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2022年09月08日16:16:30 歷史 1497


川中三線 選址射洪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周邊局勢日趨緊張,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黨中央、毛澤東主席作出英明決策,在我國中西部13省區開展以國防軍工為主的涉及交通、能源、科技等領域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時期,遵照中央統一部署,解放軍總後勤部組織選址專班奔赴三線地區,在全國選址布局全軍軍需生產基地。從1966年初至1970年底,總後勤部分別規劃建設了河北承德(縣)片區、山西聞(喜)絳(縣)片區、湖北均縣(今丹江口市)片區、貴州貴定(縣)片區及四川射洪(後改為江津)片區五大軍需生產基地,新建38家三線軍需廠,加上原有的軍工廠,全軍後勤軍工廠達72家,職工人數達10多萬人,基本滿足了當時全軍後勤戰備保障需求。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3536廠區


1966年,總後勤部選址川中射洪縣,開工興建了六大三線軍工及配套項目:312戰備庫、射洪棉紡廠、東風電站、3533廠、3536廠和3537廠。然而,因一條規劃建設中的鐵路幾經波折,最終與射洪擦肩而過,正在籌建的軍工廠及配套項目或外遷或改建歸屬地方,唯有3536廠堅守在射洪。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3536工廠舊址



走進深山 艱苦創業

1966年11月初,一支神秘的隊伍分乘兩輛解放牌汽車,從成都3508廠出發,向位於川中盆地射洪縣境內的大山裡駛去。

汽車沿著崎嶇的山路顛簸了一天,夜幕降臨時,兩車抵達射洪縣萬林公社二大隊的塗家大院,但距目的地三皇寺還有6華里。這裡已是公路盡頭,前面被群山阻隔,今晚只好住在這個小山村了,而前面的山路只能靠「11」號了。

這支56人的小分隊是3536籌建處的先頭隊伍,他們此去大山深處,是執行籌建3536軍工廠的重任。

翌日清晨,這56人背著行李,扛著器材,向廟子灣大山進發。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建設者進山


翻過廟子灣大山,眼前是一座荒蕪沉寂了上千年的山溝,四周群山環抱,山山嶺嶺,鬱郁蒼蒼。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擺在籌建處眼前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先解決幾十號人的吃住問題。

先說說吃。

當時,工廠的籌建工作千頭萬緒,一幹起來就忘記了吃飯,等大夥餓了,才想起來做飯。哪裡有什麼廚房,平常就在空地上挖個土坑,找來幾塊大石頭,把鍋一支,就地撿些乾柴,埋鍋造飯。燒出的飯菜還真的別有一番風味。後來,遇到颳風下雨,這才搭起簡易的草棚,壘個灶台,作為臨時廚房。

那時候,當地老鄉吃水都沒有井,全靠從山崖石縫裡接水吃。可是,籌建處這幾十個人,光靠石縫裡接水吃怎麼行?跟老鄉爭著接水也解決不了問題。於是,一到下班時間,山溝里就出現一大奇景:幾十個人端著臉盆,提著鐵桶,沿著山間小路四處找水。有時找不到山泉水,就只好到附近的小河溝里挑水吃。當時條件極差,大家吃的飯菜也很簡單,全是大鍋飯、大鍋菜。開飯時,值班員把哨子一吹,大家圍過來,自覺編成小組,每人打好一份飯,各組再端上一盆菜,找塊大石頭當桌子,大家圍個圈,往地上一蹲,吃得特別香。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建廠之初建設者在用中餐

再說說住。

當時,根本沒有現成的房屋,住得自然也很簡陋。一部分人到老鄉家租房住,剩下的人就擠在三皇寺的幾間平房裡。說起三皇寺,其實早就沒有了菩薩,解放後先改成了村裡掃盲學校,後來自然就變成了小學校。地方政府為支持三線建設,提前把學校騰出來,給籌建處當辦公室兼宿舍。

