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諸多影視劇中,嬪妃被打入冷宮的場景司空見慣。陰暗的房屋、簡陋的被褥、破爛的衣服、潮濕的空氣、有怪味的飯菜,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嬪妃們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備受折磨。
一個嬪妃走到這個地步,也就意味著她的人生接近終點。皇帝對她的罪行惱羞成怒,其他的嬪妃對她厭惡至極,就連低人一等的太監、宮女也要衝她翻白眼。
然而在偌大的皇宮中卻有一個反常的現象,一旦有嬪妃被打入冷宮,太監們便會蜂擁而至地爭搶著伺候她,可謂是一份「美差」,這是為何?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有背景才配打入冷宮,太監圖的就是「和氣生財」
很多人被影視劇中的情節誤導了——嬪妃失寵了、惹怒了皇帝,所以被打入冷宮,無一例外。其實並不是,這冷宮並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
犯了嚴重錯誤的嬪妃,一般會迎來兩個結局,要麼被賜死,要麼被打入冷宮。倘若嬪妃的家人在朝中是重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皇帝便不會把事情做得太絕,會將她打入冷宮;反之,倘若嬪妃的家人在朝中無權無勢,那麼等待她的結局將是被賜死,例如賜毒酒、賜劍、賜綾、賜繩,下場都比較凄慘。
冷宮中的環境艱苦,養尊處優的嬪妃們自然無法適應,她們便會將攢下來的金銀珠寶全部塞給前來伺候的太監,一來是為了免受欺侮,二來是為了過得舒適一些,三來是為了能夠與家中取得聯繫。
在這個過程中,太監就變成了中間人,他一邊收嬪妃的錢,一邊收她家人的錢,幫忙送個飯、傳個話等。
太監不僅社會地位低,而且工資微薄,誰要是搶到了這份美差,可能後半輩子不愁吃喝。
然而這只是表面的原因,太監的心思往往更加縝密,吃虧的事情他們是不會做的。
太監:伺候別人一輩子了,也要耀武揚威一次
太監走路不能太快,步子要碎、步伐頻率要不緊不慢,除此之外,說話聲音要尖銳細長、遇見權貴要卑躬屈膝。
太監們干著最累的活,卻遭受著數不清的冷眼,久而久之,這些人的價值觀就發生了變化,他們渴望出人頭地,享受著壓人一等的感覺,自然變得尖酸刻薄、欺軟怕硬。
被打入冷宮的嬪妃們可能會遇見心理扭曲的太監,即使她們將金銀珠寶雙手奉上,也不會得到照顧,甚至會遭受折磨。
這些太監們會毫不客氣地將錢財收入囊中,隨即換來一副嘴臉,對嬪妃們拳打腳踢,絲毫不顧她們的死活。
嬪妃的家人們會花錢打點,他們將錢收入囊中便是,嘴中答道「大人莫要牽掛,貴妃一切安好」,實則這位嬪妃已經凶多吉少。
這時候的太監已經動了殺心,因為他也有後顧之憂。說不準這位嬪妃日後就會得到聖上的恩寵,搖身一變成為有權有勢的貴人,到時候要了他的小命豈不是輕而易舉?
在接下來的冷宮日子中,這位嬪妃大概率會離世,而害人者正是伺候他的太監。
另外一種類型的太監:想要扶搖直上,做職業中的佼佼者
歷史上被貶到冷宮又複位的妃子多麼?不多,但也不算少,比如咸豐帝的嬪妃徐佳氏,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詳,那就是唐朝的女皇帝武則天。
有些太監生性膽小,就想圖個一世安穩,一旦這種人謀到這個差事,便會細心照料嬪妃。倘若這位嬪妃複位,他的官運就會順暢,倘若這位嬪妃就此淪落,他也不會受到影響。
這類太監的心思通常比較縝密,遇到事情沉穩冷靜,在暗藏殺機的皇宮中往往能夠化險為夷,也就是眾人在看影視劇時做出的判斷,「他能活到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