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發展,強調「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路強國」。這為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產業體系更加完備、產業鏈更加健全,產業整體實力、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製造大國、網路大國加快向製造強國、網路強國邁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工業經濟保持平穩運行,製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要堅定不移把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創新和加強行業管理,強化戰略謀劃、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推動出台一批重大政策措施,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加強工業經濟運行監測預測預警,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衝擊影響,著力解決行業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工業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從2012年到2021年,以不變價計算,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3%,遠高於同期全球工業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儘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等的衝擊影響,2020、2021兩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依然達到6.1%,工業在穩定經濟大盤中的「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凸顯。製造業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穩定,2021年達到27.4%,較2020年提高1.1個百分點。
製造業規模實力顯著增強。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37.3萬億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1.4萬億元,佔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已經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個人計算機、空調、太陽能電池板、手機等一批重要產品產量佔全球一半以上。
產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由2012年的12.9萬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21.7萬億元,其中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由7.4萬億元、3.8萬億元增長到12.8萬億元、6.3萬億元,製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的佔比達到20%左右。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節能智能家電全面普及,汽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千人汽車保有量由2012年的89輛提高到2021年的208輛。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產業體系更加完備
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徵,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我們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統籌補短板、鍛長板,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產業鏈健全、產業體系完備優勢進一步鞏固提升,有力增強了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和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
工業基礎能力持續提升。高速動車組齒輪傳動系統等一批重點基礎產品和材料實現規模化應用,部分領域基礎產品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布局建設動力電池、增材製造等24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地方共建製造業創新中心,推動建設223個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125個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大幅提高。
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保持安全穩定。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和產品攻關取得突破,各類要素有效支撐、產業鏈上下游相互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加速形成,工業母機等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彈性明顯提升。針對近年來的「缺芯」「缺櫃」等問題,著力打通斷點堵點,晶元保供穩價成效顯著,集裝箱產量成倍增長,有力支撐我國汽車產業恢復向好和國際海運市場穩定,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作出了貢獻。
優勢產業進一步鞏固提升。高鐵、電力裝備、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持續增強,光伏、風電、船舶等產業鏈國際競爭優勢進一步強化,光伏領域多晶硅產量、組件產量、裝機容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風電領域具備大兆瓦級風電整機、關鍵核心大部件自主研發製造能力,風電機組產量佔據全球2/3以上的市場份額;船舶領域全面掌握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自主研發設計技術,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連續10年居世界首位。
產業體系更加完備。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由於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配套能力,我國能夠迅速構築起「防波堤」,在最短時間內做好疫苗以及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生產供應,不僅滿足了國內需要,也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
製造業供給體系質量顯著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我們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應全球產業發展和變革趨勢,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深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同製造業深度融合,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提高製造業供給體系質量,製造業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產業結構發生質的變化。按照資產總值從大到小排序,製造業31個大類排名前五位的行業從2012年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汽車製造業,轉變為2020年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技術密集型行業超過資源密集型行業躍居主導地位。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8.6%、45%。產品質量顯著提升,重點消費品標準國際一致性程度達到95%,中國品牌加速崛起並走向國際市場。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發展,培育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台超過150家、連接工業設備超過7900萬台(套),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2021年分別達到55.3%和74.7%,分別比2012年提高30.7和25.9個百分點,部分領域智能製造水平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重大成果,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分別下降28%和16%基礎上,2021年進一步下降5.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分別下降35%和39.6%基礎上,2021年進一步下降7%。2020年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5.4%。
產業發展區域協調性進一步提升。落實國家重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的龍頭帶動作用凸顯。培育445家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5個先進位造業集群,成為產業創新的「策源地」、「專精特新」企業的「集聚地」、重大創新項目的「承載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重點領域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步伐加快
