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2022年11月01日19:43:30 歷史 1711

1926年8月24日,整個南通城萬人空巷,幾乎全城的民眾都走出家門,趕來送一位74歲老人最後一程。


正是這位老人,在戰亂年代,讓南通百姓大人有活干,小孩子有學上。


也正是這位老人,在處於多事之秋的近代中國,將南通從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城,一躍發展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他就是張謇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01

張謇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他的父親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們能走科考入仕的道路。無奈家裡太窮,父親在權衡之後,決定重點培養天資最好的四子張謇。

張謇也很爭氣,自幼聰穎好學。他五歲即能完整無誤地背誦《千字文》,少年時期就才華出眾。

但是,當時地方科考有個不成文的陋規:「冷籍」家族出身的子弟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冷籍」就是指家族中三代沒有人當過官或者考取過功名。

很不幸,張謇家就屬於這樣的「冷籍」。所以張謇要想參加科考,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

後來,在父親和老師安排下,張謇冒充如皋縣張家子弟,才得以獲籍報名參加科考。所以後來也有人稱他為「冒牌狀元」。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在經過縣、州、院三級選拔後,1869年張謇考中秀才,成為生員。這一年他只有十六歲,簡直就是一個少年天才。

然而,就在家人以為他的科考之路一路開掛的時候,張謇卻在接下來的鄉試中遭遇「五連敗」。

曾經的少年天才早已沒有了當初的意氣風發,反而對什麼都意興闌珊,甚至對自己的才華與智商都產生懷疑。

偏偏這時候,如皋張家開始用冒名一事要挾張謇和家人。

如皋張家先是不斷勒索財物,後來竟然直接去官府告發「冒籍」一事。張謇還因此被官府關押了一段時間。數年官司打下來,張謇不但名聲受損,家道也更加敗落。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這時,幸虧遇到貴人彭九餘和孫雲錦相助。彭九餘時任江蘇省的院試主考官。他知道此事後,對張謇非常同情,就命通州知州孫雲錦徹查這件事。

孫雲錦調查清楚事情真相後,也非常愛惜張謇的才華,不願這個少年天才就此被埋沒。於是,他請彭九餘上報朝廷,變更張謇籍貫,並彈劾了與如皋張家串通的官員。

在彭九餘和孫雲錦的幫助下,此事最終妥善解決。張謇直到二十歲時,才得以恢復原籍,並保留了秀才功名。

「冒籍」事件對年輕的張謇觸動很大。這件事不但潛移默化地對他堅韌的性格產生一定影響,也使他的名利心放淡了很多,更感激彭九餘和孫雲錦的仗義相助。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1885年,三十三歲的張謇參加鄉試,高中「南元」,終於考取了舉人。

上天似乎有意和張謇過不去。高中「南元」之後,張謇又在會試中遭遇了「四連敗」。

1894年,朝廷加開一次恩科。這一年,張謇四十一歲。人到中年的他,已無意於科考。但在老父親的請求下,張謇同意再次赴京趕考。

沒想到,這次張謇不但順利通過會試,而且在帝師翁同龢的舉薦下,高中頭名狀元,被授職翰林院。

二十多年的科舉考試和人生經歷,不但使張謇遍嘗人間冷暖,也鍛鍊出了他出眾的經世才幹。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02

由於科舉之路實在太過漫長,張家也沒有能力讓他一直安心備考。因此,張謇沒有單純地只是讀書。他從二十三歲起就開始了幕僚生涯,主要是追隨孫雲錦和吳長慶。

1876年(光緒二年),張謇投奔孫雲錦後,不久就去了淮軍的慶軍營做文書。他與後來投奔吳長慶的袁世凱就此相識,分別作為吳長慶的文武幕僚,成為慶軍重要的核心人物。

1882年,慶軍奉命赴朝幫助平叛,並阻止日本擴張。張謇和袁世凱也一起隨軍同行。

在這次出國作戰的軍事行動中,張謇主張強硬政策。他積極為慶軍出謀劃策,起草各種文書和發表政論文章,顯示了出色的經世才幹,受到了潘祖蔭、翁同龢等清流人士的賞識。

吳長慶回國後不幸病故。1887年,張謇再次追隨孫雲錦,協助其辦理治河救災等民生事務,還主持了多家著名書院的工作。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在做幕僚的這段時間,張謇各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成長,為他日後從事「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張謇的仕途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

