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大家明確一點,戰爭打來打去,它歸根到底是在打什麼東西?名將猛將?單兵作戰能力?戰術設計?其實都不是,戰爭的本質是政治的延伸,最終還是在打綜合國力。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再順藤摸瓜地想一想,古往今來,有幾個國家或者政權願意有事沒事就去挑起戰爭?除非像匈奴那樣的政權必須要依靠戰爭來維持生計!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自古以來,戰爭永遠是都是一個政權最不願意去面對的劇烈運動。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這種事情其實是不符合人們骨子利益最大化的需求的。
戰爭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利益博弈!
所以,我們需要對漢武帝一生就跟匈奴杠上了一事重新審視!更要認真去思考,漢武帝一生都在搞劇烈運動,他的成本消耗來源於什麼?有些人會說,不就是攤上了一個好爺爺和一個好爹嗎?但是,我們仔細去想想,一年的積蓄能經得起一年的劇烈消耗嗎?經不起!所以,漢初近六十年的休養生息也是經不起漢武帝一朝54年的折騰的。由此可知,漢武帝還有很多斂財的手段和方式。
我不想去評判漢武帝斂財的對錯,只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明白一些行為目的和經濟邏輯!
漢武帝繼承了豐厚的遺產,為什麼還要大肆斂財?
漢武帝在「文景之治」大盛世之後接手了江山,按理來說,是不應該缺錢的。
但眾所周知,漢武帝這個人是耐不住寂寞的,跟匈奴就火拚了幾十年。戰爭這玩意,看起來挺提氣的,那場面,讓人熱血沸騰、腎上腺激素急劇飆升。可是,它卻是一頭喂不飽、填不滿的吞金獸,哪哪都得花錢,而且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漢文帝雖然從他爺爺和爸爸那裡繼承了豐厚的遺產,但是這筆巨大的遺產也支撐不了他近50年的滿世界折騰。凡有動作,皆有成本,何況是「日費千金」的戰爭這種大動作。
先簡單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戰爭的成本構成。主要分為軍備、軍需、軍餉等等幾大塊,實際上背後還有燒錢無數的管理和服務成本。
首先,你要打仗,是不是要籌建和訓練數量可觀的士兵?這些士兵原本都是國家經濟之中的有生勞動力,現在他們不事生產了,專職吃飽飯、流汗訓練,這一進一出,國家財政就要損失一大筆經濟收入。
然後這些士兵將來是要上戰場的,他們總不能赤手空拳去跟敵人火拚吧?所以,他們的盔甲、武器又是一大筆開支。不要小看這一筆開支,這些東西在古代都跟奢侈品差不多。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古代軍事戰爭中經常使用的長槍,它的槍桿就必須用特殊的木質,反覆加工、反覆用桐油浸泡,才能最終滿足要求。
再然後,這些當兵的,你還得給他們發軍餉,也就是他們也要賺錢養家,否則他們就沒有心思呆在部隊里了。一個國家,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大軍,這每個月的軍餉需要多少錢糧來支撐就可想而知了。因為士兵的待遇還不能太低,否則沒人願意賣命。
當然,上述這些東西只是明面上的成本和代價。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在開啟軍事行動的前、中、後是不是都要進行資源調集,這種大規模的資源調集背後的成本同樣是巨大的。舉個例子,今天讓你組織十萬人從陝西步行到東北去,你算過你要花多少錢嗎?這還不算你帶上那些器械之類的笨重工具。另外,你想從江淮地區靠人工運送十萬石糧食過去,這十萬石糧食夠不夠這些運輸人員在路上吃的,都猶未可知!
