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始終是照亮家庭的那束光
在母親節來臨之際
記者走近3位
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母親
她們或為子女的未來放棄事業退回廚房
或在子女周全陪伴下重拾生活詩意
或於忙碌中拼出滿分陪伴
她們用各自的故事
詮釋了母親這個角色的多重含義:
是遠見與成全,是治癒與新生,
更是愛與被愛。
「媽媽」的選擇:
愛是懂得進退的成全

5月8日上午,記者在市區一家茶樓見到76歲的夏菊阿姨時,她身穿墨綠色連衣裙,翡翠珠鏈在頸間流轉著溫潤光澤,眉毛被精心描成彎彎的柳葉狀,給人留下「寶藏潮媽」的第一印象。
夏菊的女兒說,母親一直都很愛美、很時髦,年輕時總會穿各式各樣好看的裙子。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她的日常仍總帶著年輕態的俏皮。
夏菊的手機下載了番茄小說、抖音、唯品會等年輕人常用的娛樂、購物軟體,她會用手機看「霸總」小說、看短視頻學習護膚技巧、在網購平台「逛街」。除了用手機解悶,夏菊還喜歡看報紙,常和老朋友約著到周邊遊玩。當記者感嘆她的娛樂活動時髦又豐富時,老人眉眼彎彎:「孩子們在職場乘風破浪,我們當父母的要學會在生活里自得其樂。」夏菊覺得,這個年紀過好自己的生活,讓孩子少一些牽掛,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與共和國同齡的夏菊,人生軌跡與時代脈搏共振。從鄉村教師到時尚祖母,夏菊用大半生光陰,詮釋著母愛的千面姿態。
「我的孩子不在我身邊長大,可以說是第一批『留守兒童』。」夏菊笑著講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年輕時她是海陵島閘坡鎮的一名鄉村教師,作為老師,她深知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如果孩子跟在自己身邊,只能在鄉村小學讀書,但如果在爺爺奶奶身邊,則可以在城區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於是,她強忍不舍做了決定,把孩子送離農村。
孩子離開身邊後,因為太過思念,夏菊總會覺得心神不定。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從閘坡到城區一趟不容易。為了能回家看望孩子,夏菊會直接到公路邊攔車,詢問有沒有順風車能捎自己一段。雖然路途很顛簸,但推開家門看到孩子發亮的眼睛,夏菊說這一切都值得。
1990年的轉折,被夏菊稱為「驕傲的退場」。當時,家中老人突然病倒,面對病榻上的老人和還在上學的孩子,夏菊毅然辭去教師的工作,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從教師到主婦,從三尺講堂到煙火灶台,面對身份的轉變,夏菊開始並不習慣。「以前手上拿的是粉筆和書本,後來變成了鍋鏟掃帚。」夏菊說,除了包攬家務,閑暇時候她還會做點零工貼補家用。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的事業,夏菊並不感到可惜,「孩子的人生還很長,他們的前途比自己的事業更重要」。
因為曾當過老師,所以夏菊更清楚孩子的想法。帶孫輩時,夏菊還和自己的外孫女成為了好朋友。外孫女不願意告訴母親的小秘密,會找外婆傾訴。夏菊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育兒方法:不打罵孩子,不嘮叨,不向孩子灌輸自己的想法,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愛好,言傳身教進行引導。
如今,夏菊仍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們。去年,夏菊手工織了10多件毛衣,讓家人都穿上了「媽媽牌」溫暖毛衣。她每天做做裁縫手工,不時和「銀髮閨蜜」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擁抱和熱愛自己的生活。
或許這就是母性最動人的模樣——既能以遠見托舉雛鷹翱翔,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優雅轉身。
「媽媽」的脆弱:
愛能治癒生活的傷痛

