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韓超,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致力於散文隨筆寫作,出版有散文集《蓬窗聽雨》《蓬窗望雲》《蓬窗嘯風》,獲慶陽市第六屆、第十二屆李夢陽文藝獎。曾參與策劃創作大型歷史文化電視專題片《黃土大塬》,在中央電視台10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在這裡聆聽慶陽,在這裡讀懂慶陽。本期的「一點慶陽」,我們給大家推送的是韓超的散文《人生不過一碗粥》。

人生不過一碗粥
韓超
母親在的時候常說,能用父親從深溝里挑回來的老井水,和著他從高山上擔回來的穀子碾成的小米,再用上一個早晨的時間,耗費一大筐柴火,熬成一鍋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小米粥,讓一家老小免受凍餓之苦,是她一輩子的幸福和滿足。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能把粗糲的雜糧用心做成可口入味的飯食,是母親了不起的能耐,而用一碗香糯的小米粥溫潤熨帖一家人的腸胃,該是母親關於愛的最好表達了。
母親的茶飯手藝好,是全村公認的,無論誰家有紅白喜喪事宜,都要早早把母親請去爤臊子、潑辣子,執勺舀湯就證明了這一點。等到關起門來過自家的小日子,母親的手藝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她的心裡似乎裝著一本專門熬粥的譜子,恰到好處地彌補了糧食緊缺的不足。故鄉山地瘠薄,只能種些雜糧作物,穀子的產量則更低,金黃油亮的小米幾乎和它的成色一樣金貴,是待客、敬老、哺幼、慰勞坐月子女人的上佳食品。平常過日子,只能用更粗糲一些的糜子碾成的黃米蒸飯或熬粥,等到秋天高粱、玉米成熟收穫以後,就全靠高粱米、玉米糝子熬粥度日了。對於這些食材,母親會想著法兒藉助南瓜的甘醇、洋芋的綿糯、紅棗的清甜去改善和馴服它們的粗糙,同樣能夠熬出一鍋適口溫潤的粥,再佐以鹹菜,吃著也挺香。老輩人常說,五穀養人,棗能補心,南瓜健脾和胃,至於洋芋,則是饑荒之年救過人性命的金疙瘩了。

曾記得那些霜晨雪早,天冷得出奇,窯洞里充滿煙火之氣,一家人圍坐在土炕上,皆雙手捧碗,縮頸慢啜,吸食有聲,再平淡、再困頓的日子剎那之間變得熱烈而富足,有了溫潤的人間情味。爺爺每每喝完粥後,都會用舌頭把碗舔得乾淨如洗。那時年少,覺得爺爺的吃相很是不雅,幾十年過去,漸漸明白,人生這一碗粥著實來得不易,只有爺爺和父親這些經歷過饑饉年荒的人,才真正懂得糧食的金貴。他們雖然說不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樣的話來,但他們不恥於用喝完粥舔碗的動作,無聲地表達出一個庄稼人對於土地和糧食的敬畏與珍惜,也是在言傳身教後輩兒孫啥時候都不能糟踐糧食,啥時候都不能忘了根本。
有時候,在母親眼裡,一碗粥不僅僅是一碗粥,更是人一輩子的長度和定數。她常說,人一輩子走多長的路、吃多少飯,都是有定數的。而且從母親的口裡,我聽到了一個十分古雅的語詞:祿糧。記得奶奶臨終之際,幾天幾夜粒米未進、滴水未沾,已經穿了幾次壽衣,但仍然煎熬著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緊閉著雙眼虛弱地躺在父親的懷裡,經受著人生最後的折磨。那個臘月冬日的夜黑得怕人,窗外北風呼嘯,窯里油燈昏暗,看著奶奶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在痛苦地喘息,誰都不知道怎麼辦,只能無助地等待著窗外的天快點亮起來。母親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麼,小心地對父親說:「娘怕是在等最後一口祿糧?」父親顯然知道母親說的是什麼意思,他粗暴地呵斥母親再不要話多。母親委屈地落下兩行眼淚:「你眼看著老人受難過嗎?外就是因一口氣么!」父親黑著臉,沒有再說話。母親這時候顯得堅定而有主見,她回到家中灶台口,用飯勺燒了一小碗雞蛋拌湯,端到奶奶跟前輕聲地呼喚:「娘,您再吃一口吧,這是我大嫂給您熬的祿糧!」一直緊閉著雙眼的奶奶在那一剎那竟然睜開了眼瞼,眼睛裡煥發出一縷亮光,她艱難地轉頭搜尋了一圈,終於眼光暗淡,失望地重新閉上雙眼。過了片刻,奶奶張開嘴,用力吮吸了一口母親餵給她的拌湯並且艱難地咽了下去。最可怕的是,當母親要把湯勺拿開準備再舀一勺的時候,湯勺竟被奶奶死死地咬住。奶奶再沒有醒過來,父親、母親嚎啕大哭,哭聲撕破了那個寒冷之夜即將破曉的黎明。