因廟小人多,又在廟子外邊搭了個臨時帳篷。白天忙碌工作,還好打發,一到夜晚,空曠寂靜的山溝里一片漆黑。到了夜深人靜時,小廟周圍的野貓出沒,田野里蛙聲陣陣。尤其是山溝里的野貓子叫起來真瘮人,那聲音陰森凄厲,突然一聲撕心裂肺的叫聲劃破夜空,鬧得膽小的夜不成寐。那時候,山溝里還沒有通電,老鄉們祖祖輩輩都是點油燈照明。籌建處也不例外,點的是煤油燈或蠟燭,後來上面發了手電筒,方便夜晚出行和起夜。辦公用具就更奇特了,一律是石桌子、石凳子,可不是雕琢好的石桌石凳,而是找來的青石板,四角一支就是辦公桌,再搬塊石頭就是凳子,寫文件、畫圖都在上面完成。儘管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誰也沒有牢騷怨言,大家一門心思想著:早日建好「三線」,讓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覺!


實現「三通」 大幹快上

把籌建處的生活初步安排好後,籌建處就集中心思和力量抓好水、電、路的「三通」工作。

籌建處積極與射洪縣人民政府協調,射洪縣組織民工連,全力支持廠區「三通」建設。遇山開路,逢水架橋,日夜奮戰在修路、架線的施工現場。是年11月,修通了從3636廠區至縣公路間全長3公里的公路;1967年4月初,又架起了從工廠至太乙區全長5公里的輸電線路;7月中旬,上級調來鑽井隊,打出了日出水量達700噸的第一口深水井。為了早日實現水、電、路「三通」,籌建處人員付出了心血,流下了汗水。路通了,電通了,水有了,基礎工程突飛猛進,一天一個模樣,工地上處處洋溢著勝利的喜悅。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初步實現了「三通」,103工程隊即將進場搞基建。那時候干工作都講搶時間搶進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去完成。籌建處不等不靠,自己動手蓋一批「干打壘」宿舍,解決施工隊的住宿問題。開始,大家沒有經驗,就向當地老鄉請教。當地老鄉蓋房就採用土夯,兩邊用木板一夾,中間填土,再放些竹條,然後用木夯把填土夯實;夯完一層後,兩邊再加木板,再填上一層土,放些竹條,再夯實。這樣一層接一層地夯實,就把土牆主體先建起來了。接著給房屋上架梁,鋪檁桿和檁條,再鋪上一層油毯,上面蓋上布瓦,三間「干打壘」的房屋就蓋好了。就這樣,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僅一個多月,就建起10幢「干打壘」宿舍。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當年建設三線有一條不成文的原則,那就是「先生產,後生活」。在初步實現「三通」後,由建工部103工程指揮部第三處進場施工,一時間,山溝里推土機、翻斗車、人力板車車來車往;數以百計的木工、瓦工、鋼筋工、搭棚工等工人遍布工地各個角落,真可謂群山沸騰,人歡馬叫。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廠區


三線建設者們用「革命加拚命」的工作勁頭,人人爭時間,搶進度,盼望工廠早日建成,早日投入生產,讓毛主席睡好覺。經過一年多建設,基本建成了工廠的生產車間、附屬設施及部分宿舍。1968年,3536工廠正式投產。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毛主席與三線建設



將軍下放 殞命三線

1966年,3536廠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線軍需工廠序列,隸屬總後勤部工廠管理部,1968年正式成為軍隊企業化軍需工廠的一員。按當時總後對工廠下達的生產命令,工廠由籌建階段轉入正規生產,以生產65式制式軍服為主。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工廠鳥瞰圖


此時,正值「文革」期間,派系鬥爭在三線軍工系統時有發生。地處深山的3536廠並非世外桃源,或多或少也受到了衝擊,但三線軍工人堅持「抓革命,促生產」,排除干擾,確保軍需生產不受干擾。

1969年3月至8月,中蘇邊境接連爆發了珍寶島等衝突事件。之後,蘇聯大軍壓境,揚言對我國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展了以防範「蘇修」「美帝」侵華戰爭的緊張戰備和緊急疏散工作。由於事件發生在「文革」期間,當時林彪集團風頭正健,在他們一手操縱下,被「疏散」人員實際上是換個地方繼續被「監禁」。

1969年11月,地處川中山區的3536廠走進一位將軍,工人們不知將軍的軍銜,只知這位將軍來自北京總後勤部機關。廠領導私下交待,對將軍不親不疏,分配工作也不能重。

