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縷縷春風掠過,江蘇人的「野菜DNA」啟動了!人們紛紛挎上竹籃、手持小鏟,奔向田間地頭,剛冒尖的時令春菜被「請」上餐桌,成就了江蘇人「咬春」的儀式。其實,江蘇人食用野菜的傳統古已有之,《詩經》提到的野菜就有43篇,其中不乏薺菜、荇菜、蕨菜和蘩、薇等春季常見的野菜。
農曆三月,薺菜花盛開,是春天的標誌之一。《詩經》中多次明確提到薺菜,《邶風·谷風》中寫道:「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詩中以「薺」的甘甜來對比「荼」(苦菜)的苦味,甘美的薺菜也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現實中,薺菜吃法很多,人們常用它來包春卷、做湯或涼拌。江南地區還流傳著「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的民諺,人們用薺菜花煮雞蛋,承載著對於健康和美好的期望。

圖源:視覺中國 薇,又名野豌豆,是春節路邊荒地隨處可見的野草,嫩莖葉可以焯水涼拌或煮粥,因為生命力頑強,薇在古代戰亂或饑荒時期,時常成為百姓的「救命草」。不過在古代,「薇」既是野菜,亦象徵著鄉愁。《詩經》中的《小雅·採薇》中寫道,「採薇採薇,薇亦作止。」該詩以「採薇」起興,通過反覆詠嘆「薇」的生長周期,抒發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與戰爭之苦。如今,當我們品嘗一碟涼拌薇菜時,透過其青草之香,也能觸摸到三千年前的戰火與「鄉愁」。
在春季生長旺盛的蕨菜也是《詩經》中常見的野菜,《召南·草蟲》中提及「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該詩描寫了一位女子在南山採摘蕨菜的情景,寄託了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至今,蕨菜仍是一種受歡迎的野菜,其嫩葉和嫩莖可食,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常用於涼拌、炒菜或做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中還提及了蕨菜的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蕨菜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同時還提到蕨菜不宜多食,否則可能引起腹瀉。
在《詩經》中,還有一些水生類的野菜,比如荇菜和蘩。

圖源:視覺中國 作為《詩經》的開篇,《國風·周南·關雎》中寫道:「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絲絲縷縷的荇藻在水中漂蕩,錯落有致,伴隨著對「窈窕淑女」的浪漫情懷,成為掩不住的清韻,流淌至今。
荇菜屬淺水性植物,其莖細長柔軟,荇葉於湖面上蔓延開來,葉片隨水波蕩漾,極富韻律之美。從食用價值來說,荇菜的嫩莖可以焯熟後涼拌、炒食,或者和面蒸食,也可以晒乾菜。荇菜的藥用歷史也很悠久,唐代《新修本草》記載,荇菜「味甘,冷,無毒,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無汗、麻疹透發不暢等癥狀。

圖源:視覺中國 蘩即白蒿,這種植物生長在沼澤中,春季生長,嫩葉可食,蘩的價值隨著生長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在農曆三月,蘩的藥力最強,可以製成中藥茵陳,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到了四月,嫩苗可以蒸煮成野菜食用。等到五六月份,只能當柴燒了。
蘩作為先民重要的採摘之物,在《詩經》中曾三次出現。《召南·采蘩》中的「於以采蘩?於沼於沚。」還有《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以及《小雅·出車》「倉庚喈喈,采蘩祁祁」。三處詩句都描繪了人們採摘蒿草的忙碌場景。
在古代,王室貴族為求府第吉祿安詳,常用蘩用於祭祀。祭祀在古代乃「國之大者」,《左傳·隱公三年》記載:「蘋蘩蘊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饈於王公。」古人認為水生的白蒿可煮食,味道嘉美,適於薦鬼神、饈先王。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台,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