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己酉大清銅幣五文樣幣(度支部造幣總廠試鑄)
1909年己酉大清銅幣五文樣幣(度支部造幣總廠試鑄),作為清末銅元鑄造中的珍稀品種,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該錢幣直徑約2.8厘米,重約7.2克,銅質優良,幣面打制深峻清晰,圖案精美。其正面中央鑄有「汴」字,上方環書「大清銅幣」,下方紀年「己酉」,左右分列「戶部」二字,設計獨特,彰顯了清末銅元的鑄造特色。反面中央為蟠龍圖案,四周環英文「TA-CHING T'UNG T'IEN FIVE CASH」,寓意著皇家的威嚴和權力。
1909年,正值清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貨幣制度亟待改革。為了整頓幣制,統一貨幣發行,度支部造幣總廠試鑄了一系列新型銅幣,這枚五文樣幣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然而,由於當時商民慣用一文,市面找零不虞匱乏,故五文鑄額甚少,存世量極為稀少。該錢幣的設計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鑄造規整,圖文清晰飽滿,展現了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匠心獨運。在收藏市場上,該錢幣因其獨特的設計以及稀有的存世量而備受追捧,成交價高達216萬,足見其珍貴程度。
戶部造大清銅幣「甯」字版當制錢十文(背逆35°錯版幣)
戶部造大清銅幣「甯」字版當制錢十文(背逆35°錯版幣),正面中央刻一「甯」字,外環鑄「大清銅幣」四字及珠圈,上緣鑄「丙午」、下緣鑄「當制錢十文」五字,兩側為「戶」「部」兩字。反面為蟠龍祥雲圖案,外圈為光緒年造。神龍紋路清晰,如刀刻所成,龍身紋路精美,並有雲海襯托,威風凜凜。鑄造於清朝戊申年(1908年),當時清政府處於財政危機,經濟困頓,社會動蕩。
為了大量鑄造銅幣以補充流通中的貨幣不足,大清政府允許粵、寧兩局以「戶部」名義鑄造銅幣,「戶部戊申寧字大清銅幣」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戶部造大清銅幣「甯」字版當制錢十文的設計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正面採用象徵革命的雙旗圖案,背面則選用寓意豐收的嘉禾紋。其鑄造工藝精湛,圖案細膩,線條流暢,展現出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匠心獨運。作為一枚存世量稀少的珍貴錢幣,戶部造大清銅幣「甯」字版當制錢十文(背逆35°錯版幣)在收藏市場上備受追捧,成交價高達223萬元。
丙午戶部大清銅幣(鄂字版)當制錢十文2枚
丙午戶部大清銅幣(鄂字版)當制錢十文2枚,作為清朝末年的珍貴錢幣,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該錢幣正面中央圓圈內鐫「大清銅幣」四字,中間鑄「鄂」字,表明其鑄造地為湖北省。圈外左右兩側分鐫「戶部」二字,上環鑄滿文及干支紀年「丙午」,下書「當制錢十文」,字跡清晰,布局端莊。反面中央為蟠龍圖案,周圍有英文環繞,上環書「光緒年造」,龍紋精美,鑄造工藝神乎其技。
丙午戶部大清銅幣(鄂字版)當制錢十文鑄造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值清朝末年,國家動蕩不安,經濟萎靡不振。為了緩解財政壓力,清政府大量鑄造銅幣以彌補銀元的不足,戶部大清銅幣便應運而生。該錢幣的設計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正面圖案中的「大清銅幣」和「鄂」字體現了錢幣的鑄造地和貨幣制度,反面圖案中的蟠龍則象徵著皇家的威嚴和權力。整個錢幣的設計精美絕倫,展現了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匠心獨運。在收藏市場上,該錢幣因其獨特的設計以及稀有的存世量而備受追捧,成交價高達260萬,足見其珍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