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2025年05月14日12:33:07 歷史 1926

王敦其人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 天天要聞

王敦,字處仲,出生於公元 266 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費縣)人 ,是東晉時期極為重要的大臣與丞相,同時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治書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導的堂兄。他出身於頂級士族琅琊王氏,這個家族在當時的政治和社會中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王敦年少時便展現出不凡的氣質,他眉目清秀,生性洒脫,能鑒別人才,還通曉《左氏春秋》,對清談十分喜好,這種獨特的氣質和才學讓他深得族兄王戎的讚賞。憑藉自身的優勢,王敦迎娶了襄城公主,被授予駙馬都尉之職,由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歷任太子舍人、給事黃門侍郎等職。在西晉末年的政治動蕩中,王敦積极參与其中,支持晉惠帝司馬衷複位,因功被任命為廣武將軍、中書監等職。

後來,王敦與堂弟王導一起輔佐琅琊王司馬睿鎮守江東。在這個過程中,王敦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出任左將軍,率領軍隊平定了杜弢之亂,因戰功赫赫被授予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爵封漢安侯。西晉滅亡後,王敦與王導等人共同擁戴司馬睿於公元 318 年建立東晉,東晉建立後,王敦被任命為侍中、大將軍、江州牧,成為東晉政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東晉初期,形成了 「王與馬,共天下」 的特殊政治局面。司馬睿能夠在江東建立東晉政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琅琊王氏的支持。王導在內掌管朝政,王敦在外手握兵權,琅琊王氏子弟遍布朝廷要職。當時有 「王與馬,共天下」 的說法,形象地描繪了琅琊王氏與司馬氏共同執掌東晉政權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既是琅琊王氏家族勢力強大的體現,也是東晉初期政治形勢的必然結果。在東晉政權建立初期,需要藉助琅琊王氏這樣的世家大族的力量來穩定局勢,而琅琊王氏也希望通過支持司馬睿來鞏固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

「清君側」 之名

深層矛盾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 天天要聞


東晉政權建立之初,琅琊王氏憑藉其強大的家族勢力和對司馬睿的支持,在朝廷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形成了 「王與馬,共天下」 的局面 。在這種局面下,司馬睿雖然是皇帝,但實際權力卻受到琅琊王氏的制約。王導作為王氏家族在朝廷中的代表,掌控著朝政大權,而王敦則手握重兵,鎮守長江中游,對朝廷構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權力結構的不平衡,使得東晉政權內部存在著深刻的矛盾。

從東晉的國家武裝構成來看,地方武裝力量在政治格局中起著關鍵作用。門閥士族要在朝廷中取得相應政治地位,除學問聲望外,還需掌握地方武裝。王敦身為大將軍,都督六州軍事,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其軍事力量足以對朝廷形成威懾。而司馬睿作為皇帝,卻無法完全掌控國家的軍事力量,這讓他深感皇權受到威脅。

此外,東晉時期的選官制度 —— 九品中正制,也加劇了這種權力失衡。該制度注重人才的出身,使得門閥士族在官員選拔中佔據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了他們的政治地位。琅琊王氏子弟通過九品中正制,輕易就能進入仕途,擔任重要官職,這讓司馬睿難以安插自己的親信,從而限制了皇權的施展。

導火索:權力失衡

隨著東晉政權的逐漸穩定,司馬睿開始意識到琅琊王氏的威脅,試圖削弱王敦的權力,以加強皇權。他重用劉隗刁協等親信,對王氏家族進行打壓。劉隗和刁協都是司馬睿的心腹,他們主張加強皇權,削弱士族勢力,這與王敦為首的琅琊王氏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司馬睿還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來削弱王敦的權力。他將一些重要的軍事職位和地方官職任命給非王氏家族的人,試圖打破王氏家族對軍事和地方的控制。在公元 321 年,司馬睿以戴淵、劉隗出鎮合肥淮陰,將所徵發的兵卒全部分配給他們,名義上是抵禦北方的後趙政權,但實際上是在防備王敦。

這些舉措引起了王敦的強烈不滿。王敦認為自己為東晉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受到司馬睿的猜忌和打壓,這讓他感到憤怒和委屈。於是,他決定起兵反抗,以 「清君側」 為名,討伐劉隗和刁協,實則是為了爭奪更大的權力。

