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2025年06月16日22:52:05 歷史 1278

1941年6月,德軍大舉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同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全球3000多萬名士兵,在亞歐大陸和海洋上展開激烈廝殺,二戰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這風雲激蕩的時刻,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傑克·威爾克斯,來到了成都龍泉驛鎮。當時,這裡還沒有受到戰火的侵襲,保留著川西壩子特有的寧靜與煙火氣。

他帶著相機四處拍照,清晰而生動的,記錄了大後方百姓的日常生活!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驛的東門,是通往成渝公路的必經之路,每天都有大量客商從此門進城。

「龍泉驛」之名,始於公元1376年(明洪武九年),最早只是一個驛站。

後來隨著人流聚集,逐漸成為大鎮,擁有一條三里長的主街和十三條巷子,很是繁華。1960年升級為龍泉驛區。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攝影師站在西門魁星樓上,拍攝的街景,只見青石路面上人來人往,兩側商鋪擺滿了貨物,看不到一點戰爭的跡象。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消防隊,頭戴斗笠,制服整潔,手拿高壓水槍,身後還靠著各種救火裝備,看起來很是專業。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驛的戲台,一群士兵在空場上演習。他們都是川軍,訓練完畢後,就將出川抗戰!

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沒有躑躅不前,先後有340萬川中男兒,穿著草鞋,毅然趕赴前線,最後有64萬人傷亡,用血肉之軀築起民族的脊樑!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驛的財神樓,如今位於金輪寺巷的西邊。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街上的雜糧店,大大小小擺了十幾個布袋,品種相當豐富,不愧是天府之國。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街上的米店,白花花的大米從斗中傾斜而下,這種古老的稱量工具,如今已不見蹤影。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街上的雜貨店,除了賣草鞋,還有各種棉麻製品。買家看著稱桿高高翹起,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陶瓷店的老闆娘,一邊吃中午飯,一邊和買家討價還價。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來鎮上採購物資的公司職員,西裝革履,金絲眼鏡,顯得精神幹練。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鎮公所,這般氣派的建築,在川西鄉鎮中實屬少見,既彰顯著戰時大後方的安穩,也暗合著這座水陸樞紐重鎮的富庶底蘊。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方氏祠堂,匾額上的「壯志報國」四個大字,以赤金填漆,筆鋒剛勁有力。

能掛這個匾額,可見這個大家族,有不少投筆從戎的子弟。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轎夫,雖然身穿粗布衣衫,但也是乾淨利落。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代筆先生,他蘸墨揮毫,替不識字的百姓,把牽掛與思念,寫成方方正正的漢字。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鎮閱報室,相當於現在的公益圖書館。戰亂年代,一個鎮能建起這種場所,實屬不易。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街上的賣貨郎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理髮店裡的托尼老師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一家三口,從他們衣著看,生活水平相當不錯。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擺龍門陣的老大爺,還有人戴著清朝的瓜皮帽。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右邊這位老大爺,還留著辮子!要知道,當時清朝已經滅亡將近30年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茶館裡的小哥,他穿的這身對褂,看起來很有年代感。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茶館裡的人群,有不少人衣服打著補丁,雖然收入不高,但閑暇之餘,還是要來喝碗蓋碗茶的。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鐵匠父子,兒子掄大鎚定型,父親掄小錘修邊。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鐵匠的另外一個兒子,正坐在店鋪外面哄弟弟。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農貿市場,地上擺滿了米筐,討價還價的聲音不絕於耳。龍泉驛之繁華,可見一斑。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一戶人家,男丁出去幹活了,主婦一邊織布,一邊照看孩子。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驛外的村莊,一對母子拿著雨傘,提著飯盒,去給地里的男人送飯

以上這些,就是1941年的龍泉驛風貌,時隔80多年,如今的龍泉驛,早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

你能去青龍湖,看白鷺掠過碧波,遙想成渝古道上的馬隊轍痕;

龍泉山,咬一口脆甜水蜜桃,感受漫山桃林里的果香四季;

來洛帶甑子場,嘗一箸九斗碗,回味移民先祖的煙火傳承;

體驗左手桃花右手青瓷,一半歷史一半詩意的蜀地風華!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