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下心來,讓我們看看一代才女李清照那自信放光芒的一生吧!
眾星捧月般長大的李清照
當然了,像李清照這樣有風骨有家國情懷的才女在古代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是很獨特的存在。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汴京一個顯赫的士大夫家庭。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我們上學課本上讀過的著名詞人蘇軾的得意門生。而她的娘親是前宰相王拱辰的孫女,由此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家庭環境很不錯的。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氛圍,李清照的文學造詣才名流千古。李清照從小就在吟詩作詞上展現出驚人的天賦,文學家王灼贊她「才力華贍,逼近前輩。」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也對她的才華嘖嘖稱奇。在優渥的生活環境與眾星捧月中成長起來的李清照,沒有辜負人們對他的期望,16歲時便能寫出流芳百世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句「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轟動整個京城。當時的文士莫不連連稱賞,感嘆沒有人能寫出這種佳句。
李清照的家國情懷令人敬佩
後來,她看完張耒的《讀中興頌碑》,對於文字中所表達的這份家國情懷,她是特別的觸動和讚賞的,這樣的風骨別說在當時的弱女子身上,就是在那些朝廷大官、風流名仕的身上也很少見到
李清照是「詞女之夫」
後來到了適婚年紀的李清照,就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這個風骨不及她的丈夫,在李清照的生命長河中有過隆重的一筆。說起李清照和趙明城的婚姻,還有喜劇性的一面,據說當時到了適婚年紀的趙明誠做了一個夢,謎底是「詞女之夫」,這不就巧了,此時的汴京能被人人稱為才女的就只有李清照了,所以兩人的姻緣就這樣來了。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也是進士出身,時任吏部侍郎。因此兩家門當戶對,故沒人反對這門親事。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成婚。
結婚以後,李清照的生活質量直線下降,因為趙明誠還是太學生,不但沒有收入,而且還要住學校宿舍,每月只有兩天假,每次放假,趙明誠都先要去當鋪典當幾件衣物,才能換點錢給李清照買碑文典籍。好在李清照物慾不高,比起華貴首飾,她更喜歡和丈夫待在一起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也不失高雅情趣,因為這是獨獨屬於他們夫妻的浪漫。
李清照的「好景不長」
可是好景不長,出嫁第二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就因黨爭丟掉烏紗帽,被罷黜回了老家。與此同時,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卻升職加薪,官拜尚書左承。聽到父親被罷黜的消息,李清照心急如焚,立馬提筆給公公寫信,請他在朝堂為父親求情,趙挺之看完兒媳寫來的信後深受感動,但是還是無情的拒絕了兒媳的請求。
都說有因必有果,趙挺之這一錯誤決定很快就報應到趙明誠身上。朝廷黨爭愈演愈烈,上頭下令不許宗室和有罪之臣結親,李清照只好隻身回老家和父母團聚。新婚夫妻被迫分開,自然是萬分苦悶。思念丈夫的李清照給趙明誠寄去一首《醉花陰》,趙明誠讀完後既未肯定又不太服氣,於是她廢寢忘食地寫出五十多首作品,將《醉花陰》混入其中,寄給友人品讀鑒賞,友人看完後說到這些作品裡只有三句堪稱絕妙,這三句正是李清照寫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從此之後趙明誠徹底服氣,甘願當妻子的手下拜將。
