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中性筆做一把槍」在校園風靡。3支普通的中性筆被拆解成筆桿、彈簧、筆芯、筆帽等零部件,經過重新組裝便能做好一把迷你「筆槍」。
據《法治日報》報道,此類「筆槍」組裝視頻在社交平台人氣火爆,點贊量最高的達40多萬,評論過萬條,有視頻還刻意強調「在學校就能做」「好玩不傷人」。調查顯示,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西等地多所學校,許多中小學生喜歡模仿視頻製作「筆槍」。
然而,「筆槍」的零部件雖然只來自筆,但具有如「槍」一般的攻擊力。據測試,其射程有兩米遠,能輕易擊倒礦泉水瓶、穿透作業本。學生們因此受傷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公開信息顯示,有孩子在玩耍期間遭同學用「筆槍」彈射眼睛,被診斷為眼角膜破裂、評定為二級傷殘,成年後還可能伴發青光眼。還有孩子的手掌被筆尖插入,眼角膜被射穿等。
極具危害性的「筆槍」,為何卻能在校園內流行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它取材便利易製作,又契合了青少年對「技術流改造」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還是因為短視頻平台的演算法推薦機制,在無形中放大著這種誘惑。博主炫酷的演示和「學校可做」的標籤,變相鼓勵著更多的青少年模仿「學習」,讓「筆槍」變成校園裡一種新的「社交貨幣」。
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風險評估和自我控制能力尚不成熟,缺乏對後果的全面預見能力。因此他們在接觸這類短視頻後,無法充分認識到其中潛藏的風險,就只剩強烈的模仿衝動。而當具有攻擊性的「筆槍」被強行和「有趣」「創意」「手工製作」等正向標籤關聯在一起時,就更容易讓未成年人形成錯誤認知,歪曲他們對攻擊或暴力行為的理解。
因此,視頻平台要不斷完善內容審核機制,對涉及彈射裝置、尖銳物改裝等可能會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的視頻,實施「未成年人屏蔽+家長彈窗」的雙重過濾,同時追究創作者傳播責任,對違規賬號採取限流或封禁措施。如今,未成年人其實很難與短視頻甚至是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完全割裂開來,因此創作者自身的行為約束和平台的有效監管缺一不可。
社交平台上的「組裝教程」
其實,「筆槍」和之前在校園裡流行的「養臭水」「蘿蔔刀」等遊戲玩具有著同樣的邏輯,即依靠其本身危險卻易模仿的特點快速形成傳播鏈,滿足青少年對獵奇行為的試探欲。而青少年又可以通過這類玩具遊戲滿足自身情緒壓力釋放的需求,同時獲得同伴的「身份認可」。
因此,這類在成年人看來很奇怪的遊戲或玩具在校園內的流行,也在側面給出一個提醒,那就是要正視青少年們探索新鮮事物的需求和娛樂社交的需求。就「筆槍」而言,我們顯然不能因此就禁售中性筆。畢竟就算沒有「筆槍」,未來也可能還會再出現其他的玩具吸引孩子們注意力。
因此家庭和學校要看到孩子們的需求併合理引導,同時通過更多的創客課程、體育競技等活動,引導學生將創造力投向正向領域。教會他們如何從對危險事物的模仿轉向建設性創造,或許遠比收繳一個「筆槍」更有意義。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