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得到格陵蘭島不擇手段,特朗普放話「不排除動用武力」。
格陵蘭島,丹麥王國的自治領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擁有包括稀土在內的豐富礦藏。
以前是石油,現在是稀土,只要美國看中了,就會各種巧取豪奪。
過去美國一般通過支持「軍事政變」扶持傀儡政權來達到目的,如今美國「演都不演」,直接上手就搶。
網友評價:「美國自稱是『世界警察』,其實是『全球頭號土匪』。」
而且,美國總是用它的小人之心來揣度中國。
美國專業軍事平台《1945》稱:兩岸統一之後,中國下一步就會對(外)蒙古動手。
那麼,蒙古是怎麼丟的,是誰丟的?台灣回歸,蒙古會成為我們的目標嗎?
揭秘!「外蒙獨立」始末!
蔣介石晚年坦言:「退守台灣我無怨無悔,最大的不甘,是聽了斯大林一言。」
時間回到1945年2月,當時納粹德國已成強弩之末,投降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美、英、蘇「三巨頭」在克里米亞半島,簽署了《雅爾塔協定》,蘇聯承諾:德國投降2到3個月內,出兵中國東北,對戰日本關東軍。
蘇聯「幫忙」是有條件的,斯大林的要求是蔣介石必須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國家」的地位。
蔣介石不想成為「民族罪人」卻又有求於斯大林,只好作出讓步:外蒙的外交、軍事都可獨立,但宗主權要屬於中國。
斯大林的態度很堅決:「過去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戰爭的教訓讓我們(蘇聯)改變了看法,外蒙獨立對中蘇兩國均較為有利」。
蔣介石心有不甘,還想做最後的掙扎,在1945年6月30日,派宋子文、蔣經國等親信,遠赴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判。
斯大林強硬的說:「我之所以要外蒙古,是完全站在軍事角度的;如果有軍事力量,從外蒙向西伯利亞進攻,我們就完了。你要曉得,今天並不是我要你來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倘若你中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絕對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1945年7月6日,蔣介石最終決定「忍痛犧牲外蒙古,而換得東北與新疆以及全國之統一」。
同年10月20日,外蒙古獨立公投結果出爐,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
1946年1月5日,外蒙古正式獨立。
自此,蔣介石的「紅黑薄」上又添了罪惡的一筆。
當然,外蒙早已脫離了中國的統治。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沙皇扶持外蒙的博克多汗自立稱帝,建立「大蒙古國」。
沙皇得意洋洋的說:「蒙古之所以能夠自主,全靠俄國一國之努力。」
為了讓「外蒙獨立」變成既定事實,沙俄又武力侵佔了科布多,還簽訂了《俄蒙協議》。
1919年段祺瑞派「小徐」徐樹錚出兵外蒙,討伐叛軍,讓外蒙王公撤銷了「獨立自治」,「大蒙古國」隨即覆滅。
然而,中原地區軍閥混戰,段祺瑞急需用兵,徐樹錚只在外蒙留下少量兵力後便匆匆南下。
徐樹錚前腳剛走,蘇俄的勢力又滲透了進來。
1924年,外蒙古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除了蘇聯,沒人承認)。
蘇聯通過一系列改造,讓外蒙徹底淪為了它的「衛星國」。
所以,蔣介石不論如何都不可能奪回外蒙,但的確是他親手把外蒙讓了出去。
其心可誅!美國要幫外蒙奪內蒙,占遼東灣?