另外,還有很多管理成本沒有算進來,比如動員工作的成本,比如徵調資源的管理成本等等。
還有,你打贏了,各種獎金及其它獎勵措施要落實;你打輸了,那些陣亡將士的撫恤金、家屬的安置費,同樣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總之,古代一旦開啟了戰爭機器,那就相當於開啟了燒錢的火爐,只要被捲入這個爐子中,各種經濟資源就不由自主地灰飛煙滅了。
而且漢武帝時期與匈奴作戰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因為之前的中原政權在作戰兵種上是以步兵為主的,根據漢匈作戰的要求,漢武帝必須要組建一定體量的騎兵才能實現他對匈奴作戰的戰略目標。
可是對於中原政權來說,組建騎兵天生就是一個燒錢的舉措。
首先,中原沒什麼產馬基地,你得滿世界去找馬;而且馬天生就是一個敗家玩意,能吃能喝不產出、脾氣暴躁不好使、邊吃邊拉壞土質等等特性決定了中原地區養馬不划算,但是,你現在指望它帶你飛,即便再不划算,也要把它當作菩薩一樣供起來。
其次,騎兵的培訓費實在是太高。古代的一個合格的騎兵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合格的飛行員,現在培養一個合格的飛行員的代價大致是與這個飛行員體重相當的黃金。可想而知,漢武帝打匈奴時,幾萬騎兵深入草原、縱橫千里的代價有多大。
最後,騎兵的軍備要求更高,人也死不起、馬也死不起,對他們的保護必須到位呀!盔甲、武器必須定格地配上呀!騎兵這種的富貴兵,各方面的待遇也必須定格配上呀!
所以,別看漢武帝繼承漢初近60年休養生息的經濟遺產,但那些遺產根本經不起他用戰爭的方式去燒錢。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持續78天的空襲行動耗費了70多億美元;2001年持續兩個月的阿富汗戰爭,美國單軍費就花了100多億美元。這還是在現代戰爭的情況下,在古代冷兵器戰爭的情況下,戰爭的成本還要高得多!漢武帝的家底子再厚,經得起他幾十年的玩命造嗎?
漢武帝一輩子背著有錢人的身份和名聲,卻一直都在背地裡為錢發愁!
漢武帝的斂財措施
打匈奴是肯定要打的,打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怎麼辦?節流節不了,那就只能想辦法去開源唄,想辦法從老百姓身上去撈錢唄。
賺錢是水平,花錢是藝術,漢武帝是古代少有的把花錢和賺錢都完成藝術級別的大咖。他的撈錢套路很深,從具體招術上來看,大致有以下幾招:
第一招:賣官鬻爵。這一招其實是漢武帝他爺爺漢文帝的,只不過他在他爺爺的操作邏輯上進一步發揚和創新了。
賣官鬻爵,自古以來就是政治場中的大忌,會極大削減官僚系統的權威和秩序。但是,純粹從買賣的角度來看,它有什麼好處呢?那就是成本低、來錢快。
所有的官職、爵位都是你中央政府設置的,所有的價格標定也是你皇帝說了算,這買賣還不好做?完全可以根據需要去設置官和爵嘛,用來買賣,別人還不帶討價還價的。
漢武帝在賣官鬻爵這件事情上的「創新」和「突破」是什麼呢?
