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今天
是咱們養生人的大日子
農曆九月初九!
眾所周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敬老節」。
在古人看來,「九九歸真,一元肇始」,是個吉祥的好日子!
而從養生角度講,「重陽九九,長壽長久」,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身體保養時間節點
重陽過後,隨著自然界「陽消陰長」:
天氣越來越涼
早晚溫差拉大
乾燥加劇
身體抵抗力變弱
......
一年中,最容易生病的時期也要來了!
趁著重陽,趕緊把咱們秋冬養生提上日程吧
本期【健康科普】,小動君特別為大家奉上一份《重陽防病·養生指南》!
摸清秋天的「脾氣」,順應自然,及時調養,才能延年益壽,健康不生病!
重陽後,秋尚好
—— 6 大疾病要防好
1.呼吸道疾病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秋燥」最耗人!
入秋後,本來我們的抵抗力就較弱;再加上早晚氣溫多變、寒涼......
此時人體極易受到寒氣「侵襲」,出現種種不適:
喉嚨干癢、有痰,一咳起來就止不住,生怕把肺都咳出來......
都說「夏養心,秋養肺」——秋天養生第一步,首先就要把肺潤好、養好!
養生指南
【一隻熱梨:滋陰潤肺】
「生吃蘿蔔,熟吃梨」——秋冬必備的敗火潤燥「秘方」,還有誰不知道嗎?
想要滋陰潤肺,化秋燥,素有「天然礦泉水」之稱的梨,絕對不能錯過!
不過,梨較為寒涼,體質較弱的老人或小孩吃多了,可能引起腸胃不適。
所以建議大家「熱著吃」
——把梨切成小塊熬梨湯,或隔水蒸 20~30 分鐘
不但中和了寒涼,口感上也會更加溫潤美味~
(特別是蒸著吃:整隻梨去核,中間掏成一個洞,放上幾顆枸杞或冰糖,不用加水也自會出湯。蒸好後趁熱先喝中間的「精華」,再吃「肉」,別提多享受了!)
除此之外,銀耳、蓮藕、芝麻、糯米、蜂蜜等也都屬溫潤之物,適合乾燥的秋冬常吃著點!
2.腸胃疾病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漸入佳秋,食慾大開?
別光顧著吃啦,⚠️ 每年秋季也是腸胃疾病的高發期!
隨著天氣越來越涼,適當「貼膘、進補」是沒錯;
但經過了一夏的「超負荷運轉」,我們的腸胃其實已經很疲憊了;
若是一味胡吃海塞,不但可能「虛不受補」,還極容易吃「壞」肚子。
養生指南
【一碗「金粥」:健脾養胃】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都說「病從口入」,秋季在飲食上應注意
- 少辛辣,多溫潤,忌寒涼;
- 同時宜調養脾胃,可以多喝點粥!
「老人喝粥,多福多壽」——
小米粥營養豐富,尤其適合秋天:
不但特別滋補,而且對於促進腸道代謝,調理脾胃功能有很好的功效~
而且現在南瓜正熟,甘甜軟糯;搭配小米熬煮成粥,增添「色、味」的同時,還更補中益氣,溫潤養胃!
3.鼻炎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步入深秋,冷空氣頻頻來襲,鼻子也是「任重道遠」:
天兒一涼,鼻腔里就開始發乾、發癢;
鼻塞、流涕總也好不了,飯吃不香,覺睡不好;
出門在外,還總得和別人解釋,我這就是鼻炎,沒感冒,更不是病毒......
鼻炎患者的「痛」,誰能懂[流淚]?
因此在秋冬之際,護好人體與外界連通的第一道「防線」——鼻子,也很重要。
養生指南
【一個動作:「健鼻」防感冒】
動作:推鼻樑
做法:雙手食指由鼻翼兩側,沿著鼻樑向上推按。
動圖來源 ©網路
經常按揉鼻樑,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鼻腔內更加溫暖;
從而降低冷空氣對鼻粘膜的刺激,減輕鼻炎痛苦的同時,還能預防感冒。
4.感冒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天涼了,身邊感冒的人好像也變多了[霧霾]
雖說「春要捂,秋要凍」,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不然凍病了,還不是自己受罪?小動君特別提醒大家 2 點:
首先,正確的「秋凍」,感覺應該是:
- 身體微微感覺到有涼意✅
- 但並不至於凍得瑟瑟發抖❌
此外,有些人群「凍不得」 ⚠️ 還是穿暖和點好!比如:
- 患支氣管炎
- 冠心病
- 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中老年朋友~
養生指南
【一盆熱水:活血散寒,強免疫】
寒氣是百病之源,調理百病,祛寒為先!
