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各種電視劇以及小說將司馬懿的形象固定成為一個模板:大志,有見識,韜晦之道信手拈來,諂媚裝弄遊刃有餘,鷹視狼顧,註定要背叛,但是,這只是老年時期的司馬懿,不可能青年時期的司馬懿就心存顛覆曹操政權的心思。
如此一來,寧願裝瘋賣傻假病逃官,青年司馬懿為什麼不願意在曹操手下做官?
對於這個問題,要放在當時司馬懿所處的社會環境中,22歲的司馬懿被河內郡任命為上計掾,何為上計掾?主要是管理河內郡庫存糧食數量、耕田數量、賦稅數、戶口數以及治安情況。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這是個純文職,牽涉範圍廣,還要求人數學好,放在如今就是一個審計局、財政局和稅務局的總稱。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在後三國曹魏政權中脫穎而出,其主要功勞之一就是屯田,據說這段經歷為日後開展屯田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後來,司馬懿的名聲漸漸流傳在外,再加上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與曹操關係很好,又是曹操的直接得力下屬,曹操對於司馬朗的弟弟司馬懿那可是求賢若渴,自然是請其到國都任大官,然而司馬懿拒絕了,竟然還敢裝病賣傻。
按理說,一個人從省里有一個調到中央工作的機會,還是獨掌朝綱的曹老闆親自邀請,一般人肯定是喜之若狂,然而司馬懿卻沒有,採取對抗的措施——裝病,他說自己有「風痹症」,生活起居都不正常,連生性多疑的曹老闆都瞞過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許多朋友下意識地會以為司馬懿是老謀深算,可是對於一個二十多歲的人來說,這樣的評價其實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對於司馬懿來說很不公平。
其實別說此時的司馬懿不選擇曹操,就連諸葛亮來做選擇題,他也不會選擇曹操,套用現在的話來說,曹老闆的公司兵強馬壯(意思就是沒位置,曹老闆的頭號謀士郭嘉還活著),曹老闆的死對頭袁氏集團雖四分五裂但實力猶存,外部競爭對手也多,天下局勢還不明朗,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諸葛亮什麼時候選擇劉備,就是等到劉備山窮水盡,求賢若渴到低三下四的地步,剛入職就掌握大權,司馬懿呢,他選擇曹操兵敗赤壁後,老臣零落青黃不接的時候,剛入職就是曹老闆的直接貼身下屬,從此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