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編輯
海倫戰俘營的正式名稱,是中國德奧戰俘黑龍江海倫收容所,收容的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中國境內被俘的德奧軍隊及外交人員。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11月11日結束。參戰一方是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組成的同盟國,對立方是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和美國組成的協約國,戰場在歐洲(因此被稱為「歐戰」)。
馮文澍於1921年寫的《海倫雜詠》和李學通、古為明寫的《中國德奧戰俘營》兩本書記錄了海倫戰俘營。
《海倫雜詠》之六寫道:「荒放慶都統,富推孫秀才。清真校中止,慈善會重開。俘虜曾優待,饑民自遠來。豐年籌積穀,聊以備偏災。」作者馮文澍注釋:「中國宣戰,各國俘虜在各縣散居,名為外賓招待。六年冬,始設俘虜收容所于海倫。各縣送來俘虜多至一百五十餘名,中以德奧兩國人為多。數派軍官總其事,衣食豐美,出人自由,並有憲兵陸軍護守。九年春撤所,歸併省城。」
海倫戰俘營開辦的時間是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中國德奧戰俘營》記載:「位於黑龍江省海倫縣的海倫戰俘收容所,是1917年3月9日開設的,1919年時收容俘虜170名。」
海倫戰俘營的地址在海倫縣城西北的舊兵營,這是通肯副都統慶祺建立的八棋兵營,也是海倫城最早的建築物,地址就在今天的海倫民福醫院,由黑龍江省政府設立,後統歸中國北洋政府陸軍部管轄。一戰戰場在歐洲,離亞洲中國萬里之遙,為什麼會有俘虜營在中國黑龍江省綏化海倫縣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7年3月14日,中國北洋政府宣布對德絕交,駐德公使顏惠慶奉命下旗回國。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宣布對德宣戰,加人協約國一方,並將宣戰範圍擴大到奧地利。宣布自1917年8月14日上午10時起,中國與德奧處於戰爭狀態。宣戰之後,按照1907年海牙公約《陸戰法規和慣例》,應將中國境內德奧軍人全部收容,並設立專門機構管理。1917年9月4日,北洋政府成立陸軍部俘虜情報局,負責俘虜的收容、看管、聯絡、通訊等具體事宜。陸軍部俘虜情報局先後「於近畿帶分設收容所兩所,一設于海甸之朗潤園.以拘禁德國使館之衛隊。設於西苑,以拘禁奧俘。復於京外之南京奉天、吉林、黑龍江等處分設收容所,以收容各該省及附近地方之德奧俘虜。"(中國德奧戰俘營》認定,海倫俘虜收容所成立於中國正式宜布對德絕交之前,當然也在陸軍部俘虜情報局設立之前。當時的黑龍江省已經出現德國軍人的身影,省長郭宗熙即命省交涉署一干姓科長負責組織收容德奧戰俘之事。
全中國共有7處俘虜收容所。根據中國陸軍部俘靂情報局的布置,全國先後在南京北京、吉林黑龍江設立7處收容所。這7處收容所分別是:
南京收容所.中華民國三年十月十日開辦,地址在南京三牌樓丁家橋,充用房舍是省議會議員公寓洋樓,收容俘虜65人。
吉林收容所,中華民國五年十月二十三日開辦,地址在吉林省西城外,充用房舍是舊同令部洋樓,收容俘虜76人。
黑龍江省海倫收容所,中華民國六年三月九日開辦,地址在海倫縣西北,充用房舍是舊兵房,收容俘虜170人。
海甸(海淀區)收容所,中華民國六年四月三日開辦,地址在北京西海甸(海淀區),充用房舍是朗潤園住宅平房,收容俘虜49人。
西苑收容所,中華民國六年九月三日開辦,地址在北京西直門外萬牲高北萬壽寺,充用房舍是舊行富,收容俘虜162人。
西苑新所,中華民國七年七月二十九日開辦,地址在北京西直門外兩就兵五十一團舊營房,充用房舍是五十一團兵營,收容俘虜82人。
龍江(齊齊哈爾市)收容所,中華民國七年九月十五日開辦,地址在黑龍省城西大營,充用房舍是舊兵房,收容俘虜456人。
以上7處收容所,共收容俘虜1060人。
海倫戰俘營收容的俘虜是「東北逃俘」。「東北逃俘」指的是逃亡到中國東業地區的德奧等國俘虜。
「東北逃俘」由兩部分人組成,大部分是俄國戰俘營里逃亡的德奧俘虜。《中國德奧戰俘營》記載:歐戰爆發以後,歷年作戰中被俄羅斯軍隊生擒的德奧戰俘被送往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及遠東海地區,俄羅斯在那裡建立了不少俘虜收容所。由於戰俘越來越多,而且俄方對戰俘管理粗放,所以常常有俘虜藉機逃脫,四處流落奔竄於俄羅斯遠東海地區。與俄羅斯接壤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自然成為德奧俘虜的流浪之地。「1915年以後,黑龍江地區的外國人一下子多了很多。看這些人的裝束不像是有錢人,倒像是避難者,但又不知屬於哪國人土。直到這些人被官方俘獲之後,人們才知道他們是德國人。而且被俘虜者多為民籍,而非軍人。」
其後的1921年4月19日,德國陸軍中尉麥牙氏在《申報》發表了題為德人講述中國待遇俘虜情形》的文章,文中講道他被俘後,在西伯利亞關押兩年,「衣衫污垢,百人一室,其苦楚情形不堪重述。」他於1917年春,「設法逸出該地,踉蹌道上,備受艱辛,或徒步或乘馬.或有時隨駱駝隊而行,沿途所遇華人均能相待優渥,此心方覺自安。計此行約七星期之久乃至中國東北。還有另一小部分,是俄國戰俘營里逃亡的土耳其俘虜。
註:資料來源於《醉美都城地·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