大多數家庭都是長輩寵愛晚輩,而73歲的譚寶仙情況卻比較特殊。20多年前,丈夫因病離世,譚姨的生活曾一度陷入黑暗。在子女、閨蜜充滿溫情的愛意中,她一步步走出人生低谷。其實,媽媽有時也脆弱。
5月8日,陽光明媚,微風吹拂,空氣中瀰漫著溫暖的氣息。記者如約見到譚姨時,她穿著一套灰粉色小西裝,臉上掛著微笑,舉止間由內而外散發出優雅的氣質,讓人覺得十分親切。「我有時刻關心我、愛我、孝順我的子女,也有攜手走過20多年的好閨蜜,我現在的生活很幸福、美滿。」譚姨說,愛可以治癒生活中的傷痛,學會放下過去後,她收穫了新的幸福和快樂。
說話間,譚姨笑著打開手機,讓記者看她製作的音樂相冊。譚姨的手機里收藏了460多個音樂相冊,每個相冊都有一個主題:和父母的溫暖回憶,和丈夫的幸福定格,和閨蜜搞怪時的精彩瞬間,也有和子孫相處的溫馨時刻。相冊除了配有音樂外,還配上了她寫的充滿浪漫和詩意的隨筆。
「起初是女兒為了讓我開心,拿著相機帶著我到處拍照,有了智能手機後,我會和閨蜜一起出去拍照。」譚姨說,2001年,丈夫因病離開了人世,她悲痛萬分,始終無法接受事實。看到客廳沙發上永遠空蕩的右側,她情緒低落,獨自一人時常常淚流滿面,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體重也急劇下降。為了幫她逐漸走出悲傷,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和希望,譚姨的女兒成了她的專職攝影師,總是用鏡頭捕捉她的笑容,記錄下她的開心一刻。「媽媽,來這裡拍一張。」每次聽到這些話,譚姨就會露出微笑。
同時,兒女為了讓譚姨開啟新的生活,帶著她換了一個生活環境,由自建房搬到了商品房。在房子裝修的時候,她認識了如今形影不離的好閨蜜曹紅。「我們一起在公園閑逛、一起拍照,你一言我一語,無話不談。」譚姨說,她會製作相冊是曹紅教的,遇到情緒低谷時,曹紅能夠敏銳察覺她的需求,通過傾聽或陪伴提供慰藉。如今,她們儼然成了對方家庭的成員。由於兩人的生日相隔幾天,每年生日,她都是和曹紅一起慶祝,兒媳做生日蛋糕,女兒請大家熱熱鬧鬧地吃飯,大家其樂融融。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伴隨一輩子的,對每個人都如此。」譚姨說,好的家風,會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鐫刻在孩子們的潛意識中。她丈夫在世時非常孝順老人,還主動把岳母接來一起生活。譚姨認為,合格的父母首先是相愛的夫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家庭的愛,也把愛傳遞給了孩子。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性格開朗樂觀,心裡充滿陽光,也會懂得如何關愛自己,照顧他人。
5年前,譚姨的身體做過一次手術後,兒女就不讓她一個人獨自出門,兒媳也不讓她做飯。對於未來的生活,譚姨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之前總沒有累的感覺,現在稍稍不注意就會身體睏乏,容易頭暈,她希望自己身體健康,照顧好自己,盡量不給兒女添麻煩。
「媽媽」的牽掛:
愛永遠沒有滿分

今年56歲的陳建英,自1992年進入市婦幼保健院當婦產科醫生,至今已有33個年頭。因為職業的特殊性,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使她分給家庭的時間實在有限。作為一名職場媽媽,她說自己對女兒陳泳岐的照顧只能「勉強合格」,可女兒卻說媽媽「忙裡偷閒」給予她的是滿分母愛。
5月9日下午,記者在市婦幼保健院婦科門診的診室里見到了陳建英母女。兩人身穿白大褂,並排端坐在辦公桌前,像是要開展學術研討的架勢。經過5年醫學院學習、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陳泳岐今年開始正式上崗,成為市婦幼保健院一名中醫婦科醫生。如今,母女兩人成了同事。陳泳岐說,這些選擇離不開媽媽的影響。
陳建英坦言,從事醫生職業,她連選擇當媽媽的時間都是提前規劃好的。「醫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評考職稱、外出進修,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因此,當時陳建英的家庭規劃還需要與職業規劃配合。1997年,在陳建英從醫的第5年,女兒陳泳岐出生。
「愛是常覺虧欠」這句話在陳建英的採訪中時有表現。回顧孩子的成長過程,陳建英會因為女兒如今缺乏安全感,歸因於自己沒有親手帶大孩子。此外,她想起以前時常因為工作耽誤接送孩子的時間,讓女兒一個人在幼兒園待到晚上六七點。想起女兒時常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小朋友,陳建英至今愧疚不已。
不過,對於媽媽的這些愧疚,陳泳岐卻完全不記得。在她的記憶中,與媽媽相關的全是美好的事情。「我小時候知道媽媽很忙,但她每一次陪伴帶給我的都是快樂的回憶。」陳泳岐說,媽媽廚藝很棒,變著花樣研究菜式做給她吃,會在肯德基餐廳為她舉辦生日會,空閑時間帶她在城區里轉悠,允許她吃一些其他家長眼中的「垃圾食品」……回憶起這些小事,陳泳岐稱自己擁有一個快樂童年。如今,她長大成人,和媽媽一樣成為了醫生,懂得了媽媽給的愛耐心、細緻且偉大,更是把媽媽當作自己的職業偶像來崇拜。
「我當醫生後值班一天,回到家整個人像是被掏空一樣,動也不想動。」陳泳岐回憶起兒時——媽媽下班回到家,無論多累,總是耐心地滿足她的陪伴需求,陪著玩遊戲,講睡前故事,且未流露出一絲倦怠,如今一對比,陳泳岐發現媽媽簡直是個「超人」。
「不談為人母付出了多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也收穫了許多幸福。」陳建英說,工作雖忙碌,但她也會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在有限的時間裡,發揮最大的陪伴價值。理解、尊重、共情是她與孩子和睦相處的法寶,也是讓孩子快樂成長的關鍵。「在生活上當孩子的守護者,在工作上當孩子的引路人。」陳建英認為這是自己為人母應擔的責任。
當然,媽媽也是矛盾的複合體。「現在的孩子晚婚也很讓人頭疼。」陳建英在採訪中向記者表達她現階段的苦惱。和大多數父母一樣,陳建英也擔心自己一天天老去,無法護女兒一輩子周全,因此總希望孩子儘早找到可依靠的伴侶。
「人的一生短暫,現代媽媽也可以很瀟洒。」陳建英表示,她設想過自己的退休生活:也許會過上憧憬已久的旅居生活,到處走走看看,了解各地風土人情,也許會繼續在醫療崗位發揮餘熱,也可能在女兒日後有需要的時候,帶帶孫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