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2021年09月06日17:12:06 歷史 1582

隨著李小龍的成功,中國功夫開始在全世界變得家喻戶曉,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中國功夫並沒有發展的很好,尤其是輕功,幾乎已經到了「失傳」的地步。

在我國的無數影視劇中,輕功都有著非常重的戲份,鐵掌水上漂等獨門絕技也一度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為何如此厲害的輕功,發展到今天卻難以見到,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輕功的真相

作為一門幾乎違反科學定理的功夫,輕功早已被各大影視劇所「魔化」,在很多人都印象中,輕功是可以「飛」直接畫上等號的,在一些民間記載當中,輕功幾乎無所不能,飛檐走壁只是基本操作,甚至可以不藉助任何物體直接在天空當中飛行。

也正是因為輕功經過了「魔化」,所以大家對輕功有了很深的誤解,以至於見到真正的輕功時,卻進行了否認,那麼如何才能正確的對輕功有一個認知呢?

其實輕功不但真實存在,而且是有歷史記載的,關於輕功的兩個歷史記載,分別來自於《北史》和《隋書》當中。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在《北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一個叫做沈光的人掌握了一門絕技,他可以直接爬上一根沒有任何支撐物的竹子之上,並且在上面輾轉騰挪也可以保持穩定,頗有一種騰雲駕霧的感覺。

而在《隋書》當中,又記載了沈光了另外一個本領,一日,他來到一處寺廟當中,突然發現寺廟的幡竿上,用於固定幡面的繩子斷裂,面對這種情況,沒有一個人可以修復。

當時那種情況,只有兩種修復方式,一種是將幡桿放倒,將繩子修好後再立起來,但這樣過於麻煩,而且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由人爬上去重新系好繩子。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這種方式說來輕巧,可實際操作難度非常高,整個寺廟沒有一個人敢爬上去,知道這個情況後,沈光二話不說用嘴咬住繩子,雙手握住杆子就爬了上去,像一隻猿猴一樣靈巧。

系好繩子後,沈光沒有原路返回,而是直接跳了下來,根據幡竿的高度來看,沈光跳下來的高度起碼有四層樓高,可沈光跳下來卻一點事都沒有,還獲得了「肉飛仙」的稱號。

從這兩個記載可以看得出來,古代的輕功是的確存在的,但和影視劇中的「飛天遁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並不是一種「魔法」,而是一種功夫,功夫是無法脫離自然規律的。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現實生活中,真正的「輕功」其實並沒有失傳,例如有的雜技演員,可以直接跳在雞蛋上站穩,但雞蛋並沒有踩破,有的民間高人可以在一個呼吸的時間徒手爬上二樓,這些也是輕功的一部分。

不過遺憾的是,現代社會中輕功雖然沒有完全失傳,但也接近於消失,而他消失的原因,也值得後人所反思。

輕功的「失傳」

為何在各類無數不斷發展的今天,輕功卻漸漸落寞,甚至消失在了大家的視野當中,有非常多的原因。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練習人數少是主要原因,每一項武術的發展,都離不開參與的人數,就像是國外的武術類型:拳擊、跆拳道等,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大量的參與人數,但輕功則完全不同,現代人對他幾乎沒有任何需求。

如今已知的輕功練習者除了為數不多的民間高手外,只有武當的道長和一些少林寺的僧人外,幾乎沒有任何人去練習,即使他們練到了很高的水準,也很難將輕功給推廣出來,久而久之,輕功自然慢慢就失傳了。

輕功的失傳和我國古代武術的「規矩」有很大的關係,在我國的古代門派中,對於徒弟的挑選十分嚴格,即使一些功夫高手的身後有數百位弟子,但能夠得到真傳的也許只有兩三個人。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輕功比起這些拳法來說,收徒的標準更加嚴格,有時候一位師傅一生只收一個徒弟,這種傳授方式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極其容易失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民國時期的燕子李三。

作為民國時期名聲最大的盜賊,燕子李三有一項成名絕技,那就是隨意改變自己的體重,他可以瞬間輕如鴻毛,走在紙上都不留下腳印,也可以重若磐石,幾個大漢合力也抱不動他。

當時燕子李三來到一家飯店吃飯,點名要了店裡的名菜烤鴨,一口氣足足吃了三隻烤鴨,一隻烤鴨有九斤重,再加上麵餅等配料,有差不多三十斤的分量。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可是在結賬的時候,燕子李三卻聲稱他只吃了一斤的烤鴨,這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不肯讓出半步,最後燕子李三提出了解決方法,那就是給他稱體重。

結果在稱體重的時候大家發現,燕子李三整個人都不夠三十斤,讓那家飯店的老闆只能啞巴吃黃連,免了燕子李三的這頓飯錢,從此燕子李三一戰成名,他的輕功也變得家喻戶曉。

燕子李三的輕功在民國時期無人不服,也曾有多人拜師,可燕子李三從不收徒,最後在臨死之前有了收徒的想法,但奈何他此時能夠傳授的也只有口訣,無法做出示範,最後燕子李三的輕功遺憾失傳。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不過歸根結底,輕功這門功夫的消失,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失去了作用」,在早期,輕功的主要作用有兩個,一個是為了趕路,一個是為了能夠在對敵的過程中更加靈巧。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交通工具從早期的馬發展到了飛機、動車等,沒有人需要用輕功進行趕路,即使走路的人也很少,自然也就不會去花大把的時間來練習這門武功。

在對敵方面,我國民間早已禁止民間擂台,在專業擂台上也有很大的空間限制,輕功完全無法施展,所以練習輕功的人越來越少。

古時候輕功那麼厲害,為何發展到今天卻失傳了?其實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也許在多年前,輕功真的可以做到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但現代社會早已沒有了這項需求,存在及合理,輕功的消失,表明他的需求性也逐漸降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 天天要聞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近日一段貴州榕江搶險一線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淚目這個背影被稱為巷道里的「中國脊樑」這名只留下背影的戰士被找到了!他叫馬東昇是武警貴州總隊的一名戰士7月1日武警貴州總隊官兵深入貴州榕江縣城的小區、巷道清淤排障馬東昇所在的任務地點在一處巷道內那裡地勢低洼、空間狹小還有一段長約25米、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憶當時巷...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著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