製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要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戰略基點,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我們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實施,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在重點領域取得一系列標誌性創新成果。
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天問一號」在國際上首次一步實現火星探測「繞、著、巡」,「羲和」探日實現破冰之旅,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併網發電,C919大型客機研製成功並取得型號合格證,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正式列裝,「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萬米海溝成功坐底,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順利交付,全球首台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正式投產,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鑽機投入工業性試驗,新一代10萬等級空分裝置機組成功試車。
通用和專用裝備領域。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填補空白,時速35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批量投入運營,8萬噸模鍛壓力機投入使用,工業機器人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三大核心零部件打破國外壟斷,骨科手術機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臟臨床應用,無人駕駛電動拖拉機、多功能聯合收穫機、智能六行采棉機研製成功。
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領域。高端晶元設計、製造工藝水平加快提升,封裝技術與國際主流水平同步,5G標準必要專利佔比居全球首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量子通信、人工智慧技術走在世界前列,高性能纖維、超硬材料、石墨烯材料等研製取得突破,軌道交通、高技術船舶等領域基礎材料實現國內生產,國產HPV(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廣泛接種,自主研發的PD-1抑製劑等腫瘤治療藥物投入臨床應用,製造業創新邁上新的大台階,進入「並跑」甚至「領跑」的行業和領域越來越多,中國製造加快向中國創造轉變。
製造業優質企業培育發展深入推進,企業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是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們堅持把培育發展優質企業擺在突出位置,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和重點領域改革,完善企業兼并重組政策措施,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保護和激發企業內生動力與活力,製造業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大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大型工業企業資產從2012年的38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0.4萬億元,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分別從2012年的21.44萬億元、23.3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7.65萬億元、47.11萬億元。通信設備、電力裝備、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領域湧現一批國際競爭優勢突出的領軍企業,73家工業企業進入2021年世界500強榜單,比2012年增加28家。
中小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持續強化。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戶數達到40.1萬戶,資產總額達到77.3萬億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已培育形成5萬多家「專精特新」企業、8997家「小巨人」企業和848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六成深耕工業基礎領域,超八成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鏈,超九成是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配套專家」。
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12年至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提高1.1倍、達到1.53萬億元,投入強度由0.77%提高到1.44%;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由4.7萬個提高到14.7萬個,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的佔比由13.7%提高到3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從11.9%提高到22.4%。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申請數、有效發明專利數分別從49萬件、17.6萬件、27.7萬件提高到124.4萬件、44.6萬件、144.8萬件。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名單,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路基礎設施,信息通信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發展新動能的必然選擇。我們深入把握信息技術發展演進趨勢,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實施網路強國戰略,信息通信業實現迭代跨越,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更為凸顯。
網路基礎設施全球領先。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光纖和移動通信網路,光纜線路長度達到5791萬公里,全國所有地級城市均建成光網城市,光纖網路接入帶寬實現從10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數級增長;移動網路實現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累計開通4G基站近600萬個、5G基站196.8萬個,全國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城區實現5G全覆蓋。歷史性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頻」,為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作出了貢獻。網路基礎設施全面支持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從3個增加至19個,數據中心規模超過520萬標準機架,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數量全球排名第二。
行業綜合實力再上台階。信息通信行業收入規模穩定增長、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從2012年到2021年,電信業務收入從1.08萬億元增長到1.47萬億元,行動電話用戶數從11.1億戶增長到16.43億,其中5G電話用戶從無到有達到3.55億戶,約佔全球四分之三,互聯網普及率從42.1%提高到73%。產業技術實力顯著增強,移動通信、光通信領域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湧現出一批骨幹龍頭企業,9家互聯網企業進入全球市值前30強。
互聯網應用加速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電子商務、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互聯網應用全面普及,移動支付年交易規模達到527萬億元,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在工業製造、港口、礦山等行業領域加速應用,應用案例累計超過5萬個,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活躍,賦能千行百業成效顯著,有力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回望過去,成就輝煌,振奮人心;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催人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錨定戰略目標,牢記「國之大者」,深入踐行初心使命,堅定歷史自信,強化政治擔當,增強鬥爭精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扎紮實實抓好各項工作,堅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奮力推進位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