第一個突破就是,他爺爺漢文帝搞這檔子事時,尺度把握是比較有分寸的,他只賣一些榮譽稱號之類爵位,承擔實際功能的官職、實職一般還是不敢開口子的。漢武帝就不一樣了,一些實職也被他擺上了貨架,坐實了貨真價實的權力買賣了。這種操作的破壞性有多強就不言而喻了,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通過買官而幹上實職的官員一定想方設法盤剝百姓,儘快賺回成本,獲取收益。
第二個突破就是,他爺爺漢文帝是搞批發或者整體銷售,也就是花多少錢就可以直接買一個什麼級別的爵位。聰明的漢武帝感覺這樣一鎚子買賣沒啥意思,他創造性地把爵位分成若干等級,比如20個等級,每一個等級都明碼標價,價格和漢文帝時期也差不多,但是漢文帝那時候是可以直接買某個等級的爵位,漢武帝這裡就不行了,你們得給我老老實實從第一級逐個往上買。比如同樣是30萬錢的10級爵位,漢文帝就只能賺30萬錢,漢武帝卻要多賺前面9個等級的錢。
第三個突破就是,漢武帝直接把爵位、功過、金錢糅合成了一個商業體系。漢文帝時期,你買了爵位,只會讓你們更有社會優越感,然後象徵性地免免人頭稅之類的,其他方面你還是普通百姓差不多。但漢武帝卻不會這麼弄,他規定爵位、功勞這些東西可以用來抵罪,沒有爵位、功勞抵罪也行,反正這些東西是明碼標價的,用對應的錢來抵罪也行。像李廣、公孫敖等人老打敗仗,按律當斬的,但只要他能交得起足夠的罰金,那就可以減輕刑罰。這就把整個官僚系統帶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死胡同,階級矛盾越來越劇烈了。
漢武帝這一招斂財方式最後成了後世很多朝代官僚系統潰爛的根源,說來話長,這裡就不展開分析了。
第二招:資產重稅。這一招的本質還是直接薅羊毛。
按道理說,中國古代是農業經濟為主,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應該是農業稅才對。但是,漢文帝時期為了修養生息,就制定了「三十稅一」的寬鬆政策,從而收穫了良好的聲譽。如果漢武帝這個時候再在農業稅上去做文章,對於一向愛惜羽毛的漢武帝來說其實空間不大。
你若搞得太狠了,你的聲譽會受損。而且農業稅是最直觀的國計民生指標,你逐漸加壓,老百姓的痛感會很強烈,民生也會因此不穩定。
所以,漢武帝另闢蹊徑,把陣地轉移到了商業稅、資產稅等陣地去了。
先說商業稅吧!很多人說,你們加重商業稅,那本來古代就是重農抑商,我不做生意不就行了嗎?但是,國計民生,沒有資源流通怎麼行?你不做生意,總得有人做生意呀!只要有人做生意,漢武帝便覺得事情好辦了。
剛開始,還算比較溫和,只是對運輸載貨的車輛收稅,叫做「算軺車」,類似於今天的各種關稅、高速收費。
但是,慢慢覺得來錢速度跟不上的漢武帝又加壓塊了,光收關稅不行了,你們商人還得交市場管理費,其實就是保護費。為了拓展稅源,甚至把賭場都納入到了合法稅源之中去了。
細思極恐呀,當政府為了收稅,把賭場合法化,那將是民生系統的一顆大炸彈呀!
接著來說說重點的資產稅,因為商業稅完全卡死了,會慢慢導致全國範圍內的資源流通不暢或者通貨膨脹,必須再次轉移陣地。
漢武帝再次瞄準那些做生意的有錢人,推出了資產稅管理辦法:擁有價值兩千錢的資產(注意是資產,不是利潤),就要繳稅一百二十錢,稅率是百分之六。手工業的小商小販稍微好點,稅率為百分之三。
咋一看,這稅也不重呀!但是,大家別把這事想得太簡單。因為古代的資產評價標準十分不完善,人為操作的空間太大了。
比如,你說你只有兩萬錢的資產,我非說你有二十萬錢的資產,你怎麼自證清白?比如,你說這一堆貨物是一船的量,我非說可以裝兩船,你交不交兩船的稅?比如你說身上那塊玉不值錢,我非說那是奢侈品,你又能如何?
