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給曹操送布洛芬?年輕人為何熱衷給古人「送禮」

2025年06月19日23:50:10 歷史 9617

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朱浙萍

潮評丨給曹操送布洛芬?年輕人為何熱衷給古人「送禮」 - 天天要聞

網友送給曹操的布洛芬。網路截圖

最近,社交媒體上湧現大量年輕人為歷史名人「送禮」的分享。

在安陽的曹操高陵遺址前,一盒布洛芬靜靜擺放,一旁的紙條寫著「孟德,頭風犯了試試這個」;在成都的諸葛亮祠石碑下,壓著一張成都至漢中的高鐵票;在合肥的周瑜墓前,十幾張「東風」牌麻將排排站立;在馬鞍山市李白墓前,堆滿了遊客從全國各地帶來的美酒……當z世代與歷史人物在墓前相遇,這些或調侃,或溫情的物件,為一場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打開了入口。

這些讓人腦洞大開、極具個性化的物件,承載著當下年輕人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共鳴與喜愛。在他們眼裡,曹操不僅是亂世梟雄,更是一個飽受頭風病折磨、焦灼掙扎的人,他的病痛與無奈,讓年輕人「心有戚戚」。諸葛亮也不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象徵,「六出祁山而未遂」的意難平,激起年輕人的深度共情……於是,一盒布洛芬,寄託的是年輕人對曹操的「現代關懷」;一張火車票,承載的是對丞相 「如今蜀道不再難、天塹變通途」的告慰。

年輕人為何選擇了這樣的對話?這或許是他們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裡,尋找「情感代償」的一種方式。從ai「復活」的古人咆哮對話爆火,短視頻展現課本中的歷史故事,到如今給各種歷史人物「送禮」,當下年輕人似乎十分熱衷以貼近性的方式建立與古人的鏈接。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嘗試打破時空壁壘,拆解著故紙堆中的古人形象,將其還原成有血有肉「活」在當下的人,以此尋找到「精神密友」,完成與歷史的對話與鏈接。從歷史人物精神特質中,收穫情感的共鳴,汲取先行的力量。

欣喜的一面是,歷史在年輕人心底被喚醒,得到了記憶與共情,值得警惕的一面則是,在調侃與戲謔中,歷史的真實與厚重存在被消解的風險。當短視頻博主在肅穆的武侯祠擺拍「給丞相送奶茶」,當布洛芬與高鐵票被當做「打卡」「玩梗」的工具,與歷史「對話」的意義,或許要打上問號。嚴肅的歷史傳統,真正地理解與共情,不可能靠「玩梗」實現。正如有網友所言,那張通往漢中的高鐵票,雖然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但抵達的已不是同一個漢中。就像只知道把歷史當成段子,只知道「玩梗」「打卡」的人,無法體會蜀道天險之於北伐的困頓,無法理解諸葛丞相對理想與責任的執著追求。

今天的年輕人,當如何與歷史建立連接?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又該如何尋得那一份恰到好處的平衡?或許,始於「玩梗」、終於思索,是一種更有溫度、更有意義的打開方式。在與歷史建立共鳴共情的同時,不丟掉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在用布洛芬、高鐵票打開趣味之窗時,不忘推開深度求索的大門。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如果這是天水事件真相,那太可怕了! - 天天要聞

如果這是天水事件真相,那太可怕了!

在這裡,我誠懇向所有讀者(觀眾)道歉,上次講「天水事件疑點重重」的文章犯了一個嚴重錯誤,我必須更正,茲事體大,必須用更大的聲量發出!上次我質疑檢測報告中的鉛含量數據不正常,假如是 1340 毫克/公斤的鉛含量,會讓做出來的饅頭「硌牙」,再結合園方動機,我嚴重懷疑添加工業顏料的說法不可信。我承認,當時寫這篇...
中共首個理工科大學舊址展館開放 展示科技對打敗日寇的貢獻 - 天天要聞

中共首個理工科大學舊址展館開放 展示科技對打敗日寇的貢獻

這是位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舊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西安7月10日電(記者白旭、婁琛、張斌)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的舊址展館80多年後於10日在延安對公眾開放,展示了當時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和服務根據地經濟發展應用的各種科技。 1940年誕生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北京理工大學前身。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
叫「建國」的英國人獲蘭花獎,在中國18年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叫「建國」的英國人獲蘭花獎,在中國18年他做了什麼?

7月10日,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外籍人士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獲獎,其中,5人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獲友好使者獎,3人獲傑出成就獎,1人獲終身成就獎。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蘭花獎秘書處供圖蘭花獎頒獎典禮由中國外文局主辦。該獎旨在表彰獎勵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大宗教來華都成了「心靈雞湯」,中國是所有宗教傳播的終點 - 天天要聞

三大宗教來華都成了「心靈雞湯」,中國是所有宗教傳播的終點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它們的發源地,無不是嚴苛的律法、排他的信仰、激烈的教義碰撞。可一旦漂洋過海,走到中國,全都變了口氣。佛教講空性,基督教講仁愛,伊斯蘭教講忠孝,宗教原來的「邊界感」在這裡變成了「隨和感」。中國沒有強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