將軍兩鬢斑白,身體瘦弱,沒有官架子。他帶著女兒住在草房溝家屬區,每天從草房溝走到李子灣一車間,參加車間的勞動生產。當年從廠家屬區到一車間走的是蟬石旁邊的小路,路兩邊是水稻田。遇到雨雪天氣,泥濘不堪,時常有人摔到水田裡。將軍與職工一樣,按時上下班,從不無故遲到早退。

這位將軍名叫周長庚,湖北石首人,時任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將軍參加過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鬥爭和長征,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身經百戰,多次負傷。他是我軍軍事醫學科學研究機構的創建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將軍為何千里迢迢從京城遷到位於四川腹地的射洪縣3536廠呢?

1967年,時任總後勤部部長的邱會作在總後機關製造出「特務叛國外逃集團」冤案,株連了總後原政委李聚奎上將等26名軍職以上幹部和269名師職以下人員。

據總後檔案材料記載,1967年至1971年,邱會作在總後私設監獄,刑訊逼供,直接迫害幹部群眾462人。其中,給總後原政治部主任等17名軍職幹部和107名師職以下幹部群眾,強加了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其中108名同志被非法關押、刑訊逼供和揪斗,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時任總後政治部副主任的周長庚因揭發邱會作的生活工作作風問題,被扣上「賀龍親信」「走資派」等罪名遭到隔離、批鬥和迫害,以致身患重病。1969年10月,邱會作借中央戰備疏散令之名,將周長庚等軍師級幹部數十人強行「疏散」到總後所管轄的三線軍工廠進行「監督改造」。

當時,將軍已身患重病,來廠不久,於1970年1月29日,因心肌梗塞被送往射洪縣人民醫院,經搶救無效病逝,終年59歲。將軍病逝的噩耗傳到3536工廠,廠里幾百名三線工人自發趕到幾十里外的射洪縣人民醫院,參加了將軍的追悼儀式。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工廠首屆黨代會


得知噩耗後,將軍的家人從京城趕到射洪,將軍的兒子到了3536廠,專門重走了他父親每天上班要走的這條路。


戰轉出山 人去樓空

20世紀80年代,由於三線企業普遍存在交通不便、生產成本高、信息不暢等制約因素,國家對三線企業實施調整改造和戰略轉移,一部分地處環境惡劣的三線廠開始向城市搬遷。之後,除重要的尖端科研基地外,其他大部分三線軍工企業外遷、轉產,遺留下許多工業建築及配套設施。

3536工廠同許多三線廠一樣,遵循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軍隊三線企業戰略轉移」的指示精神,抓住機遇,出山選址,同當年選址進山不同的是,工廠有自主權,可充分利用總後和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決定新廠落戶綿陽

綿陽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與射洪同飲一江水。

彼時,綿陽有個長虹廠。長虹也是三線企業,長虹電視風靡全國,綿陽成為中國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綿陽因此而名聲在外。

大樹底下好乘涼,3536廠毅然選擇了科技城。

1993年,工廠開始實施出山戰略轉移,這確實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夢,然而,要實現「美夢成真」絕非易事。接下來征地幾百畝、投資幾千萬搞建設,新建廠的艱辛程度,不亞於當初進山開拓,過程不用贅述。

當年,三線廠的戰略轉移又叫「二次創業」,國家和軍隊對三線軍工企業的搬遷只給政策,沒有專項資金,各自想辦法找錢。很多三線廠在戰略轉移中沒有把握好老廠的生產與新廠建設的尺度,到最後搞得老產品丟失,建新廠燒錢,落得一身債務,最終廠子轉不動了,資不抵債,破產倒閉。而3536廠當年完成產值1.17億元,實現利稅700多萬元,奇蹟般地避過險灘,做到了生產建設兩不誤。接下來就進入產出與投入的良性循環,3536廠步入佳境。

1998年,3536廠戰略轉移、走出山溝的工作,圓滿地畫上了句號。昔日生活在三皇寺這條山溝的三線人,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大山,邁向了現代化的都市。新的廠,新的城,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嚮往,而老的廠,老的地方,卻有著他們的絲絲牽掛和念想.....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山溝中的軍工廠


