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精神壓力和疾病侵襲的雙重打擊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無法抗拒自然規律,身體狀況陡轉直下,各種病症開始顯現,多次昏迷不醒。
而當他清醒之後,看到身邊的兩個女兒,第一時間交代了自己最放心不下的事,他對李敏和李訥說道:「我快不行了,有件事只好請你們做了。」那麼,到底是多重要的一件事,會讓毛主席清醒之後立即向孩子們交代呢?
毛主席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老
從那個時代走來的人,一想到毛主席,都不會忘記偉大領袖神采奕奕,邁著矯健的步伐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的形象,鏡頭中的毛主席也總是那樣精神抖擻,和藹親切。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歲月爬上了毛主席的臉龐,侵蝕了他的身體。
似乎所有人都不知道毛主席是從什麼時候變老的,在人民心中神采奕奕的毛主席彷彿一夜之間蒼老衰弱。
對此,攝影師杜修賢是首先察覺到的,也是感觸最大的。
197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訪華的日子,當天下午毛主席就在自己的書房抱病會見了尼克松夫婦。
杜修賢是專門受命來給毛主席和尼克松來拍照的,但當他一見毛主席,心情突然變得沉重了,手臂就像灌了鉛,手裡的相機都拿不起來,他也對自己拍攝的照片不再像以前那樣信心滿滿了。
在會見尼克松之前,毛主席生了一場大病。其實他的病情早在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就初現端倪。當時毛主席因為游泳受了風寒,身體不適,三步一喘,五步一咳,因為咳嗽比較劇烈,常常一夜無眠。
如此一來,毛主席的病情越來越重,到了1970年11月下旬,他持續高燒不退,醫生擔心主席這樣下去會變成肺炎趕緊找來了專家,沒想到,病情卻比他們想像得還要嚴重,專家診斷他已經得了肺炎。
對此,毛主席毫不在意,甚至對醫生髮火,這不算什麼大病,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所以他拒絕治療。
毛主席對自己的身體有著十分的自信,年少時的他用井水洗澡,雨中跑步,越是惡劣的天氣越要鍛煉,他奉行用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來錘鍊自己的身體。為此,他還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口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而這一系列的鍛煉方式,也讓毛澤東從一個弱不禁風體弱多病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身體素質極好、甚至很少生病的人。不管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經常熬夜工作也幾乎很少生病。所以對於養生鍛煉身體,他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
因此,當醫生說他得了肺炎之後,他也仍能相信,自己的身體素質依舊能像之前一樣克服這些「小病小災」。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毛主席就這樣發了兩天的脾氣,兩天高燒不退,病情持續惡化。
辦公廳主任立即叫來了毛主席的保健大夫為毛主席做檢查,跟隨毛主席多年,他早知道毛主席的脾氣,他對疾病的態度一直都不上心,認為那就是紙老虎,你越怕他他就越會得寸進尺。
所以,要想讓毛主席治病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哄著他來,他故意淡定地說道:「看來仍舊是老毛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只要打打針就好了。」
毛主席一聽心情也放鬆了下來,也開始同意接受治療,很快,在醫生精心的治療下,毛主席的病情開始好轉,最終也治好了肺炎。
不過,因為這場重病也給毛主席的身體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在那之後,他的身體都非常虛弱,行動艱難,走路都沒有那麼順利了。因為他的體型高大,心血管循環負擔過重,所以隨時都會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在這之後,毛主席又患了一次重病,儘管最終得以脫險,但他的身體始終都沒有恢復元氣,雙腳嚴重浮腫,原來的鞋都穿不上。
1972年的新年,毛主席是在床榻上度過的,數九寒天的季節,毛主席也因為身體很少下床鍛煉了。