起兵過程:勢如破竹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 天天要聞


公元 322 年,王敦在武昌起兵,以 「清君側」 為名,向建康進軍。他率領著兩萬精兵,順江而下,迅速攻佔了一些重要的城池。在起兵過程中,王敦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深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引起其他勢力的反對,因此採取了一系列策略來爭取支持。

王敦先是試圖聯合一些地方勢力,共同對抗司馬睿。他派人聯絡湘州刺史司馬承和梁州刺史甘卓,希望他們能夠加入自己的陣營。然而,司馬承堅決拒絕了王敦的邀請,他表示要忠於朝廷,反對王敦的叛亂行為。甘卓則猶豫不決,他一方面不想得罪王敦,另一方面又擔心參與叛亂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最終,在王敦派去的說客樂道容的勸說下,甘卓決定和司馬承一起勤王。樂道容對王敦反叛本就不滿,於是勸甘卓襲擊武昌,王敦得知後,急忙向甘卓求和,甘卓舉棋不定,最終沒有採取行動。

與此同時,劉隗、戴淵等人得知王敦起兵的消息後,迅速回到建康,與刁協一起組織軍隊進行抵抗。然而,他們的軍隊在面對王敦的精銳之師時,顯得不堪一擊。王敦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建康城下。

在攻打建康的過程中,王敦的軍隊遇到了石頭城的抵抗。石頭城是建康的重要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然而,王敦的謀士錢鳳建議繞過晉軍主力,直取建康,並認為石頭城守將周札不願為朝廷賣力,可勸其投降。王敦採納了錢鳳的建議,派人勸說周札。周札果然打開城門投降,王敦順利進入建康。這一決策成為了王敦起兵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使得他能夠迅速掌控局勢。

控制朝政:大權獨攬

王敦進入建康後,迅速掌控了朝政大權。他首先對朝廷官員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和任免,將那些反對自己的官員紛紛撤職或殺害,換上了自己的親信。他殺了戴淵、周顗等忠臣,這些人都是東晉朝廷中的重要官員,他們的死使得朝廷內部人心惶惶。而尚書令刁協在逃跑途中被殺,丹陽尹劉隗則被迫投奔後趙。

王敦還對權力機構進行了改組,加強了自己對朝廷的控制。他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此時的司馬睿,雖然名義上還是皇帝,但實際上已經被王敦架空,成為了一個傀儡。他對王敦的行為感到憤怒和無奈,但卻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權力被王敦奪走。

王敦掌控朝政後,東晉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琅琊王氏的權勢達到了巔峰,王氏子弟遍布朝廷要職,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司馬氏的皇權則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東晉政權陷入了動蕩不安的局面。

影響與餘波

王敦起兵控制朝政這一事件,對東晉政治格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改變了東晉初期的政治權力結構,還引發了一系列後續的政治發展,使得東晉的政治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和動蕩。

王敦之亂讓東晉朝廷與士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這場動亂使得東晉朝廷的權威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也讓士族們意識到,他們的利益和地位並非是絕對穩固的。在王敦之亂中,許多士族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得不選擇支持或反對王敦,這導致了士族內部的分裂和對立。

王敦之亂還使得東晉朝廷在軍事和政治上的軟弱無力暴露無遺,朝廷的權威和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由於王敦掌握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東晉朝廷在面對他的叛亂時,顯得無能為力。這使得東晉朝廷在處理其他政治問題時,也變得更加謹慎和保守,不敢輕易採取強硬措施。

晉元帝司馬睿在王敦控制朝政後,感到無比的憤怒和無奈,最終憂憤而死。他的兒子司馬紹繼位,即晉明帝。晉明帝是一位有勇有謀的皇帝,他深知王敦對東晉政權的威脅,決心採取措施來應對。

晉明帝首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皇權,削弱琅琊王氏的勢力。他重用庾亮溫嶠等親信,讓他們參與朝政,制衡琅琊王氏的權力。庾亮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兄長,他出身於潁川庾氏,是當時的世家大族之一。溫嶠則是并州溫氏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有著出色的才能。晉明帝通過重用這些人,逐漸形成了一股能夠與琅琊王氏相抗衡的力量。

晉明帝還積極聯絡其他地方勢力,爭取他們的支持。他與荊州刺史陶侃徐州刺史郗鑒等地方實力派建立了聯繫,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擁護。這些地方勢力在王敦之亂中保持了中立或支持朝廷的態度,他們的支持為晉明帝平定王敦之亂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王敦在控制朝政後,並不滿足於現狀,他的野心逐漸膨脹,開始圖謀篡位。然而,他的圖謀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的堂弟王導。王導雖然是琅琊王氏的重要人物,但他並不支持王敦篡位,他認為這樣做會破壞東晉的政治穩定,損害琅琊王氏的利益。

