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不願打仗?

2024年03月23日02:25:20 歷史 1437

中國為何不願打仗?

中國為何不願打仗? - 天天要聞

這個問題並非偶然出現,而是長期存在的。本人從事文字工作已有十餘載,在各類話題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疑問。例如寫印度時,有人會留言說打他丫的,印度人就是欠收拾。寫越南時,也有人會說打他丫的,越南人太囂張了。涉及台海問題時,同樣有人說打他丫的,對台獨不能手軟。寫菲律賓時,還有人說打他丫的,菲律賓也敢放肆。甚至在寫中美博弈時,也有人認為美國是紙老虎,應該直接亮劍。寫俄羅斯時,也有人留言說不要忘記故土,尋找機會打他丫的。每當遇到這類話題,總會有人建議採取武力手段,同時也會有人質疑中國為何不打仗。然而,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三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首先,華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從古代文明延續至今的體系,其特點是不斷地進行戰爭,並在戰爭中融合。

其次,中國實際上是一個熱愛戰爭的國家。翻開二十四史可以發現,其中的主要內容就是戰爭和謀略,而且兩者相互依存。

最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善於打仗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民族在戰爭中灰飛煙滅,但中華民族卻不同,即使戰敗也能涅槃重生。

因此,自古以來,中國人並不懼怕戰爭,而且非常擅長作戰。無論是戰爭的規模、烈度,還是謀略,中國都處於領先地位。

如果覺得古代歷史過於遙遠,那麼看看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場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志願軍在武器裝備差距巨大的情況下,勇敢對抗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成功保住了朝鮮。如果沒有志願軍的努力,朝鮮半島現在可能已經成為一個國家。這一戰為中國東部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基礎,也讓美國多次克制了與中國直接交手的衝動。

中國為何不願打仗? - 天天要聞

中印戰爭雖然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也不長,但在戰略時機的選擇、對戰場變化的掌控以及戰術的執行方面都堪稱經典。這一戰不僅打消了印度對西藏的野心,也打破了其第三世界領袖的光環。

對越自衛反擊戰,雖然沒有抗美援朝和中印戰爭那樣激動人心,但也基本實現了中國的戰略目標,打斷了越南稱霸中南半島的野心。

此外,還有中蘇對抗、抗美援越等,都達到了戰略目標。可見,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間,中國不僅敢於與美蘇超級大國對抗,還教訓了印度和越南等地區強國。中國難道害怕戰爭嗎?顯然不是。

事實再次證明,在善戰方面,中國不輸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所謂中國不喜歡打仗,實際上只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的這幾十年(1989 年結束),沒有發動戰爭而已。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國家忙著發展,人民忙著賺錢,自然習慣了和平的環境。

所謂軍事,既是政治的延續,也是經濟的延續。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喜歡戰爭的時候,比如漢朝初年,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漢朝統治者為了謀求發展,甚至採取了和親納貢的屈辱政策,最終換來了文景之治。所謂的文景之治,就是經濟的高速發展。

中國為何不願打仗? - 天天要聞

中國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收斂了善戰的鋒芒,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通過生產和貿易就能賺錢,沒必要通過戰爭來獲取。戰爭的成本遠高於生產和貿易,戰爭的傷亡也遠高於生產和貿易,戰爭的不可預測性也遠高於生產和貿易。一個成熟睿智的國家,如果能夠通過生產和貿易實現戰略目標,就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其次,需要彌補工業文明周期的欠賬。文景之治之後,漢武帝才能夠發動戰爭。但現代中國並非如此。農耕文明時代的中國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一般王朝只要經過簡單的休養生息,就能獲得充足的國力。然而,近代工業文明的到來,對傳統的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形成了降維打擊。由於工業文明的興起,奧斯曼帝國莫卧兒帝國大清帝國等傳統帝國紛紛落伍並消失,許多兇猛的游牧民族也變得能歌善舞。作為古老農耕民族的中華民族,要想依靠傳統的韜光養晦手段實現復興崛起,已經不太可能了。最近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中國外交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在中國比較貧窮落後的時候,西方國家跟我們打交道是俯視,現在基本上是平視,個別情況下甚至是仰視,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不能夠像過去那樣一味的韜光養晦了,這光也韜不住了,晦也養不住了,你是成為一頭大象了,你不可能再躲在樹後面。」這是對中國當今在國際社會上所處現況最有力的評價,最真實的表達,我們也已經儘力把話說的十分委婉了。