1894年高中狀元時,張謇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那種興奮之情。況且,在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朝廷中主戰的帝黨和主和的後黨鬥爭激烈。

帝黨以兩代均為帝師的翁同龢為首。翁同龢也是張謇的恩師,而且他們政見相近。所以,張謇很自然地加入了帝黨,並成為核心人物。

有一次,新科狀元張謇和朝廷大員一起跪在大雨中,迎接慈禧太后回宮。可是鑾駕經過時,慈禧太后看都不看跪在雨中很久的大臣們,連轎簾都沒有打開,就揚長而去。

這件事給張謇刺激很大。他滿腔的抱負就像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把他徹底澆醒了。他不願就這樣在朝廷中終生被人凌辱奴役,只想為國家和百姓做點實事。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不久,張謇的父親去世。張謇請假回老家守制三年。回鄉的張謇並沒有賦閑在家。張之洞兩次奏請朝廷,派張謇出來做事。

1895年初,為了防止日軍南下,張謇受派興辦通海團練。後因甲午戰爭戰敗,此事不了了之。

隨後,張之洞又奏派張謇創辦大生紗廠。至1898年回北京銷假時,張謇一直在為籌辦紗廠的事奔波。

1898年,回京銷假的張謇適逢翁同龢被朝廷罷官,並打回原籍。張謇在送走恩師後,徹底看透了官場的險惡和朝廷的無能。於是,他再次請假回南通,繼續走「實業救國」的道路去了。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03

1895年,大生紗廠籌辦開始,就遭遇了資金困難,為解燃眉之急,張謇找到兩江總督劉坤一尋求支援。

劉坤一將一批擱置的進口官機作價50萬兩,入股大生紗廠。官股不參與紗廠經營,只拿股息和分紅。大生紗廠也因此變成「紳領商辦」性質。

後來,盛宣懷把這批機器分走了一半,大生紗廠需自籌另一半資本。但是,張謇當時籌股十分困難,願意跟他合作的人很少。

張謇在上海招股時,困難到連回通州的旅費都沒有了。

沒辦法,張謇只好在報紙上打廣告,在四馬路擺了個小攤,以「狀元」的名頭,替人寫對聯、扇冊、碑誌等賺路費。三天之後,張謇數了數手中的銀錢,差不多夠回通州了,才轉身上路。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籌建了五年後,大生紗廠終於在通州唐家閘建成投產。

可這時,大生紗廠又沒錢了,企業處於停擺狀態。張謇多方籌措資金,收效甚微。

面對這種情況,張謇萬般無奈之下,決定孤注一擲。大生紗廠就現有棉花先全面投產,一邊生產和賣棉紗,一邊用賣棉紗的錢購買棉花,以此維持正常生產。

南通當地的紡織業基礎很好。而且當時正是一戰時期,市場對棉紗的需求量很大,棉紗價格也一路走高。加上大生紗廠的棉紗質量好,價格公道,很受市場歡迎。

大生紗廠賣出棉紗後獲利頗豐,企業就這樣幸運地生存下來。

經過數年用心經營,大生紗廠的產品逐漸走向全國,不斷穩定發展。到1921年,大生紗廠共獲凈利約2000餘萬兩。紗廠的股票在證券市場上也表現搶眼。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在大生紗廠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張謇還創辦了數十家各種配套工廠和民生企業,逐漸形成了唐閘鎮工業區,蜚聲海內外。

在各類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通海墾牧公司。僅這裡的近百家墾牧公司,就養活了上百萬人。

1901年,在劉坤一的支持下,張謇在通州和海門交界處購買了十多萬畝海邊荒鹽鹼灘,成立了通海墾牧公司,建立了大生紗廠原棉基地。

張謇是農民出身,深知當時附近農民生活的艱辛。通海墾牧公司創建的初衷,就是想給附近上百萬的農民找一條更好的生路。

聽說張謇的公司在海邊組織大批人力開墾荒灘,海門、崇明等附近的貧苦百姓紛紛離鄉背井前來投奔。

這些百姓大都推著所有家當,帶著一家老小,一起加入到墾牧大軍中。有很多人家甚至連祖宗的骸骨都挖出來一起帶著。

歷經千辛萬苦,通海墾牧公司就這樣逐漸開發並發展起來了。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張謇以大生集團為核心,以南通為基地,形成了一個當時國內最大的民營資本集團。他不僅構建了當時南通及周邊的工業體系,而且造福一方,共養活了幾百萬人口。張謇也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實業大王。

