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焉看中的兒媳婦
吳氏之前嫁的人也並非平常之輩,那人和劉備一樣,同樣是漢朝宗室,他就是以前益州牧劉焉的兒子,平寇將軍劉瑁。
劉瑁是劉焉的第三個兒子,吳氏是劉焉親自為兒子選中的兒媳婦。
劉焉是西漢魯恭王劉余的後裔,因為是漢朝宗室,他很早就在地方各州郡為官,後來被拜為中郎,歷任雒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太常等職。
太常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很高,以劉焉的宗室身份,以後可能還會有更好的發展。但是,當時正是漢靈帝統治末期,朝政混亂,王室衰微,劉焉認為在京城為官風險太大,為了避禍,他主動申請到地方州郡上去做官。
正是在這個時候,侍中董扶悄悄告訴劉焉一句話:「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正是這句話改變了劉焉出京的方向。
董扶以擅長讖緯之學聞名,所以劉焉對董扶的話深信不疑,於是他馬上向朝廷申請去益州,朝廷很快就任命劉焉為益州牧、監軍使者。
以劉焉這樣的行事做派,他顯然已經懷有異心,想借益州的「天子氣」來謀取更大的發展。
來到益州之後,劉焉又聽說了一個可以大富大貴的機會:吳懿的父親和劉焉關係很好,所以他就帶著全家跟隨劉焉來到了益州。來到益州之後,有一個算命先生給吳懿的妹妹看相,說她將來必定「當大貴」。
劉焉有四個兒子,出京的時候有三個留在了京城,只有三兒子劉瑁跟隨在他身邊。劉焉聽說了吳懿妹妹的事情之後,馬上派人到吳家提親,讓劉瑁迎娶吳懿的妹妹為妻。
2、人算不如天算
劉焉到了益州之後,先是娶了「當大貴」的兒媳婦,接著又不惜耗費人力物力,製造了千餘輛天子使用的車架,大有不稱帝決不罷休之勢。
劉焉在益州鬧出這麼大的動靜,他的鄰居荊州牧劉表看不下去了,於是劉表一封奏章遞交到朝廷,奏報劉焉僭越,想要圖謀不軌。
不過此時京城正處於一片混亂之中,董卓把持朝政,考慮的是廢立天子這樣的大事,對遙遠的益州發生了什麼,他根本沒心思去管,所以劉焉在益州沒有受到任何來自朝廷的干涉和約束。
可是即便如此,劉焉也沒能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公元194年,劉焉留在京城的兩個兒子被董卓部將李傕所殺,劉焉悲痛萬分,不久就因為背瘡發作去世。
益州的管理大權落在劉焉的小兒子劉璋手中。
劉璋遠不像他父親那樣雄心勃勃、頗具才幹,他不僅性格懦弱,而且也沒有足夠的智謀和威信來統領和震懾部下,以他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守好益州,於是他不停地向外界尋求支援。
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征討荊州,劉璋連忙派人前去致意,想依附曹操獲得支持。曹操封劉璋為振威將軍,封劉瑁為平寇將軍。
劉瑁顯然沒有弟弟劉璋那樣有福氣,被封為平寇將軍不久,他就因為狂疾而去世,留下那位「當大貴」的妻子吳氏。
吳氏失去丈夫,她能夠依靠的除了做益州牧的小叔劉璋之外,就是哥哥吳懿。吳懿在劉璋手下擔任中郎將,因為全家早年跟隨劉焉入蜀,吳懿在益州當地頗具影響力,因此成為後來劉備入蜀後想要結納的重要人選之一。
3、劉備取益州
劉璋想依附於曹操,可惜他用錯了人:劉璋派去聯繫曹操的是益州別駕張松。張松這個人度量不大,他去拜訪曹操的時候想為自己求個高升的機會,但是曹操沒有答應,於是張松懷恨在心,回到益州之後就極力勸說劉璋,讓他放棄聯繫曹操的想法,改為結交劉備。
在張松的勸說下,劉璋派法正去見劉備,請他來益州幫助自己。
劉備很快就應約前來,而後,在張松、法正等人的運作下,劉備最終成功地取代劉璋,成為新的益州之主。
劉備成為益州牧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在當地站穩腳跟,所以他需要和益州的豪強大族加強聯繫,於是娶妻一事被提上議程。
謀士和將領們都向劉備推薦吳懿的妹妹,也就是劉瑁的遺孀吳氏。因為吳懿在當地的將領之中很有號召力,如果能和吳家聯姻,可以籠絡住益州當地的一大批人。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早年曾經有相士預言吳氏「當大貴」。
那時候的人對這樣的說法顯然十分痴迷並且相信,在此之前的兩漢時期,有好幾位被預言「當大貴」的女子最後都成功入宮,高居後位。
有這樣的好事,劉備不可能不動心,但是他還有些猶豫,因為他和劉瑁都是漢朝宗親,他覺得娶同族遺孀的話有違禮法。
劉瑁是西漢魯恭王劉余的後裔,劉余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中山靖王劉勝的父親也是劉啟。從這層關係算的話,劉備和劉瑁說起來還真是同族,兩個人300年前是一家。
所以法正就勸劉備說:論親疏,你和劉瑁還算不上親戚。
於是劉備安心地娶吳氏為妻。
4、吳氏
無論是劉焉為兒子娶兒媳婦,還是劉備為自己娶妻,《三國志》中記載的都是劉焉這樣的王侯將相的算計,以及法正這樣的謀臣武將的周密籌劃,吳氏自己是怎樣的想法、吳懿又是怎樣的態度?史冊中隻字未提。
在強大的勢力面前,個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女人的思想感情簡直微不足道。
更可悲的是,雖然是記錄在《三國志》正史中的劉備的皇后,吳氏連自己的名字都沒留下來。
不過,自從劉備娶了吳氏之後,吳氏自帶的「當大貴」預言很快就成為事實:
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吳氏被立為漢中王后。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吳氏被立為皇后。
想當年,劉焉費盡心機地跑出京城,來到益州這個傳說中的福地,可惜最終他也只是做到了益州牧;雖然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去製造天子用的車架,可是一直到死,他都無緣期待中的寶座。
至於劉焉的兒子劉瑁,雖然父親為他娶了「當大貴」的妻子,可是命運卻並沒有因此而特別垂青於他,「平寇將軍」成為他仕途的終點,很快他也追隨劉焉而去,留下年輕的妻子和那個預言。
後記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劉禪即位。吳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居住在長樂宮中;她的哥哥吳懿官至車騎將軍,先是封都亭侯,後來又封為縣侯。
劉禪對這兩位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長輩極盡照拂,頗懷仁義。
公元245年,吳太后去世,劉禪為她賜謚號「穆皇后」,葬入劉備的惠陵。
本文參考:《三國志·劉二牧傳》、《三國志·二主妃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