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果之中,金桔由於具有皮薄核小、果肉多汁、滋味鮮美、酸甜適口。回味綿長等特點,格外受到人們喜愛。
金桔又名金柑、盧桔。古書《桔錄》說:「金柑在他柑特小,大者如錢,小者如龍目,似金。」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之二》說:「此桔生時黃盧色,黃熟則如金,故有金桔、盧桔之名。」從上面所引古書得知,此桔之名得自其形或色。此外,人們據其生長特徵、環境及用途,還名之以夏桔、山桔、給客橙、小木奴等。
金桔為芸香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原產於中國,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的廣東、福建各地。較為著名的產地是宋代著名哲學家朱熹的誕生地福建省尤溪縣。而尤溪的金桔又首推管前、八字橋兩個鄉產量最高,而且質量最好。
明代王象晉《群芳譜》介紹金桔道:「樹似桔不甚高大。五月開白花結實,秋冬黃熟,大者徑寸,小者如指頭。形長而皮堅,肌理細潤,生則深綠,熟乃黃如金。味酸甘,而芳香可愛。」清代陳淏子輯《花鏡》也有相近的記載,文字卻更形象些:「其樹不甚大,而葉細,婆娑如黃楊。夏開小白花,秋冬實熟,則金黃色;大如指頭,或如彈丸……」古人很早就發現,金桔不僅好吃,而且易於收藏,「連枝藏之」,便可以「通歲食之」。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中就記載了一種收藏法:「金桔若欲久蓄,須於綠豆中藏之,可經時不變。」他解釋之所以有此效應,「蓋桔性熱綠豆性涼故也」。
由於金桔是我國原產,栽種歷史悠久,古往今來相關記載頗多,許多詩人也曾留下不少吟詠它的佳句。宋代文人似對金桔有特殊感情。梅堯臣在吃過金桔後高興地寫道:「南方生美果,具體桔包微。……甘香奉華俎,咀嚼破明璣。」司馬光的好友席君從還親手種了一株金桔樹。儘管初次只結了6個果,他還是將其中4個獻給了當朝太師。司馬光興之所致,竟一連寫下了5首七言絕句讚美金桔。無獨有偶,楊萬里在友人家吃金桔時,也寫過一首長達36句的七言古詩,描繪了「主人忍吃不忍摘」的有趣情景。此外,黃庭堅、范成大、周必大等名人也都寫過不止一首吟詠金桔的詩詞。
現代人喜食金桔,不僅在於它吃起來味道鮮美,看起來色形可愛,也由於它有一定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金桔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以維生素C最多。在冬季,人體往往出現維生素C不足現象,如一日吃上五六枚金桔,就可以維持成年人的最低需求量。生食金桔,有理氣、散寒、補中之功,與消食、化痰、止咳、醒酒之效。民間常用它治療胃病、小便澀赤、產婦腹痛等症。
金桔應該是連皮帶肉一起吃的。金桔皮含有一種叫桔皮甙的物質,有強化毛細血管功能的作用,可防止血管破裂。但極少有人這麼吃,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