總而言之,資產稅在當時那種法制、體系監管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是一個破壞民生的大殺器。因為什麼都是執法人員那張嘴說了算,要你交多少就得交多少。
於是,類似於一塊破布而引發的慘案此起彼伏,民不聊生。
漢武帝後來也意識到了這樣不行,於是再次規定,對於不好計價的貨物還是按車算,平民有一輛軺車要繳納一算的稅,有五丈以上的船也要繳納一算的稅,商人的稅收還要加倍。
但是,這種計稅方式還是很粗獷,基本上還是任憑收稅人員那張嘴說了算。
逼不得已,很多百姓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去隱匿或轉移自己的財產。漢武帝針對這種情況,又頒發了著名的《告緡令》,具體內容就是鼓勵互相揭發別人財產,查出來誰家藏匿財產不上報就強制充公,然後政府和告密者對半分。
這玩意就是赤裸裸的陽謀呀,和「鬥地主,分田地」的邏輯差不多。無產階級天生就仇視資產階級,結果這個《告緡令》再次成為階級鬥爭甚至私人報復的大殺器。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漢武帝時期中產階級的生態被破壞得乾乾淨淨、徹徹底底。從而給後來的豪族崛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第三招:貨幣膨脹。這一招就是製造假幣、劣幣和發行虛擬貨幣。
先說漢武帝時期的「虛擬貨幣」鹿皮幣吧。這玩意就是一塊白鹿皮,一方尺的白鹿皮飾上紫色的花紋。漢武帝規定它值四十萬錢,不準打折、不準顯貴,宗室貴族還必須得買。
依照漢代的禮儀,諸侯朝覲與祭祀祖先時,需要使用玉璧。所以漢武帝規定諸侯在使用玉璧的時候,都必須用鹿皮幣作墊子,襯在玉璧下面,以示尊崇。要是誰不幹,那就是對祖宗神靈不敬,分分鐘弄死你。
所以,即便大家都明白「玉璧才值幾千錢,墊玉璧的那塊破皮子卻要花四十萬錢」的邏輯荒唐,但是為了做一個漢武帝眼中的好同志,只得甘當冤大頭了。
再來說說製造假幣、劣幣的事情。這玩意在邏輯上是一目了然的,但過程卻是十分複雜的,詳細介紹起來比較麻煩,所以就簡單介紹一下。
漢代流通的貨幣都是銅錢和黃金,其他貨幣得不到市場認可。結果漢武帝率先腦洞大開,用不值錢的錫摻雜到銀裡面,發明了所謂的「白金幣」。
白金幣有龍幣、馬幣、龜幣三種,分別值3000、500、300錢。當時,老百姓一看都傻眼了,這是啥玩意?一塊白板板上面刻上一隻烏龜就值300錢,既然你說可以,那你要多少我們就給你造多少吧!一時間,全天下都在用白金幣套現真正有流通價值的黃金和銅錢。
漢武帝一看情況不對,於是規定白金幣只能由朝廷鑄造,民間只能鑄造銅錢。這不是開玩笑嗎?只能你耍流氓,老百姓就必須要實打實地鑄造良幣?結果,大量死鑄白金幣的走私團伙又冒出來了。
漢武帝趕緊加派人手進行管理遏制,結果製造了無數慘案,還增加了巨大的管理成本,但老百姓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依然有大量的人冒死私鑄白金幣。大漢的監獄都關滿了人,但是私鑄白金幣的情況屢禁不止。
在這種惡性循環下,漢武帝自己都感覺如果一直採用這種高壓政策下去,估計人都殺光了,白金幣也依然會被摻假,於是便廢除了白金幣,並順便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禁止民間鑄錢。
漢武帝最開始推出了一種叫「五銖錢」的新貨幣,但是很快就發現自己的產能不夠,五銖錢的發行量滿足不了偌大的大漢帝國的需求。就一邊著手擴大中央的鑄幣產能,一邊把部分鑄幣權下放到各個郡國,畢竟都是老劉家的人嘛。
結果沒過多久,漢武帝政府便開始在錢幣重量上偷工減料了,各郡國也紛紛仿效,流向市場並最終通過稅收回到中央政府的貨幣又全部變成了劣幣。漢武帝有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覺。
於是,漢武帝又動腦筋了,在五銖錢上用紅銅鑲了個邊,號稱「赤仄五銖錢」,這種錢只能由中央鑄造,且是稅收唯一認可的貨幣。
結果搞來搞去又是白金幣的套路了,最後沒辦法,漢武帝再次將鑄幣權統一收歸國有,並把鑄幣用的礦產也收歸國有,算是徹底壟斷了鑄幣權。
漢武帝徹底壟斷了鑄幣權之後,大量鑄幣造假,迅速地引發了通貨膨脹。但中央政府在這漫長的流通過程之中,早已套利成功。
這一招因為太敏感,所以不便太過於展開介紹!