李清照那動蕩幸福的「十年」
之後,由於複雜的朝堂鬥爭,趙家和李家雙雙家道中落。1107年,李清照跟隨丈夫遷至青州,在那裡她度過婚後最安穩的十年,兩人將青州私下命名「歸來堂」,李清照自封義安居士,夫妻倆琴瑟和鳴,倒也雅緻,但整整十年,李清照都不曾懷孕。從1117年開始,趙明誠四處做官,先後被調到各地就任。一年裡,李清照有半年留在青州,另外半年則在去看望丈夫的路上。
李清照的忠貞被辜負
長期異地的婚姻生活讓趙明誠生出二心,他以李清照不曾懷孕為由,納了兩個小妾。李清照聽罷,寫下一首《點絳唇·閨思》,一句「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既彰顯自己的忠誠專一,又反襯丈夫的三心二意。異地而居的十年里,李清照專心搞文學藝術,趙明誠專心搞傳宗接代,前者的才學功底更顯深厚,後者的兩個妾都沒能懷上孕,看到這你或許懂了,不是李清照生不出孩子,而是趙明誠「身體抱恙」哈。
夫妻風骨不同,各自分道
到1127年,朝廷爆亂,天下已無以安寧之地。恰好這年趙明誠的母親去世,他去江寧奔喪,順便就留在江寧做官。李清照押著15車的文化古物奔赴江寧,為保護大宋文物不被金人掠奪,她沉著冷靜的與沿途各方勢力鬥智斗勇,最終成功將寶物送至江寧。當時許多人都恨不能立刻將手頭寶藏兌換成金銀,而李清照卻誓死保護中原文明,這種智慧與勇敢是趙明誠比不上的。
當時宋廷寧肯歲歲納貢,也不願意與金人決一死戰。因宋廷的怯懦,金人一路挺進中原,兵至江寧,李清照力勸丈夫與江寧百姓共同抗擊金人,可趙明誠卻強拉著李清照棄城而逃。李清照雖萬般不願,但也無力反抗。逃跑路上,經過烏江李清照憤慨的提筆寫下《夏日絕句》,暗諷丈夫沒有楚霸王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氣魄。可惜趙明誠再沒有當項羽的機會,1129年,他窩囊的死於逃亡的路上。觀其一生,論才能、學問、品行道德、做人、骨氣,他都遠遠不如妻子李清照,可這已是當時人們覺得最能配得上李清照之人。
李清照感情之路再次滑坡
在那個講究三綱五常的時代,失去丈夫又沒有孩子的李清照宛如一片浮萍,她先是投奔妹婿,又去投奔弟弟,一路顛沛流離,奔波途中遇見金人,在中原燒殺搶掠,作惡多端,李清照心中無比憤懣,只恨自己不是男兒身。在她四處飄零之際,趙明誠生前好友張汝舟走進她的生活,對她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李清照誤以為他是正經名流,思慮再三後,終於在1132年選擇再嫁。
婚後的張汝舟露出了他的本來面目,那就是他看上的只是李清照精心保護的文物,想把文物換成錢財,李清照不想給,張汝舟便對她破口大罵,拳打腳踢。他以為48歲的李清照定然不敢和他決裂,可他小看了堂堂文人李清照的風骨。難以忍受張汝舟野蠻行徑的李清照,直接上衙門舉報他在科舉中徇私舞弊,要求與他離婚。張汝舟因此入獄。可按照當時律法妻告夫要判處兩年有期徒刑的,李清照雖然可以離婚,但要蹲兩年牢。好在李清照雖已家道中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李清照的娘親家的親友仍有在朝廷有官職,在親友的特意關照下,李清照被免除牢獄之災。無論站在宋人的視角,還是以現在人的角度,張汝舟都配不上有勇氣、有智慧、有才華的李清照。
一代才女的名字名流千古
結束兩段婚姻後,李清照選擇不再依賴他人,她把目光從個人的得失痛苦中脫離出來,轉頭對國家大事的關註上。她創作詩詞的熱情高漲,著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等振聾發聵的千古名句。她嬌弱的身影在一群投降派中的人中顯得那樣熠熠生輝,她的家國情懷在滿目瘡痍的中原故土上更顯光芒萬丈。
此時的李清照,已經走到人生盡頭,回顧她坎坷曲折的一生,作為文人,她的作品曾震動京城。作為宋人,她以詞為刀,彰顯風骨。作為女性,她能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里青史留名。她的人生雖然不夠順遂,可她始終做到無愧於心。1155年,一代詞人李清照留下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後,就與世長辭了,是的啊,李清照身雖死,但她的名字會永遠刻在歷史的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