兩年後,當他走進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時,所有人都震驚不已,毛主席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老了。
加速的衰老也讓毛主席的老花眼加重,白內障也嚴重了起來,而他作為當事人怎麼可能不清楚自己身體的變化,所以他也只能依靠讀書的方式來緩解心中的壓力。
1972年1月2日,陳毅逝世的消息傳到了毛主席的耳中,儘管當時的他面無表情,但陳毅的逝世也讓毛主席傷心不已,這也能從他突然參加陳毅追悼會能看出來。
從陳毅追悼會回來之後,毛主席沒幾天就因為感冒病倒了,因為感冒也引出了不少併發症,肺炎發作,高燒不退,全身無力,醫護人員診治的方法居然全都開始不管用了。
周恩來立即調來北京最好的醫療專家,選用最好的藥品,全力挽救毛主席的生命,終於經過長時間的搶救,毛主席也從昏迷中清醒,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人算是醒來了,但病痛依舊折磨著他,不過似乎一切也都開始好轉起來。
在尼克松到來之前,毛主席也能慢慢下床活動了。攝影師的拍攝受到了限制,為了避免讓人看出毛主席的病態,杜修賢使出了渾身解數,側照、遠照、仰照避開病態的表情。
此次會談一結束,毛主席因為長時間的交談就在沙發上靜養了半個小時,隨後才被扶回卧室休息。
然而,在這次與尼克松會見的相關報道中,能夠發現再也沒有出現過稱讚毛主席「神采奕奕」、「身體非常健康」一類的常用詞。
昏迷後,清醒時第一時間留下囑託
在養病期間,毛主席也常常會惦記家人,當病情好轉之後,毛主席便讓工作人員安排和子女見面。
首先,他見到的就是毛岸青。
毛岸青一家住在北京西郊的房子里,簡單幸福又快樂。毛岸青每天的生活就是讀一讀俄文書籍唱唱蘇聯歌曲,拉拉二胡和小提琴。邵華在軍事科學院工作,上班時整理書籍資料,下班後就收拾家務照顧兒子。
毛新宇已經2歲,胖嘟嘟的非常可愛。所以來到毛主席這裡的時候,他總想把孫子招呼到自己面前。小孩子一來到爺爺這裡,看什麼東西都好奇,啥都想摸一摸,看一看。
因為祖孫兩人極少見面,此時的爺爺和照片上差異很大,再加上毛主席吐字不清,說出的湘南方言也比較難懂,因此小新宇和爺爺親近不起來。
毛主席也知道,小孩子就喜歡玩,跟老人是呆不住的,所以也並未放在心上,不過孫子來了,毛主席的精神狀態也很好,整個人看起來都特別高興。
年紀大了,和孫子呆上一會兒就會感覺到很累,見過孫子幾天之後,毛主席又安排讓人和李敏見面。
看著女兒隆起的肚子,作為父親當然知道為人母的辛苦,生了孩子開銷就大了,毛主席說道,養不起爸爸幫你,從稿費里給你拿些錢。
因為從小養成的不搞特殊的習慣,也讓孩子們從不依賴父親,她知道就算是養不起也不能靠父親,所以李敏說道,不用爸爸拿錢,再養一個孩子是沒問題的。
毛主席問李敏,令華還在38軍?李敏說還在保定,毛主席知道孩子即將出生,夫妻倆分居兩地屬實是不妥,但為了孩子的幸福,毛主席決定為李敏破一次例。
也許是感覺自己老了,預感自己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所以晚年的毛主席格外留戀家庭的溫暖,對孩子們也總是放不下,擔心沒有了父親的孩子今後的生活會怎樣。
病中的毛澤東十分挂念窘境中的小女兒,於是便派去張耀祠給李訥送去了8000元。這幾個孩子經濟狀況都不好,所以他也給毛岸青、李敏各8000元。
很快,毛主席的80大壽到了,以往他的生日從來都不打算辦的,偶爾只是和家人們聚一聚。但這一次,他決定借這個機會,把晚輩們都召集到中南海里,因為李訥還沒有回來,所以她也沒有辦法參加。
過了80,毛主席對人生的感慨良多,毛家往上數十代,年齡超過80歲的就只有兩個人,他就是其中的一個。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今後八九十歲都算不上高壽了。
但就算醫療水平再好,人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規律,經過前幾次的大病,毛主席也似乎在對孩子們做最後的打算。他顫顫巍巍地說道:「把你們召到一起不容易,估計可能也是最後一回了。」孩子們聽了傷感不已,安慰老父親,說爸爸身體好著呢。
即便以前他的身體有多麼好,有多不相信自己會生病,但從鬼門關走了一遭的他似乎也不得不對自己的身體低頭了,現在自己的腿不能走,手拿不住筷子,飯都沒辦法自己吃,說話都說不清楚,這一切都在告訴他,幾乎不會好起來了,快要去見馬克思了。
他對孩子們說道:「你們都很忙,孩子都還小,平常我也不麻煩你們,趁現在我還能說話,把應該說的給你們說清楚,萬一我不在了,你們都要好自為之啊。」
邵華和李敏聽到這,眼睛不由自主地濕潤了起來,卻張不開口不知如何安慰老人家。現在孩子們都在跟前,唯獨李訥不在,也讓毛主席格外想念這個在外受苦的小女兒,感嘆不知還能不能見到她。
所幸,在有生之年,毛主席如願見到了李訥,對兒女的他的心愿已經了卻,但唯獨還有一個人最讓毛澤東放不下。
這天昏迷過後,毛主席清醒過來,面對探望他的李敏和李訥說出了自己最挂念的一件事:「我快不行了,有件事只好請你們做了。家鄉還有兩個叔叔,連飯都吃不飽,你們要經常回去看看他們。」
那麼這兩個人到底是誰呢?