第四招:與民爭利。這一招就是動用國家資源與老百姓去爭奪商業利益,可想而知,老百姓能幹得過政府嗎?
漢武帝通過一系列操作把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核心資源進行政府壟斷之後,比如說著名的鹽鐵,老百姓的錢袋子就再也關不住了,想要你什麼時候拿出來你就得什麼時候拿出來,想要你拿多少出來你就得拿多少出來,因為沒有那些東西,你的生活和生存都會很困難。
這就是後世壟斷企業的初級模板了。有了這些壟斷企業,老百姓的生命線就不是由市場決定了,而是由政策決定了,生活越來越受限制。
太史公曾說:「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什麼意思呢?就是治理天下,最低級的方法就是與民爭利。
這一招雖然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對民生系統的傷害性實在太大了。大家想一想,漢武帝往後,歷朝歷代私自販賣鹽鐵都是殺無赦,為什麼鹽鐵販子卻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綜上所述,漢武帝通過一系列的高壓操作,在壓榨當時百姓的血汗錢上幾乎發揮到了極致,所以,即便當時老百姓的農業稅依然是「三十稅一」,其實到了漢武帝晚年,被壓榨得毫無生機的老百姓很多都只能賣身為奴,大量人民流離失所,瀕臨崩潰。
漢武帝斂財的邏輯分析
我曾經說過,讀懂漢武帝這個人基本上就讀懂了半部封建史,因為他確實是奠定和定型了封建統治框架,後世的封建政府基本上在他這個基礎上修修補補。
所以,我們在看待漢武帝這個歷史人物時,一定要保持理性、保持客觀,既不能因為他的豐功偉績而盲目崇拜,也不能因為他的冷酷無情而徹底詆毀。
他塑造了一個民族的魂魄,打下了大大的疆土,他也剝奪了老百姓的諸多權益,阻礙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經濟進步。
因為他成功地將整個天下變成自己實現慾望的提款機,造成民間沒有資本,商業無法發展,每一個百姓都活得困苦艱難!一個民族每天都在考慮明天應該怎麼活下去的時候,你能指望它有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嗎?看看匈奴!
其實,不太想分析漢武帝的斂財邏輯,因為我不希望大家看了我的文章之後,學了一肚子的陰謀詭計,這與我的初衷實在是相違背的。
秉承還原歷史真相的初衷,簡單地說兩句吧!
商業的價值來源於資源的流通,資源不流通則很難產生價值。現在很多偏遠地區不是沒有好東西,但是好東西不能很好地流通,他們能有什麼收穫嗎?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做「要致富先修路」。為什麼修路就能致富?不就是為資源的流通創造便利條件嗎?
所以,我們經常會在經濟領域之中看到很多經典的案例,實際上,在本質邏輯上,他們都是在資源流通的渠道上做了手腳。
舉個例子來說,壟斷企業為什麼那麼賺錢?因為他們成為了唯一的流通源頭,流量有保障!再看看他們壟斷的都是什麼行業?一般都是剛需品,沒有那些資源你會過得不好,這樣才會讓你束手無策、無力反抗……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漢武帝為了斂財而放出的幾大殺招:資產商業重稅、群眾告發檢舉、貨幣通貨膨脹、壟斷企業和賣官鬻爵。哪一個不是壟斷邏輯?官爵是他們老劉家量身定做的;稅收是他手下的馬仔按照他的意思去收的,想怎麼收就怎麼收;群眾檢舉的利益分配也只有他們才能夠提供;貨幣壟斷和企業壟斷就更不用說了。
不展開說了,只希望大家能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去評判一個人生活得好不好,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一條,這個人獲取核心資源的途徑多不多、能力強不強。
我們需要做的,永遠是根據自己的短板去努力補強,盡量去走出我們能夠走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