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的貴州軍閥柏輝章的屋子裡召開。
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陳雲,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王稼祥,鄧發,劉少奇,何克全,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卓然,李富春,劉伯承,鄧小平,列席會議的有李德,伍修權,共20人。
會議中,博古作了「正報告」,他在談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時,強調了國民黨軍事力量的強大,強調了全國革命力量的薄弱,卻不去檢查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周恩來作「副報告」,周恩來著重談軍事問題,他檢查了指揮上的重大失誤,並主動承擔了自己的責任。
博古和周恩來報告後,張聞天馬上發言,他照著提綱發言,指名道姓批判博古,批判李德,人稱「反報告」。
張聞天的一席「反報告」使會場群情激憤,積壓多日的對博古、李德錯誤領導的怒火迸發了。
當張聞天剛剛結束了反報告,毛澤東就發言了,他的發言用了三個「主義」概括。
毛澤東概括的這三個「主義」,頗為深刻:
先是冒險主義~指的是打贛州,「奪取中心城市,爭取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
繼而是保守主義~指的是廣昌之役,陣地戰,堡壘對保壘。
然後是逃跑主義~倉促突圍,實行逃跑。
毛澤東講完之後,王稼祥接著發言,他的發言很乾脆,直截了當地講了三點意見:
第一,完全贊同張聞天、毛澤東的發言。
第二,紅軍應該由毛澤東這樣富有實際經驗的人來指揮。
第三,取消李德、博古的軍事指揮權。
王稼祥的發言,是對毛澤東的有力支持,在遵義會議上投了「關鍵的一票」。
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接連放了三炮,使博古和李德的地位徹底動搖了。
周恩來此時實際上是黨內軍隊最高領導人,他是遵義會議的組織者,他在發言中全力推舉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的今後行動。
周恩來的支持,是遵議會議上最關鍵的一票。
在遵義會議之後,博古下台已成定局,終於在雲南省威信縣水田寨鄉一個叫「雞鳴三省」的村子,博古結束了他的中共中央負總責的職位,張聞天取代博古做了中共中央負總責。
遵義會議結束,毛澤東騎著一匹大白馬行軍,被壓抑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激情,此刻爆發了,他期望著打一個漂亮的大勝仗。
一半是由於求勝心切,一半是由於情報錯誤,毛澤東首戰失利,土城戰役失敗。
吃一塹長一智,毛澤東指揮紅軍「回兵黔北」,於1935年2月18日19日二渡赤水,在婁山關和板橋之間一下子殲滅王家烈的8個團,乘勝再次攻佔遵義城。
接著又痛擊吳奇偉的增援部隊,這一仗共殲敵20個團,成為長征以來的最大勝仗。
遵義大勝,中共中央正式恢復了寧都會議所撤銷的毛澤東的軍職,紅軍的司令員為朱德,毛澤東擔任政治委員。
3月12日,新的三人團在貴州苟壩宣告成立,即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新的三人團,是受中共中央委託的指揮紅軍的最高權力機構。
從此,毛澤東成為紅軍最高首長,雖然朱德是紅軍總司令、中革軍委主席,但朱德受新的三人團領導。
在遵義會議後的第46個年頭,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遵義會議,這樣高度評價:
1935年1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勝利的新局面。
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86年,美國記者索爾茲伯寫道:
「遵義會議之後,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而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於莫斯科的指揮棒。
在以後的25年里,世界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獨立性,但斯大林卻早已把這獨立性同毛澤東的名字連在了一起。
遵義會議還標誌著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政治大聯合,從此以後,他們一輩子保持了這種夥伴關係,至少一直保持到他們去世前的一兩年」。
紅星閃耀【第二十三期】
遵義會議舊址
作者簡介
自小喜歡文字,小學生時,作文已常做範文。文青時期,多篇文章獲獎。風雨幾十年,愛好未改,喜讀文史,堅持寫作,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