張謇思想觀念先進、眼光長遠。比如興辦實業時,他前瞻性地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張謇創建的所有公司幾乎都採用了股份制的形式。

這種現代企業制度,中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推行。

也正是這種企業形式,在大生紗廠後期瀕臨破產時,挽救了大生。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04

除了實業救國,張謇的另一個理想是教育救國。

他認為教育是強國之本。「父教育,母實業」是他思想的核心,教育甚至還要放在前面。他也由此走上了興業辦學的道路。

1902年,張謇決定在通州創辦一所師範學校,這也是中國第一所專業的師範教育學校。

可是,這所學校一開工,就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因為學校是由寺廟改建的,拆除佛像時,工人怕得罪菩薩,遲遲不敢動手。張謇對工人說:「菩薩慈悲為懷,知道咱們是建學校,一定不會怪咱們的。」

可工人還是不敢拆。張謇見說不動工人,乾脆自己動手,讓那幾尊大佛都搬了家。據說,最大的如來佛祖像,別人都拉不動,還是張謇親手拉了三下,才把佛祖從寶座上請下來。

學校建成後,張謇請來了王國維、陳師曾等多位名師來校授課。他自己也憑藉著多年的書法功底,經常為學生上書法課,講授書法知識。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除了通州師範外,張謇還創辦和參與創辦了370多所各類學校,像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的背後,都有張謇的身影。

1906年初春,張謇有一次乘馬車去通海墾牧公司。由於連日下雨,道路泥濘難走。這時,張謇忽然想到,設立學校時沒有考慮到孩子們上學路上的困難。

他回去後馬上調整了教育規劃,將每25方里(方里指長寬各一里的面積)一所小學改為16方里,後來又改為9方里。

此外,張謇還大力興辦公益事業,陸續創辦了圖書館、盲啞學校、南通博物苑、氣象台等,讓南通百姓在吃飽穿暖的同時,精神上也富足起來。

在張謇的努力下,南通奇蹟般地在那個亂世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創造了無數個中國第一。南通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享譽國內外。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1926年,張謇出殯那天,南通城萬人空巷,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幾歲孩童,人們都爭相來送別這位在戰亂年代為他們創下一番安寧的老人。

張謇去世後,孫中山高度評價張謇,說自己是空忙,而張謇在南通是取得了實際的成績的。

直到今天,張謇時代在南通留下的印記還隨處可見。

一個人,一座城。南通與張謇,在百年之後依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內憂外患下,大生紗廠最終還是衰落了。但是,張謇一生開創的事業實在過於偉大,所以胡適稱張謇是「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作者:天高雲淡

編輯:何夜無夢

參考資料: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六集紀錄片《張謇》

新華網《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狀元」實業家》

《理論觀察》2022年02期《張謇農業教育思想的影響探究》 張書奪 劉大勇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 天天要聞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104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卻是從苦難到輝煌的一部奮鬥史。在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 天天要聞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提到焦裕祿,你腦海里浮現的,是不是那個拄著拐杖、在蘭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著麥穗、望著泡桐的慈祥面容?沒錯,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是在和平年代裡為百姓謀生計、與風沙較勁的「老黃牛」。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傳奇—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 天天要聞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來源:解放軍報●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鍵要抓黨性、嚴黨紀習主席在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要學習陳雲同志的豐富領導經驗」。陳雲同志關於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執政黨建設的許多前瞻性、戰略性思想,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當年,陳雲同志針對「不吃不喝,經濟不活」「經濟要搞活,紀律要鬆綁」等錯誤觀...
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廣東這支隊伍上榜 - 天天要聞

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廣東這支隊伍上榜

日前,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了一批「四強」黨支部。記者留意到,駐守在深港邊界的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皇崗邊檢站執勤十五隊獲評2025年度國移民管理機構「四強」黨支部。皇崗邊檢站執勤十五隊擔負著福田口岸出境旅客邊防檢查任務,自2019年成立以來,先後榮立集體三等功,獲評廣東省青年文明號、深圳邊檢總站「先進基層...
瓜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 天天要聞

瓜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說起拉丁美洲的歷史,相信很多人會想起一個辭彙:香蕉共和國。這個辭彙指的是在近代的時候,拉丁美洲因為被美國控制,很多國家處於產業單一的狀態。比如瓜地馬拉只生產香蕉,所以得出個名字:香蕉共和國。其實拉丁美洲在世界歷史上頗為尷尬:很多人印象里,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