曾經人氣旺盛的3536廠,人走樓空,斜陽草樹下,蒼台露冷。風雨寂寥中,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滄桑風景 保護三線

風雨二十年後,有幾位山外來的客商好奇地走進了3536老廠,他們面對的卻是一座荒涼的軍工城:殘壁斷垣、荒草連天。恰逢秋日,一路上落葉紛飛,枯黃的落葉撒滿坑坑窪窪的路面,沿途牆壁上藤蔓攀援,屋頂上蒿草瘋長,屋檐下掛滿蜘蛛網......眼前的這一切衰敗的場景,讓這幾個人心生悲涼,他們紛紛失望地離開這裡,唯有一個叫桂雪梅的女士留了下來。當時,她心裡也沒底,但是,一棵生長在廠區陡坎上的黃桷樹,在秋風中的滄桑風景,讓她深感震撼:這棵有著50多年樹齡的大樹,樹形盤龍虯枝,古態盎然,樹根盤根錯節,猶如游龍,象徵著旺盛的生命力。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黃桷樹


這座行將荒廢的軍工城讓她深深牽掛,她決心留下來保護這棵樹,保護這座城,不能讓它繼續荒廢下去。

2018年,桂雪梅的四川彩皇公司正式入駐3536廠軍工遺址,她開始了保護行動:清理髒亂的環境,修補漏雨的屋頂,拾掇破舊的門窗,整理荒蕪的土地,恢復廠區的路燈和綠化,初步完善了園區基本設施,並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能力。

很多商界朋友都勸她不要在這裡浪費功夫了,那時沒人能想到,幾年後,這裡會是另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

三線廠大多建在廣大的山區農村,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和文化底蘊。三線企業外遷後,留下的軍工廠舊址,大多是簡單粗暴的利用,如用於養豬、養雞、種蘑菇等,很多沒有得到合理保護和開發,甚至遭到大面積破壞。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開展研學活動


如何保護、開發利用這些稀缺的三線資源?桂雪梅擠出時間,外出參觀學習,請教業內專家,召開研討會。她苦苦思索,她躊躇滿志,決心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路來。經過幾番曲折,多次嘗試,桂雪梅對這座軍工城有了全新的設想和規劃: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深挖三線文化,將其打造成紅色文旅項目和綜合型旅遊目的地,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對於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不失為一種創新型的發展思路。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開展研學活動


風雨陽光 花開三線

3536廠建於20世紀60年代,那個年代,由於工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文化生活貧乏,工廠非常重視職工業餘文化生活,號召全廠職工種植菊花,美化生活。於是,家家戶戶陽台上栽種著各種品種的菊花,每年廠里舉辦菊花展比賽,獲勝者將代表工廠去射洪縣參加菊花展。這樣就形成了數十年種植菊花的傳統習慣,一直傳承至今。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3536秋風落葉


在得知3536老廠一直有栽種菊花的傳統,桂雪梅便從外地引進菊花精品,大力發展香菊、金絲皇菊等菊花種植、深加工產業,同時公司與鎮、村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三方合作的「產聯式」模式,打造千畝香菊產業扶貧基地,帶動周邊100多農戶脫貧致富,共同發展。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3536菊花節


與此同時,她將企業掙來的錢投入到軍工城的保護中,並依託3536廠舊址遺存的廠區建築和三線紅色資源,結合射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以「講好三線故事、弘揚三線精神、推動鄉村振興」為主題,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三線軍工城,帶動周邊鄉親共同發展。

目前,規劃建設的項目有:3536三線建設博物館、3536三線工業館、黨史學習教育館、65式軍裝體驗館、響旗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射洪青少年社會綜合實踐基地、菊谷觀光旅遊區等項目,以及菊花組培室、菊花煉苗溫室大棚、鄉村振興實訓基地和鄉村大舞台等。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3536菊花節


