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4日上午,首都的天空霧霾沉沉。
北京解放軍醫院通往八寶山公墓的路上,白花堆雪,人頭攢動。短短兩公里半的路途,擠滿了北京各界人士和從各地趕來的10多萬送行群眾,他們的胸前都佩戴著白花,靜靜佇立在寒冬料峭的晨風中。
昔日喧鬧的街道沉浸在一片莊嚴肅穆的氣氛里,鋪天蓋地的悲傷瀰漫在首都上空,啜泣之聲不絕於耳。
這一天,是鄧小平出殯的日子。
一代偉人 與世長辭
1994年春節後,鄧小平就甚少公開露面了。他住在北京四方形的院落中,享受著舒適又洒脫的晚年生活。
據醫生說,晚年的鄧小平心臟健康,肝脾功能也正常,沒有老年人常見的糖尿病或者前列腺炎,但是偏偏患上了無法治癒的「帕金森綜合症」。
由於帕金森病的影響,他時常咳嗽,吞咽困難。
1996年12月12日的早晨,鄧小平一覺醒來,覺得呼吸不暢。
按照往日的習慣,他會在每天起床後先洗漱完畢,然後在一張小桌子前吃早飯。秘書通常會在這時進來,把眼鏡、手錶、放大鏡、文件、報紙等物品放在辦公桌上。鄧小平喜歡看地圖、翻字典,有時候看看《史記》或者《資治通鑒》,最經常的運動則是散步。
可是那個早晨,他覺得自己渾身無力,什麼也做不了,醫生趕緊把他送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沒有想到,他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夫人卓琳後來這樣回憶那一天。
元旦來臨之際,整個城市到處張燈結綵喜迎新年。可是解放軍醫院南端的小樓里,沒有一點喜慶氣氛,所有人都在擔心鄧小平的身體狀況。
醫療組醫生傅春恩的一直記得陪首長走過的最後歲月:「對疾病本身,他總是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搶救過程是很痛苦的,可是他從來不喊痛。」
另外,他還提到鄧小平的家人對待醫護人員,總是充滿信任、理解和配合。
除夕夜當天,鄧小平的病情較為平穩。為了慶祝新年,營養室主任和炊事員燒了幾個菜,包了餃子,全體醫護人員、工作人員坐在一起吃了一頓年夜飯。
飯桌上,大家發自內心地祈禱:「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復!」
令人遺憾的事,這麼多人的深切祝禱,也沒有留住這個遲暮老人。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的呼吸功能嚴重衰竭,只能依靠機器維持生命體征。醫療組將這一情況緊急彙報給了中央政治局。
傅春恩在現場參加搶救,親眼見證了鄧小平走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在後來接受採訪時,他回憶起了那一刻的緊張與悲痛:「我們早就預料到這一天會到來,這之前,發生過幾次病情變化,都搶救過來了。這一次,我們同樣一直進行全力搶救。」
搶救持續到晚上9點零8分,醫療組不得不接受已經回天乏術的事實,組長陶壽淇與醫院副院長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搶救」。
那一刻,在場所有人都忍不住號啕大哭起來。
一代偉人鄧小平,就此與世長辭。他披著世紀的風雲,攜著歷史的煙塵,走完了傳奇而又光榮的一生。
舉國同悲 萬眾一哭
在鄧小平逝世前幾天,夫人卓琳寫了一封信給總書記江澤民,在信中告知了鄧小平的囑託:「拒絕遺體告別儀式,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給醫學研究,骨灰撒入祖國大海。」
1997年2月19日夜晚,新華社夜班值班室中斷了正常的新聞播送,把鄧小平去世的訃告播送了出去。
第二天清晨,中央電視台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公開發布了《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
當噩耗傳遍神州大地的時候,所有城市、農村、牧區、機關、工礦、學校都沉浸在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鄧小平的故鄉四川廣安,街上人煙稀少,眾多商店歇業,所有的汽車上都放著白花,玻璃上貼著「小平,家鄉人民想您」的字條。
家鄉人民紛紛湧向位於協興鎮牌坊村鄧小平故居,寄託滿腔哀思。此後好長一段時間,故居附近哀樂低回,群眾絡繹不絕。
廣安地委辦公大樓上,懸掛著故鄉人民送給鄧小平的幾百米長的青紗輓聯:「日星隱曜青山垂首九州兒女慟悼世紀巨擘,風月潛形碧水無言十億堯舜矢志千秋勛業。」
革命聖地延安所有的革命舊址、紀念館以及機關、學校、商店紛紛降下半旗。延安人民坐在窯洞里,圍著電視機收看有關報道,許多老紅軍、老八路邊看電視邊失聲痛哭。
一位名叫楊在林的當地農民,曾經參加過當年鄧小平與卓琳在延安楊家嶺舉行的婚禮。他在獲悉噩耗後泣不成聲,激動地說:「小平同志為革命為人民操勞一生,給我們帶來了好光景,我們永世不忘。」
1997年的新年,真正是「中華兒女一片哀慟,神州淚雨灑江天」。
除了中國人民,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都在自發悼念鄧小平。
全球所有重要新聞傳媒均以最快速度報道了鄧小平逝世的消息,許多報紙為此連夜撤換頭版頭條。
聯合國總部大樓降半旗致哀。同時,聯合國發言人辦公室宣布近期召開的安理會會議上,與會者將以默哀一分鐘的形式悼念鄧小平。
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發表聲明,稱鄧小平是「世界舞台上一位非凡的人物」;時任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在第一時間致電江澤民,對鄧小平逝世表示衷心的哀悼;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在發表的悼文中盛讚鄧小平「從災難和混亂中拯救了12億人口」。
八字輓聯 送別領袖
1997年2月24日上午,鄧小平的遺體在北京火化,江澤民、李鵬、喬石、朱鎔基等國家領導人護送遺體前往八寶山革命公墓。
曾經和鄧小平共同走過硝煙瀰漫的革命歲月的薄一波悲痛萬分,揮筆寫下「一人千古,千古一人」八個大字,送給卓琳夫人,以此緬懷這位戰友兼知己。
薄一波和鄧小平相識於抗日戰爭期間,那時劉鄧大軍正在晉東南開闢抗日根據地。
在1942年的浮翼戰役中,薄一波深切感受到了鄧小平的指揮與決策能力。
解放戰爭期間,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天險,拉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勝利地打開了南下的通道,開始了千里躍進、逐鹿中原的壯舉。
在此期間,薄一波殫精竭慮,為前線部隊完成了新兵補充、幹部配備、軍需供應等後勤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同為中央局書記的鄧小平、薄一波先後調中央工作,在工作中多有聯繫。1953年財政經會議後,鄧小平擔任財政部長一職,薄一波擔任財委副主任,兩人配合默契,一起主持鐵道部門和交通部門的工作。
1978年,經歷十年動亂的薄一波重新恢復了工作。
鄧小平首先找到他談話,徵求其對工作安排的意見。隨後,他被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機械工業委員會主任,鄧小平要求他在改革上作出成績來。
