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發展之快,知識更新迭代之快,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如果不保持學習,不能與時俱進,人就很容易被時代拋棄、被社會淘汰,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能倖免。
就像末代皇帝溥儀,就是被新時代拋棄的典型代表。九五之尊被趕出皇宮後,好歹有個去處,而那些伺候人的宮女,下場可就慘得多了:想要嫁人卻無人願意娶,這是為何?晚年的溥儀道出了真相。
溥儀退位,大量宮女被遣散。
1912年2月12日,裕隆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了《退位詔書》。退位詔書說道:今全國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氏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眾所周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現在民心更傾向共和國,清朝已經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根本無法繼續統治人民了。為此,太后就頒布了退位詔書,讓溥儀退位了。
溥儀退位這年,也才6歲。好在民國政府還算厚道,在溥儀退位後,保留了對皇室的許多優待條件,還承諾每年給皇室400萬兩銀子。正因此,退位後的溥儀,仍然住在皇宮裡,仍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在他19歲那年,馮玉祥倒戈發動政變,他掌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溥儀趕出了皇宮。主子被趕出皇宮後,大量的宮女也被紛紛遣送出宮了:散落到民間,靠自己去討生活。
當時的社會上,女性能從事的工作極少,而且當時的社會風氣,並不認可女性出來拋頭露面,更何況是出來謀生。為此,對那些被遣散出宮的宮女來說,最好的謀生手段,就是嫁人,可卻沒人願意娶這些宮女,這是為何?
被遣散的宮女,為何無人願意娶?
照理說,能進皇宮去伺候王公貴族的宮女,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出來的貌美女子,為何這些宮女被遣送出宮後,卻無人願意娶呢?
一來是有些宮女年紀大了,被遣散出宮時都二、三十歲了,算是大齡剩女了,要知道當時的女子普遍在15、16歲就成婚了;二來,宮外的男人,總覺得宮女在皇宮呆久了,早已不是清白之身了。
但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那麼問題的根源出在哪呢?晚年的溥儀,曾在自傳《我的前半生》里,道出了真相:清宮的宮女大都患有「血鬱症」,這個病會讓宮女們身體虛弱,變得不易受孕。
在那個時代,人們娶老婆,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就是為了給家裡延續香火,要是娶了無法生育的宮女回家,豈不是斷了香火,豈不是愧對列祖列宗,又如何能抬起頭來做人?
既然嫁人無門,那麼這些被遣散的宮女,都去了哪裡呢?有的重操舊業,賣身到大戶人家,繼續去伺候主子了;有的則淪落到風塵里,去青樓賣身賣藝賣笑了;有的則求生無門,就自我了結了……
人生智慧
相比之下,作為當代的女性,我們何其幸運?我們應該感謝改革開放,應該感謝新時代,感謝時代讓我們不再需要「在家從父、出嫁出夫、夫死從子」,感謝時代讓我們不再需要通過依附男性,也能獨立生存。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儘管已經實現了男女平等,儘管女性能夠和男性同台競技,但我們仍然不可以掉以輕心,還需要居安思危,依然要保持終身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被時代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