晚上睡前用沒過腳踝的熱水泡腳 15~20 分鐘~
不但解乏助眠,還能很好地將體內寒氣驅散,預防感冒。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此外,再教大家一個小妙招在泡腳水中加入適量艾草、花椒或生薑,
更有助於疏通經絡,活血散寒,增強免疫力!
5.心血管疾病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秋季冷空氣急轉直下,氣溫變化大,容易導致血管痙攣,血壓不穩定,加重心臟負擔。
心血管不太好的朋友,秋天更應注重保暖,以免受到寒氣的「刺激」。
養生指南
【一件背心:護腰暖腹】
秋季防寒,有三處一定要暖好
後背、肚臍和雙腳
這三個部位,既掌握著人體的重要命脈,又最易受到寒氣侵襲。
秋天早晚涼,溫差大~
記得穿一件貼身背心,出門隨手套個坎肩或馬甲;
護好腰腹別受涼,從「根兒」上擋住「百病之寒」~
除此之外,平時還可以:
- 將雙手掌心搓熱,輕輕按揉肚臍處;
- 找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多出去走走,晒晒背!
對於散寒養陽,增強體質很有好處~
6.皮膚乾燥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秋天的兩大特點:
一個是爽;另一個便是干!
嗓子干、鼻子干、嘴唇乾、眼乾;
頭皮、身上「銀屑」頻頻,手腳脫皮,嘴唇乾裂......
秋天的干,真能把人從內到外,從頭到腳都「折磨」個遍[快哭了]!
養生指南
【一份秘籍:內調外養,補足水】
潤燥在「調養」,日常細節很重要~
特別是這幾個要點,值得大家牢記
- 多吃新鮮蔬果
- 洗澡別太勤,洗後喝一杯溫開水
- 少量多次,勤喝水
- 不舔嘴唇,不撕干皮,潤膚霜及時塗抹
重陽後養生,在預防疾病之餘,下面這幾點也值得大家注意↓
牢記三原則
——養好秋,健康伴
原則一:運動要適度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秋高氣爽,宜運動。但注意⚠️ 別太劇烈。
秋天本來就乾燥,運動過於劇烈,會加重體內水分流失,使人愈發感覺「心浮體躁」;
而且大量出汗後,若沒有及時擦乾或做好保暖,更容易受涼或感冒。
因此,秋季宜溫潤靜養,做一些溫和的有氧運動,比如
- 去公園走走路
- 跑跑步
- 打打太極
- 跳跳廣場舞......
在愉悅身心之餘,強健筋骨,提高免疫力。
原則二:起居有規律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黃帝內經》
秋天是要「收斂」的季節~
在起居養生上 宜早睡早起,多休息;心平氣和,調養身心[心]
晚上最好在 10 點前上床入睡;早上最好不要晚於 8 點起床。
起來後伸一個大大的懶腰;
帶著笑容和活力,愉快地開啟美好新一天吧[太陽]
原則三:笑容常相伴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過於悲秋、憂心過重,秋冬換季之時也更易生病。
秋季養生,在注重飲食、起居之餘,精神調養也不能落下。
沒事多與親朋好友聚聚,登登高、望望遠,享受秋日獨一無二的美好。
畢竟人這一輩子,愁也是一天,樂也是一天;
為什麼不讓自己開心一點呢[呲牙]
動圖來源 ©SOOGIF
過重陽節
登高祈福、賞菊吃糕之餘
別忘了把這篇秋養指南
分享給家裡人哦
-END-
查看更多養生/運動/減肥小訣竅
請關注頭條號【動動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