為了不辜負老首長的期望,年逾古稀的薄一波到親自跑到山西、內蒙、湖北、蘇杭等地考察。深入基層,聽取各種反映和意見。回來後,他寫出了《三十年經濟建設的回顧》一文,對統一全黨思想認識和調整工作順利進行起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二大召開,中央顧問委員會成立,薄一波主持中顧委日常工作長達十年,還擔負一些陳雲與鄧小平思想聯絡的工作。
在回顧這段往事時,他曾激動地說道:「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是鄧小平的一個創舉。十年中顧委,我是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而他則是中顧委的靈魂。在為黨和人民事業的長期奮鬥中,我們相交甚篤,相知甚深。他曾給予我的教誨,令我終生難忘。」
有一次接受記者訪問時,薄一波這樣形容鄧小平的歷史功績:「歷史上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需要巨人而且必然會產生巨人的時候。比如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產生了毛澤東同志,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產生了鄧小平同志。」
而對於鄧小平逝世時自己所贈的那幅輓聯,薄一波這樣解釋:「一人千古,寄託了我個人對鄧小平的哀思;而千古一人,則是我對他的歷史評價。」
社會主義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然而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基數龐大且經濟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鄧小平第一次比較系統地、科學地回答了這個難題,這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千古一人 功在千秋
縱觀鄧小平的一生,真正擔得起「千古一人」四個字。
對中國共產黨而言,開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治理道路是一項「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的新事業。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高瞻遠矚,不僅鄭重宣布和強調「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從如何指導認識、推動實踐、促進發展等方面確立了探索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道路的方法論原則。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形勢風雲變幻,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新觀念、新事物層出不窮。
百業待舉的中國想要趕超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必須重新確立思想路線。
在這個歷史轉折的重要時刻,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強調打破舊觀念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並尖銳地指出「黨和國家和民族,絕對不能信奉本本主義,一旦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的生機就停止了」。
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是鄧小平思考最多的問題。
改革開放,首先就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
1978年開始,四川、安徽一些地方的農民,大膽探索並試行包產到戶、包產到組的生產責任制,成效顯著,這一模式逐漸向全國農村推廣。
農村的成功改革刺激了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要推進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這一偉大戰略。
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維護社會公平、促進共同富裕的優越性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的長處相結合,是黨的一個重大制度創新。
在政治體制改革上,鄧小平明確指出,要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形成「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才能實現「四個現代化」。
在國家主權問題上,鄧小平探索出了「一國兩制」這條前無古人的道路,為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奠定了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完整。
在科教文化事業上,鄧小平首次闡明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科學內涵,恢復高考,改變了當時年輕人沉悶壓抑的精神狀態,調動了無數有志青年投身學業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近半個世紀以來,社會主義中國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奇蹟和社會穩定奇蹟,這背後離不開鄧小平這個總設計師嘔心瀝血的付出。
結語
在那些無法預知前途的艱難歲月中,鄧小平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完美而勤懇地履行了黨和國家在特殊的歷史時刻所交付的使命,以他獨特的品格和極強的政治生命力,擔當起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職,帶領中華民族開啟了全新的歷史篇章。
他終其一生,將所有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了讓中國人民富起來這一偉大目標上,不愧為中國人民的「兒子」!
參考資料
[1]薄一波談鄧小平:「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人民網.2008.1.15
[2]余瑋.在鄧小平逝世的日子裡(上).黨史縱覽.2014(06)
[3]齊衛平.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貢獻.社會主義研究.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