陳貴明 攝
後來才知道,大伯小時候因為大奶奶缺奶水,是奶奶用自己的奶水餵養長大的。大伯膽小,晚上不敢來陪著奶奶走完最後一程,更疏忽了要歸還那份餵養之恩。奶奶在彌留之際、迴光返照之時想要看到的恐怕就是大伯的身影。我也曾查詢過「祿糧」一詞的來源於含義,竟然出自《三國演義》一書,可母親並未讀過書,她是從何處知道了這樣一個古奧雅馴的語詞呢?不管她是否真懂得這個語詞的含義,但她以母性的善良和認知,滿足了奶奶最後的牽掛和缺憾。
一晃幾十年過去,多少親人都已作古,母親也離開三年多了。人說,父母去世過去三年就慢慢被兒女忘記了,可母親的身影卻時常出現在我的夢境里,若遠若近,音容模糊。作家余華說過:「親人的離去不是一場暴雨,而是此生漫長的潮濕。我永遠困在這潮濕當中,是清晨空蕩的廚房,是晚歸漆黑的窗,在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裡,掀起狂風暴雨。」母親的離去,讓我魂牽夢繞的那個曾經燈火可親的老家一下子變得冷清而遙遠,睹物思親,時常一個人暗自神傷,默默垂淚。好在年近耄耋的父親依然身體清健,每日早飯還能吃兩個饅頭,喝一碗小米粥,然後就院里地里忙個不停。午睡起來,戴上老花鏡,還可以伏案一筆一划地默寫《陳情表》《祭十二郎文》和《前後出師表》這些古雅而深情文字。

有時候我想,人其實就是大地上的一株莊稼,或者僅僅是一棵樹、一葉草,沐浴陽光雨露而勃發,遭受苦雨寒霜而凋零,任憑勁風激蕩而扶搖,忽聞驚雷霹靂而錯愕,遇踐踏而枯萎,遭斧斤而夭折,一曝十寒,九死一生,終於熬過了盛夏的烈日、三秋的寒霜,終究免不了進入寒冬的蟄伏與寂寞,在生死輪迴、榮枯更迭的循環中,能夠依然頑強地活著和重生,全憑的是心底里的一股子精氣神。
有時候也想,人生亦如粥,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更是一種慢火的煎熬,時間、火候、心思、情感全到了,也就熬出了味道熬到了成熟。終於把日子熬成了歲月、媳婦熬成了婆婆,曾經意氣風發、鬥雞走馬的五陵年少熬成了蹲在南牆根下曬日頭、說古今的老漢,曾經風華絕代、顧盼生姿的紅粉佳人也熬成鶴髮雞皮、彎腰駝背的老太太,最後全部熬成了塬上的一抔土、一蓬草,叫人忍不住慨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怎一個熬字了得呀!
誦讀者簡介

強歌,本名強佔文。甘肅省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甘肅省朗誦協會理事、陝西省朗誦協會會員,慶陽市朗誦協會主席,朗誦作品曾獲國家教育部主辦的第五屆中華經典誦讀大賽全國一等獎。

投稿提示
作者您好,您所投稿的郵箱是《隴東報》「北地風」副刊、「書香慶陽」版郵箱,我們會及時查閱。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歡迎關注掌中慶陽客戶端「文化頻道」和「視聽慶陽」微信公眾號,方便瀏覽已編髮作品。
發 布 | 徐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