲早期著作的作者印象,這個簡單誠懇的學術要求,經由夏志清轉達,居然被張愛玲一口回絕了。

周勵:「志清真善良!」 - 天天要聞

劉紹銘

劉紹銘教授記得他的恩師夏濟安拿著剛出版的《文學雜誌》(刊有張愛玲小說選),曾感慨地對他說:「張愛玲終於遇到我老弟志清這個伯樂了。」劉紹銘常講:按照江湖說法,夏志清對張愛玲有大恩。張愛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再度走紅,很大程度上與夏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里對其極其推崇有加有關。他說:「如果不是因為夏志清,張愛玲今天哪有如此風光。」張愛玲在康州賴氏女子學院翻譯《海上花》的工作、之後在伯克利大學陳世驤手下當研究員的工作等都是夏志清介紹的。

但張愛玲在美國生涯40年中僅與夏志清見過四次面,她不僅沒請夏志清吃過一次飯,甚至連一本簽名的書都沒有贈送過,且多次謝絕了夏志清讓她登門看望自己妻子女兒的誠意邀請。夏志清1985年給她寫的信,她直到1988年才打開看,還有些夏先生的信件她收到就直接丟入垃圾桶。可以說是不可思議。

周勵:「志清真善良!」 - 天天要聞

張愛玲拒見劉紹銘後,讓善良熱忱的夏志清很不開心,一是因為張愛玲如此不尊重兄長夏濟安的高徒,如此決絕,二是夏志清正打算通過劉紹銘替走投無路、人際關係極差的張愛玲找一份佛羅里達大學的工作。夏先生忍住心頭怒氣,再次耐心說服張愛玲,挑明了劉紹銘翻譯《中國現代小說史》的重大貢獻,以及劉紹銘替她找工作的事。張愛玲總算答應了。1966年6月,劉紹銘在印第安納大學的一個學術會議上,總算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了張愛玲。那天,張愛玲穿著旗袍,身段纖小,像是從她小說里走出來的「臨水照花」人。劉紹銘從夏志清那裡得知張愛玲日子不好過,於是千方百計為她找工作。張愛玲終於被感動,偶爾以「紹銘」開頭給他寫一些不冷不熱的信表示感謝。

劉紹銘在隨筆《愛玲小館》里開篇便說:「也許是因為我跟張愛玲有一面之緣(此生因此沒有白活)……」劉紹銘成為張愛玲的「鐵粉」,並終身對「祖師奶奶」保持著不懈熱情,傾力寫了多部「張學」著作。其中重要的主線是,夏志清沒有把張愛玲當初斷然拒絕見面的細節告訴劉紹銘。也就是說,劉紹銘直至89歲彌留之際,都不知道夏志清曾經如何竭力說服固執孤獨的張愛玲去印第安納大學開會並與劉紹銘見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夏志清是學富五車的真君子。「志清真善良!」幸虧張愛玲遇見了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著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