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申遺成功大會現場出現的閬中古城侯家大院「團圓飯」 火了!從除夕到正月初六暴漲 |非遺春節

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 攝影報道

直徑一米的蒸籠,呼哧呼哧冒著熱氣,蒸籠里是傳統的鄉村「九大碗」。1月28日中午,正是億萬中華兒女合家歡聚,吃團圓飯的時刻,四川閬中古城侯家大院里的「九大碗」引人關注,央視正在向全國人民介紹這桌團圓飯,將這一桌地地道道的川菜推介給全國人民。

團年飯準備入席

古城古院的團圓飯

蒸籠宴里的「九大碗」

中午陽光正好,閬中古城侯家大院一派節日喜慶氣氛,大院門上掛著「春色滿園」的春聯,院子里的樹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一張張「福」字貼滿小院的門窗。侯家大院位於閬中核心區古城南街,分東西兩院,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8道天井,上百間房。院內大院套小院,天井連天井,形成院中院、門中門、曲徑相通的格局,是閬中的網紅打卡地。

中午12時,隨著「春節老人」祝福聲響起,侯家大家的團圓飯正式開席。兩人抬杠,將蓋在蒸籠上的蓋子揭開,飯菜香味撲面而來。侯家大院總經理高正勇介紹,鄉村九大碗特色菜品食材均為農戶自家栽種的蔬菜和自養動物,用竹篾製成的蒸食物用的蒸籠,不含金屬,且蒸汽水不倒流。蒸,保證了菜品原有的色香味俱佳。

團年飯「九大碗」

鄉村「九大碗」

黃瓜+牛肉製成「青蛇鬧春

蒸籠宴里的「九大碗」到底有什麼美味?第一道菜叫合家歡,由8種食材組合而成。酥肉、豬心、豬舌、豬肚、肉糕,配上黃花、木耳、青菜、胡蘿蔔,有葷有素,就像一個大家庭和睦快樂;第二道菜叫五穀豐登,用料為當地農村產的五種農作物,紅薯、玉米、南瓜、花生、芋兒,寓意五穀豐收,風調雨順;第三道菜叫年年有魚,主料是當地西河土鰱魚,將魚處理乾淨,改刀,放上蔥、姜、蒜、辣椒等輔料,腌製片刻。然後放入蒸籠里蒸20分鐘,取出淋上蔥油就可以品嘗了。

還有一道特別的應景菜,一根長黃瓜彎彎曲曲,切開後,和張飛牛肉混在一起,構成「青蛇鬧春」的景象。脆皮魚意味著「年年有餘」;臘肉拼盤寓意「有頭有尾」;春卷則預示著春天的來臨。還有一壺桂花酒,寓意生活清香甜蜜。

吃團年飯

閬中團圓飯很講究,桌上必須有魚,寓意年年有餘;吃豬肉要從頭到尾都要有,寓意圓圓滿滿,十全十美。菜品基本上都是閬中人平常最喜歡吃的,食材也是最新鮮的,適合春節期間老人和小孩子吃,滋補身體。這些菜囊括了閬中本土的風水文化、三國文化和科舉文化,富有文化底蘊,不單單是給家人的饕餮盛宴,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大餐。

蒸籠宴

古院吃團圓飯

感受不一樣的「申遺春節」

團圓飯,來源於其象徵的全家團聚的意義。除夕這一天,無論身處何地的家庭成員都會盡量趕回家中,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這頓飯被稱為「團圓飯」,寓意著家人團聚、辭舊迎新。團圓飯不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承。在這頓飯上,家人可以分享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暢談新一年的希望與夢想。

高正勇說,今年的團圓飯有著別樣的意義,這是春節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春節,很多人來到春節之源閬中,想來過一個正宗的中國年。

蒸籠宴「揭蓋」

侯家大院是典型的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建築,古色古香,是春節申遺成功宣傳片拍攝點。「春節申遺成功宣傳片中,我們侯家大院出現多個鏡頭,有遊客在這兒吃團圓飯的,有古城居民在這兒吃年夜飯的。」高正勇介紹,春節申遺成功後,來古院預訂的人暴漲,從除夕到正月初六,每天中午和晚上共有五六十桌。

臘梅吐露芬芳,古色古香的古城大院里溢滿歡樂,酒酣耳熱,觥籌交錯,這是中國人對春節「團圓」的生動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