3月下旬,《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媒體,開始瘋狂炒作解放軍「攻台」步驟。
它們推斷:「大陸會通過空襲、封鎖、切斷、癱瘓『四步走』的戰略,『攻下台灣』。」
它們還說:「即便美軍損失2艘航母,傷亡人數超過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在總和,都無法阻礙解放軍統一。」
「美國想得太天真了」,台灣專家賴岳謙直言:「封鎖是在戰爭開始進行後一定會採取的策略,但它的目的是要速戰速決,而絕非迫使『台獨』分子投降。大陸一旦出兵了,動手了,就肯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台灣。」
而軍事評論員魏東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的大肆炒作,反映出了它對解放軍的恐懼。
解放軍的確有很強的能力,可以對台灣海峽相關區域,進行全方位的掌控。針對企圖介入的外部力量(美國、日本等),也能進行強有力的阻擋。」
正如東部戰區上將司令林向陽所言:「如果『台獨』分裂分子一意孤行甚至鋌而走險,如果外部勢力執意製造兩岸關係緊張動蕩,人民軍隊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強力遏阻懲戒。」
美國沒有膽量在台灣海峽跟中國正面硬剛,於是用上了它的「傳統藝能」:散播「威脅論」,離間中國與鄰國的關係。
美國軍事網站《1945》,表面上是一家「中立」的媒體機構,其實就是美國官方的「傳聲筒」「肉喇叭」。
3月23日,《1945》發了一篇文章,同時提到了南海問題和台灣問題,同時慫恿越南、印尼等東盟國家以及蒙古國,在領土問題上跟中國爆發衝突。
這種論調符合美國的「一貫作風」,自從它提出重返亞太以後,就一直試圖拉攏「不選邊站隊」的東盟國家,站到自己的陣營,遏制中國。
沒想到,如今美國又將「黑手」插到了中國北方陸地鄰國蒙古的身上。
《1945》顛倒黑白,扭曲是非,聲稱蒙古國曾經隸屬於中國,而中國一旦收回台灣,下一步就會「收回」蒙古。
《1945》「建議」蒙古在美國的「支持下」,向中國「索要」內蒙古,以「恢復版圖」,拿到入海口,從一個完全內陸國家,變為「海洋大國」。
《1945》恬不知恥的說:「現在是時候力挺蒙古對出海口的正當需求了。
內蒙古歷史上靠近遼東灣,靠近現在朝鮮的邊境。寧遠衛等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歷史上都是蒙古的。
美國應該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與盟友站在一起。支持恢復蒙古的『合法』邊界、強制中國定居者返回以及蒙古擁有出海口的權利,應該成為美國的官方政策。」
《1945》的荒唐謬論,無恥至極,純粹是為了挑撥中蒙關係。
可怕的是,美國官方早在2024年,就已經有所行動了。
蒙古「投美」結局如何?烏克蘭翻版!
「美國非常希望成為蒙古的『第三鄰國』,並希望更進一步成為蒙方的好鄰居。」
2024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出訪蒙古時,在烏蘭巴托說道:「蒙古是美國的核心合作夥伴,這種夥伴關係每天都在向前發展。」
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則回應道:「加強與美國的關係,是蒙古國外交優先事項之一。」
不過,就算美國再怎麼拉攏,也不可能跟蒙古有任何軍事合作,更無法挑動中蒙關係。
早在1994年,蒙古國就確立「開放、不結盟、多支點」外交政策。
2011年修訂的《外交構想》更是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國家在蒙駐軍或部署針對他國的武器」,這直接排除了美國軍事介入的可能性。
所以,蒙古既是上合組織觀察員國,也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國」,但始終拒絕加入任何軍事聯盟。
它跟美國的合作集中在能源、教育等非敏感領域,如2024年美蒙簽署的「開放天空協議」僅涉及民航。
而且,地理與地緣現實,杜絕了蒙古與「第三鄰國」美國進行軍事合作的可能。
蒙古邊界線總長8219公里,中蒙邊境4710公里(佔57%),蒙俄邊境3543公里(佔43%),完全被中俄兩國環繞。
美國若要向蒙古國提供軍事支持,要麼走俄羅斯,要麼走中國,沒有第三種可能。
中俄兩國,不可能讓蒙古國變成美國嵌在自己枕邊的「釘子」。
蒙古若有向美國軍事靠攏的意思,哪怕稍微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發俄羅斯的警覺。
蒙古的北方、邊境緊鄰俄羅斯腹地。若是蒙古跟美國達成任何軍事協議,烏克蘭就是它的下場。
而且,在俄羅斯看來,蒙古相當於中俄之間的「戰略緩衝區」。
中俄若是發生矛盾,蒙古的地理上「中立」存在,能起到很好的緩和作用,避免雙方直接開戰。
60年代中蘇交惡時,蒙古就發揮國類似的作用。
當時,蘇聯在整個中蒙邊境上加強軍事設施,導彈不斷增加,相當於蘇聯全部導彈的三分之一,軍隊不斷增加,包括派軍隊到蒙古,總數達到了一百萬人。
當然,蒙古「接受」美國拉攏,除了會惹惱俄羅斯,也會斷絕其自身的對外交通、能源供應、商品進出口等生存命脈。
至於美媒提到的「中國收完台灣,就收蒙古」,這是徹頭徹尾的「威脅論」。
毛主席時代,的確向斯大林、米高揚等蘇聯領導人提出過「收回」蒙古的構想,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功。
1950年7月3日,新中國正式接受蒙古人民共和國首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呈遞的國書,中蒙兩國正式成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從那開始,我們對蒙古國就沒有了「收復」一說。
1961年,外蒙正式加入聯合國,按照聯合國《憲章》,任何國家試圖改變蒙古國獨立的狀態,特別是通過武力手段,都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蒙古國的生存邏輯是「與強者共處但不依附」,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維持中俄基本盤,利用第三國補充短板。
因此,蒙古國不會為美國的意識形態敘事犧牲自身安全與發展利益,其外交選擇將繼續以務實平衡為導向,而中國也會繼續與蒙古國友好相處。
參考文獻:
如果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收回,那麼蒙古應拿回其歷史土地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