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文摘自《和縣文史資料》第二輯(1985年10月),作者鄭諧,原標題《曹亮文起義前後》
「朝聞道,夕死可也」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拿來生套別人就有點兒過了——沒人願意引頸就戮去做個冤死鬼。
正文
一九四八年底,四九年初,蔣介石的軍隊八十萬之眾,在淮海戰場上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得丟盔棄甲,豕突狼奔,最後全軍覆沒,禍臨滅頂。他只好一面派代表赴北平談判,一面收集沿江南北殘兵敗將,挖壕築壘,鞏固江防,妄圖憑藉長江天塹,挽救危局,苟延殘喘。
和縣,地處江北,扼蕪湖南京之要津。此時全縣境肉,除裕溪口、西梁山,金河口,駐馬河有國民黨楊乾材少數部隊盤踞外,其餘正規部隊早如驚弓之鳥四散逃走了。但和縣還有一部分地方武裝在那裡觀望,旦夕數驚,不知所向。
和縣的地方武裝,城裡有、北鄉有、南鄉也有。他們都駐防鄉鎮,割據一方,各自為政,魚肉人民。其中以曹亮文一支,人多勢眾,影響較大。
曹亮文又名曹學明,和縣黃渡鄉曹家壩人,安清幫(三番子)出身。抗日戰爭前任黃馬鄉教練員,抗日戰爭開始,夥同過庭,孫家典等人在和、含縣淮南鐵路南一帶,名義上抗日打游擊,其實危害地方,為患商旅,妄殺無辜,民怨載道。由是,中共江北游擊縱隊在運漕、黃墩將它全部繳械,人員作鳥獸散。日寇侵佔和城,曹又認賊作父,任偽和縣自衛中隊長,仍盤踞雍家鎮,運漕一帶,擴充實力,擴展編製,任偽和縣南鄉自衛團團長、偽和縣自衛團團長,但卻遭到國民黨二支隊的頭子柏承君的仇視。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投降以後,曹部被國民黨改編為安徽省保安第七團。
當曹亮文受編後將奉調蕪湖時,劉志剛、李秋水等人分別向曹建議:隊伍剛剛受編,就要離開防區,那裡人生地不熟,且有柏承君往日疑隙,恐生異端,前途難以預料,不如就近和中共接洽,走起義道路。李秋水還動員曹碧玉對其丈夫曹亮文做勸勉工作。無奈此時曹亮文趾高氣揚,躊躇滿志,任何忠言善告,難得入耳。
詎料不久,曹亮文部隊到達蕪湖就被編到安徽省保安第三團,曹為副團長,其實曹部官兵卻被編遣掉了。曹亮文對此耿耿於懷,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回到原來駐地,慘淡經營,重整旗鼓,於一九四七年秋在含山縣運漕鎮成立和含聯防區,任和含聯防區主任,所轄武裝計兩個大隊,五個中隊四百多人槍。防區在運漕、黃墩、裕、雍家鎮、沈家巷、黃山寺、五顯集、白渡橋一帶。
一九四八年秋,曹亮文的和含聯防區辦事處(外人仍稱曹團團部)由運漕遷到裕溪街。此時,野心勃勃一直想闖蕩起家的曹亮文,已意識到蔣介石軍事上的失敗,政治上的混亂,而迷惑傍徨了。這年底,蔣介石八十萬精銳之師,在淮海地區被分割、被包圍、被殲滅;黃伯韜、邱清泉、黃維、杜聿明等等,一些赫赫有名的能征慣戰的大將,都一敗塗地,有的被擊斃,有的被生俘,厄運難逃。消息不斷傳來,確使曹亮文吃驚陣陣,尤如重棒擊頂。
恰在曹亮文困惑迷惘的時候,中共江淮軍分區副司令員趙鵬程率部南下,形勢逼人,並來信敦促曹亮文起義;也恰在這關鍵時刻,曹將要被調到蕪湖任沿江江防司令。嚴峻的局面擺在面前,何去何從呢?曹亮文舉棋不定了。一九四五年
蕪湖並編的痛苦,還在他腦海回蕩。他這幾百人馬雖不是什麼鐵甲精銳之旅,但槍是他慘淡經營的心血,可來之不易呀!曹亮文這種猶疑心情,劉志剛、李秋水等人看得清清楚楚,他們經過商量,趁機策動曹亮文走起義道路,並由李秋水以副官身份去南義向中共江淮軍分區副司令趙鵬程彙報起義問題和曹亮文的思想動態;同時,極力做曹碧玉的工作,曉以大義,爭取她在曹的面前出力、促進。對曹亮文的起義問題,趙鵬程副司令具體指示;一、爭取曹亮文早日起義,勸曹不要坐失為人民立功的良機;二、曹亮文如徘徊觀望,當立即果斷行事;三、不能讓曹亮文過江。對於起義問題,曹的內部看法不一,大隊長鍾繼香、中隊長張尚鑫不願起義,想把部隊拉到江南去;李秋水雖力主曹部起義,但難能公開左右形勢,幸有深明大義之大隊長劉志剛,牢牢控制著部隊。於是,李、劉兩人一致地力勸曹亮文起義,認為遲不如早,被動不如主動,並提醒曹亮文記取一九四五年被騙受編的沉痛教訓;當時如果起義,會為人民立功多少?曹亮文權衡了當時的軍事形勢,回顧了血的教訓,最後抉擇了定起義道路。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六日,曹亮文在和縣南鄉白渡橋寶布起義,電請趙鵬程副司令員接收,計人槍四百餘,其中重機槍兩挺,輕機槍十一挺,湯姆式及短槍八十餘支,步槍約四百支、子彈多發、手榴彈多枚。起義部隊所經村鎮,群眾刷標語,放鞭爆,熱烈歡迎。為防止沿途發生意外,劉志剛對曹加強戒備,李秋水時刻不離曹碧玉的左右。起義部隊到達功剩橋前塘村,受到副司令員趙鵬程、縣長潘效安等領導同志歡迎,嗣即開赴巢縣半湯,待命整編。
巢湖軍分區司令部舉行慶祝晚會,宴請曹亮文及其主要幹部。巢湖地委、行署主要負責同志程明遠、倪則耕於席間稱讚了曹亮文棄暗投明的勇敢行為。之後,司令部成立渡江聯絡辦事處,曹亮文任副主任,專事搜集裕溪口至浦口一帶敵情。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做有意義的工作,他為能在人民革命事業中儘力,心情暢快,不再思前顧後地惶惶不可終日了。
一九五一年土改開始,和縣南鄉農民因深受曹亮文部昔日之害,報仇心切,堅決要求清算曹亮文的罪行。最後,他因曾有人命案而被處決了。
但曹亮文畢競起義了,起義是有功的。按我黨對起義人員「既往不咎」的政策,曹亮文當在寬赦之列。一九八O年中共和縣縣委據情上報,並及時得到省里批複。曹亮文死後三十餘年,終於獲得人民寬恕和諒解。其遺屬對我黨和人民政府的公正結論,感到無限欣慰。雖然死者死矣,但古語有云:「朝聞道,夕死可也」。曹亮文九泉之下當亦快慰了。
資料來源:
《和縣文史資料》第二輯(198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