女兒替他完成囑託
其實,這兩個叔叔,一個是毛澤連,另一個就是毛澤榮。
毛主席為何這麼挂念這兩個叔叔呢?
首先,來說說毛澤連。他比毛澤東小二十歲,雖然兩人是堂兄弟的關係,但卻非常親近關係非同一般。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毛澤連家中人口多,毛澤東的母親便將毛澤連的大姐毛澤建作為養女。所以,這是毛澤東對待毛澤連這樣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連是第一批收到邀請到北京中南海來做客的。距離上次見面,兩人已有22年未見,闊別重逢歡喜之情溢於言表。
毛澤東一見到他,立即站起來快步迎上去緊緊地握著堂弟的手不願鬆開,毛澤連激動地叫著三哥,毛澤東也親切地回應著「九弟」。之後,毛澤東便領著毛澤連走上了天安門城樓觀禮台,觀看了開國大典。
在毛主席所有的情人中,毛澤連是去北京最多的,27年間,一共去了北京11次。
而在毛主席的心裡,親人中他與毛澤連才是最為親近的。1950年5月,毛澤東收到毛澤連的信件說湘潭遇到了嚴重的乾旱,農民們家裡沒有吃的。
毛主席立即讓毛岸英回韶山代自己省親。臨走前他囑咐兒子,回到韶山要先去看望九叔,在他家吃住,有事找九叔幫忙。
毛澤連作為毛澤東的親人,也全力支持著他的工作和一切安排。毛澤連眼睛傷殘,毛澤東還專門為其在醫院治療。
當他請三哥在北京給自己找一份工作時,毛主席語重心長的一番話也讓毛澤連知道了當國家主席的不容易,不僅沒有強求,後來回到韶山也一心幫助三哥搞好鄉間的建設,解決他的後顧之憂。
當然,這些年來,毛澤東也非常關照毛澤連,他在醫院因為女護士給他護理比較尷尬,於是便找來毛岸英天天跑醫院,忙前忙後。
後來,當毛澤連準備回韶山時,毛澤東還拿出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皮箱,將蚊帳、棉衣、棉褲和襯衣等衣服一起送給了堂弟。
從那之後,毛主席每年都會從自己的稿費中定期給毛澤連寄上200元作為生活補助,一直延續到1958年。
在毛主席的嚴格要求和教誨下,毛澤連作為毛澤東的堂弟,從未打著這個名號為自己謀取私利。他始終記得三哥的勸告,做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民種田餵豬,過著清苦的生活。因此,在毛主席身在病榻時,心裡最牽掛的還是這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堂弟。
第二個人毛澤榮,也和毛主席是堂兄弟關係,排行老五。1953年是他第一次上北京,毛主席叫他「勝五」,離開北京前還叮囑毛澤榮:「要保護眼睛,工作要勞逸結合。」臨走前還和他們一起合影留念,並贈送了300元的生活費給他。
第二次來北京的時候,毛澤榮告訴主席自己的眼睛不太舒服,檢查之後才之後是白內障,之後,毛主席又安排蘇聯專家給他做了白內障切除手術,直到眼睛好轉才出院。
1972年,當毛澤榮得知主席病重時,想到自己也已經七十多歲,萬一兩個人有個三長兩短很可能就見不著了。於是,在獲得毛主席同意後,毛澤榮立即趕到了北京,而這也是兄弟兩人的最後一次見面。
在毛主席與毛澤連和毛澤榮的相處中,我們總能感覺到他恰到好處,既能堅持大公無私的原則,又能給人帶來充滿親情關懷的人情味。
後來,李敏和李訥也帶著父親的囑託,回到了韶山看望兩位叔叔。
當李敏在東茅塘看到毛澤連叔叔家中的情況後,終於知道1966年,父親為何會對他大發脾氣了,也終於懂得父親為何會留下這樣的遺囑。
1996年夏秋之交,李敏來到了湖南長沙,卻並未去到韶山。後來,當父親問起她的行程的時候,才知道李敏去了長沙也沒去韶山,批評她不該對故鄉的鄉親如此淡漠。
當父親去世後,看到毛澤連叔叔家徒四壁的景象,她淚流不止,臨走前便將隨身攜帶的一百元錢交給了嬸嬸,希望他們多多保重,有空多到北京去看看。
後來,李訥和王景清也多次回到韶山,看望毛澤連和毛澤榮,並給他們留下了少許的現金,延續著父親對家鄉親人的那份深情與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