然兒現在我們正處在工業文明發展階段,大國的復興崛起必須實現全面的工業化建設,彌補歷史欠賬。民國時期未能實現工業化建設,最終被歷史淘汰。新中國成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進行工業化建設,即開展史無前例的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和商業貿易國,並建立了完整的工業產業鏈。雖然在某些高端製造領域,中國還不是最先進的,但中國的工業體系和體量已經達到了歷史級別,足以讓大多數國家望而生畏。

中國為何不願打仗? - 天天要聞

中國取得的成就讓美國感到不安。於是,美國將中國列為頭號博弈對手,並試圖用冷戰對付蘇聯的手段來對付中國。美國的手段是不斷在中國周邊搞事情,讓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等成為其盟友。美國試圖通過這些盟友不斷製造事端,將中國從和平建設模式推向戰爭模式,從而打斷中國繼續發展壯大的趨勢。

目前,中國為了自身發展,仍在全力維護地球村的和平秩序。對於中國來說,只有在綜合實力追平甚至超過美國時,美國才無法在亞洲組建針對中國的聯合陣線,其在亞洲的布局才會出現系統性坍塌。

從另一個角度說,中美博弈的焦點是美國希望打斷中國通過和平方式發展壯大的趨勢,而中國希望在綜合實力繼續壯大後,改變中美之間的天平。

那麼,中國未來會進入戰爭模式嗎?答案是,未來的事情誰也無法確定,這本質上是一個概率問題。

無論是從歷史規律還是人性的弱點來看,戰爭從來沒有消失,也不會消失。中國進入戰爭的潛在契機大致有以下幾個:

1. 台海方向,如果台獨分子自作死,中國可能會被迫採取武力統一的方式。

2. 半島方向,如果爆發內戰,美國介入並挑釁中國,中國可能會被迫捲入。

3. 印度如果重蹈尼赫魯時代的戰略貪婪,中國可能會被迫應對。

4. 當內部經濟發展見頂時,中國可能需要通過對外立威來推動發展。

不管哪種可能性,一旦中國進入戰爭模式,善戰的中國將會讓世界震驚。當中國表現出不想打仗時,許多國家會嘰嘰歪歪,將中國的善良視為軟弱。但當中國開啟戰爭模式時,它們很可能會懷念中國「熱愛和平」的時光。

因為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思想早已總結出歷史規律: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簡而言之,中國人不好戰,但善戰!這種先進文明的戰爭觀,為中華民族的對外交往奠定了主基調。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如果你覺得不錯,那就點個贊或者轉發再看吧!多謝觀看,下期精彩繼續。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山西工業記憶——「榆次四廠」:山西錦綸廠 - 天天要聞

山西工業記憶——「榆次四廠」:山西錦綸廠

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的「吃、穿、用」問題始終是黨中央的頭等大事,百姓平時的衣、被、鞋等均需要棉布。早在建國初期,我國就開始重點發展紡織工業,然而我國的人口基礎大,棉布等紡織品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網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新聞早班車 - 天天要聞

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網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新聞早班車

她用身體充當臨時「靠背」!被這位女警暖到了(人民網)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網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目前, 淮南武王墩墓槨室考古發掘有序推進,已經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其中青銅器150多件(組)。墓主人可能是他!淮南武王墩墓考古最新成果發布5月18日下午,武王墩墓備受關注的隨葬重器——...
辣湯早新聞 | 最新繳費提醒;淮海戰役紀念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 天天要聞

辣湯早新聞 | 最新繳費提醒;淮海戰役紀念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5月19日 農曆四月十二 星期日下面小編帶大家走進今天的《辣湯早新聞》今日天氣今天晴到多雲南到東南風4到5級氣溫20℃到34℃徐州要聞2024年淮海經濟區青少年U系列籃球聯賽在徐州盛大開幕5月18日,2024年淮海經濟區青少年U系列籃球聯賽在徐州工程學院體育館盛大開幕。吸引了無錫市、臨沂市、淮北市、崑山...
銅川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 天天要聞

銅川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強調了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隨著博物館事業持續發展,博物館教育、研究職能進一步發揮,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銅川博物館作為綜合性博物館,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推動文物資源活...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 天天要聞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范閑意外當上了監察院一處處長。從北齊返回途中,二皇子派人要殺范閑,情急之下,范閑假死,騙過了所有人,包括慶帝。當聽到「噩耗」,慶帝甚至連鞋都沒穿,就跑到大殿專門聽侯公公的彙報。然而事實上,范閑根本沒死。沒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欺君。一直以來,欺君之罪,是死罪。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 天天要聞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通訊員 吳怡蓉 黃志鵬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當日上午,東湖高新區關工委聯合青志協、明楚王墓文管所組織灣郡社區30多名青少年走進武漢龍泉山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開展歷史文化研學活動。活動當天,孩子們在遺址公園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一路上探尋婆婆樹、龜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