近兩年來,3536三線城成功舉辦了兩屆彩菊文化旅遊節,每年吸引遊客達30萬人,人們前來休閑、觀光、尋根、懷舊、探秘,來的人逐年多了,這裡成了網紅打卡地。

這裡先後接待了來自成渝兩地、川中地區各級黨政機關、大中型企業及中小學校的黨員幹部、教師學生3萬人次前來參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舉行主題黨日活動,參加團隊軍事拓展訓練等,取得了驕人成績。公司有了收入,周邊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參觀3536三線建設博物館


自2021年來,3536三線城先後獲得「四川省中小學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四川省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等稱號,3536遺址榮登「四川省工業遺產」名錄,3536三線建設博物館被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授牌為「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射洪分館」。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這一個個榮譽的背後,是這些年來桂雪梅的淚水和汗水凝結出的果實,是她堅守與付出的回報。正如她的名字一樣,一剪寒梅,傲立雪霜,在艱難困苦面前,她從沒低頭,頂風逆雪,堅守三線。寒梅傲雪,只留清香,在榮譽、成果面前,她低調謙遜,顯得那樣平靜,只留一縷清香在大山裡。

如今,在射洪市委、市人民政府領導下,在射洪市建設領導小組指導下,以3536三線城為核心的射洪市鄉村振興精品示範村項目,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三年前,這裡一片荒涼,三年後,這裡將建成引領射洪文旅產業的新亮點,川中地區獨樹一幟的紅色文旅創意新名片,四川省鄉村振興的先行區,全國鄉村振興的典範。

「紅色記憶」花開三線:一座被時代遺棄的三線舊址 - 天天要聞

開展研學活動


滄海桑田,風雨陽光。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早已塵封。沉寂多年的三線城,如今老樹開新花,舊貌換新顏。3536,一顆閃亮的新星,升騰在川中大地。3536的明天將青春重煥,輝煌可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爾60年後將卸任CEO,庫克:認識他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經歷之一 - 天天要聞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爾60年後將卸任CEO,庫克:認識他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經歷之一

「股神」巴菲特宣布即將卸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CEO的消息,震驚全球。當地時間5月4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負責非保險業務的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將在董事會批准後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他表示,董事會計劃於周日(當地時間5月5日)舉行會議。據媒體報道稱,這一消息震驚了...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肅親王豪格 - 天天要聞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肅親王豪格

清朝皇帝皇太極駕崩後,因未指定繼承人,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在皇官崇政殿打響。肅親王豪格就是在這場鬥爭中與皇位失之交臂。多爾袞當時,清廷的朝堂上由此形成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一個是以肅親王豪格為首的皇子派,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
王 笛:五四運動,「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 - 天天要聞

王 笛:五四運動,「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

今天是五四,讀歷史學家王笛《中國記事(1912—1928)》,令人深思,特別是本書第四部「巨人醒來,1919」,講述西方媒體眼中的五四運動——歡呼「中國開始覺醒」。經授權刊出書摘,讓我們一起看看,一百多年前西方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五四運動的。文|王笛「中國開始覺醒」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美國專欄作家喬治...
蔣少龍:柏林牆、奧斯維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 天天要聞

蔣少龍:柏林牆、奧斯維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文|蔣少龍人間四月天,正是一年春光好。東歐遺產之旅,德國柏林牆、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布達佩斯多瑙河岸的鞋子紀念碑,歷史不容遺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首先來到柏林牆遺址。清晨的陽光照耀在東柏林的一條大街上,柏林牆的遺址就在這條大街。儘管柏林牆現在...
日本間諜川島芳子「替身代死」說法 - 天天要聞

日本間諜川島芳子「替身代死」說法

1948年3月25日,川島芳子寫完遺書之後,於上午6點在北平第一監獄被執行槍決,終年41歲。因為川島芳子的機智聰敏,外加大半生間諜的生涯,民間便傳出了她替身代死說法。「替身代死」的說法。
五四青年節丨我們永遠年輕! - 天天要聞

五四青年節丨我們永遠年輕!

青春是什麼?是清澈的雙眼是春天的閃電是無畏的夢想是永不熄滅的火焰是失敗後倔強起身的勇氣是迷茫後無比堅定的眼神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心中的理想,從未放棄……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縱使時光老去夢想在,勇氣在青春,就在奮鬥的路,是最美的路追夢的青春,是最美的時光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願你我永葆青春,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