在晉明帝的積極準備下,王敦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於是決定再次起兵反叛。太寧二年(公元 324 年),王敦以誅殺溫嶠等奸臣為名,再次舉兵。他此時病勢沉重不能領兵,便以王含為元帥,與錢鳳、周撫等率五萬大軍向建康進發,並暗示錢鳳等在破城後殺死司馬紹。沈充亦於吳興起兵,直趨建康 。

面對王敦的再次反叛,晉明帝毫不畏懼,他親自率軍迎戰。他採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戰略戰術,成功地擊敗了王敦的軍隊。晉明帝還利用王敦病重的消息,散布謠言,動搖了王敦軍隊的軍心。最終,王敦在軍中病逝,他的黨羽王含、錢鳳等人也被朝廷清剿,王敦之亂最終得以平定。

王敦之亂的平定,標誌著東晉政權暫時擺脫了危機,司馬氏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鞏固。然而,這場動亂也給東晉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使得東晉的國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此後,東晉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依然不斷,政治局勢依然動蕩不安。

歷史的迴響

王敦以 「清君側」 為名起兵並控制朝政這一事件,宛如一顆投入歷史長河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對東晉乃至後世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它不僅是東晉政治舞台上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角逐,更是理解東晉政治生態門閥制度以及皇權與士族關係的關鍵切入點。

從東晉當時的政治格局來看,王敦之亂打破了 「王與馬,共天下」 的微妙平衡,使得東晉政權內部的矛盾更加尖銳化和複雜化。這一事件讓東晉朝廷意識到,門閥士族的勢力已經強大到足以威脅皇權的地步,必須採取措施來加以制衡。而對於士族們來說,王敦之亂也讓他們認識到,在權力的爭奪中,沒有永遠的勝利者,只有不斷地調整策略,才能在政治的漩渦中生存下去。

從更長遠的歷史角度來看,王敦之亂為後世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案例,讓人們看到了權力鬥爭的殘酷性和複雜性。它也讓我們思考,在一個政權中,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防止權力的過度集中,以避免類似的動亂再次發生。

王敦之亂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兩千年,但它所蘊含的歷史教訓和啟示,依然值得我們今天去深入研究和思考。它讓我們明白,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的故事,更是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我們今天的現實,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未來的挑戰。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 天天要聞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在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遼金時代文化園(以下簡稱文化園)內,吉林印記遼金時代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靜靜佇立。博物館以文物搜集、整理、保護和展覽為主線,依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深厚人文歷史,融合青銅文化、遼金文化與民俗文化,自2012年開館以來,持續為遊客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的神秘面紗,展現其悠久歷史與燦爛文...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 天天要聞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5000年歷史積澱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來的文明。在數千年文明積澱中,也有些民間遊戲代代相傳,包括一些博彩的遊戲。其中有鬥雞、斗狗、走馬、鬥蟋蟀、鬥鵪鶉等比較流行,而且產生了許多相關的成語、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 天天要聞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王敦其人王敦,字處仲,出生於公元 266 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費縣)人 ,是東晉時期極為重要的大臣與丞相,同時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治書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導的堂兄。他出身於頂級士族琅琊王氏,這個家族在當時的政治和社會中擁有著極高的地位
賴清德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國台辦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 天天要聞

賴清德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國台辦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4日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環球網記者: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島內輿論抨擊其對日本殖民時期屠戮台灣民眾的慘痛過去選擇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六六鱗編輯|六六鱗前言1942年2月的一個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軍戰俘營內,一名被囚禁在不足兩平方米木籠中
【三國季漢秘史250】鐵壁霍弋:血火鑄就的忠誠 - 天天要聞

【三國季漢秘史250】鐵壁霍弋:血火鑄就的忠誠

一、臨危受命平永昌 建興九年的雨季格外漫長,霍弋站在永昌郡城牆上,望著遠處瘴氣繚繞的哀牢山,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劍柄上的銅吞口。三日前收到的軍報還揣在懷中——夷王孟獲的族弟孟琰糾集三十七寨蠻兵,已切斷通往滇池的鹽鐵要道。"參軍大人,閻都督的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