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看蟲子打架,比刷題管用多了

想提高孩子的學習力,先多激活vta腦區,鍛煉孩子深度沉浸一件事的能力!

牧田秀,一個從小痴迷昆蟲的日本男孩,他不擅長讀書,看到課本就頭疼,可是為了看懂昆蟲方面的論文,為了到國外去抓昆蟲,初中開始狠下勁兒來學英語。

上了高中對昆蟲的熱情,有增無不減,課餘時間不是在抓蟲子、製作標本,就是參加各種昆蟲學研討會。

因為對昆蟲的好奇,激發了他無窮的求知慾,給了他極大的動力,最終他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正在東京大學攻讀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

由好奇變成持久的熱情的故事,還在繼續。

在紀錄片《小小少年》中,有一個叫殷然的男孩,對昆蟲也是如痴如醉,沒事就往家裡抓蟲子,對各種昆蟲的習性更是如數家珍。

當媽媽問他為什麼要學拉丁文時,他說為了寫昆蟲的學名。

在不少家長看來,好奇心可有可無,認為它不會影響人生的走向。

小時候看螳螂打架,常常被媽媽罵,「一隻蟲子也能玩上大半天!」

看螞蟻搬家,撲蝴蝶,找西瓜蟲,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事,卻可以激活大腦的愉悅系統vta(腹側被蓋區),獲得一個快樂又高效的大腦。

腦科學認為,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的,通過在額葉設定目標(或目的)而產生。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從vta被刺激而變得興奮開始。

多巴胺大家都聽過吧,它是大腦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

當你獲得或者即將獲得獎勵的時候,vta就會分泌多巴胺。這個獎勵是對你有價值,或者你想要獲得的東西,比如知識、金錢、榮譽、地位、美食。

孩子觀察昆蟲,是因為覺得有意思,刺激了vta釋放多巴胺,產生了「想要了解」的衝動。

多巴胺具有很強的煽動性,通過它的激勵,大腦細胞會快速做出響應,並開始賣力工作,產生幹勁和動力。

平時我們制定學習目標、工作計劃,是自上而下的動機,它是需要經過多個神經通道,才能到達並且激活vta的,而且信號在大腦各個腦區傳遞的過程中,會逐漸變弱。

如果平時不注重vta的培養,就很難感到興奮。這樣不管你制定的目標有多麼崇高,你也感覺不到興奮。

朝著一個不會令你興奮的目標前行,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現實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一類孩子,小學成績中規中矩,不知怎麼的,到了初一初二好像突然開竅一樣,成績一路突飛猛進。

這類孩子在孩童時期,要麼擁有足夠的自由玩樂的時間,要麼看了各種各樣的書,這兩種行為都是可以訓練到孩子大腦的愉悅系統、思考系統和記憶系統的。

竹子用了4年時間來向下紮根,第5年開始破土而出,只用了6周,就長到了15米高!

這告訴我們,養育孩子不要著急,先把他的基礎打好,尤其是大腦。

朋友的兒子從小也是痴迷各種昆蟲,經常約小夥伴一起去附近的公園捉蟲子。

對於孩子這個行為朋友不但沒反對,還很支持,經常買一些昆蟲相關的書籍給他,偶爾還以昆蟲為主題陪孩子到大自然里一起搞研學。

現在孩子上初中了,雖然對昆蟲失去了興趣,但是他的好奇心強到令人驚嘆。

「以前總擔心孩子上初中會掉隊,如今看來是多餘的。也許是小時候沉迷昆蟲,獲得了深度沉浸的能力吧,他現在不管學什麼科目,都表現出很強的探究精神,所以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學得很好。」

昆蟲對孩子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接觸過後,通常都會激發漣漪效應,對其展開一輪又一輪的探索。

當孩子津津有味地看螳螂打架,說明興奮的種子已經萌芽,這時我們只要適時製造一些信息缺口,幫助他把好奇心轉化成對知識的渴望,就能不斷地刺激vta,鍛煉孩子深度沉浸的能力

「你知道嗎,剛結完婚的雌螳螂,會吃掉自己丈夫。」

「啊!為什麼?」

孩子產生「想了解」的想法,他就會集中精力,打破沙鍋問到底。

求知之旅由此打開。

了解原因後,孩子可能又想了解螳螂的更多知識,出於好奇而尋找相關書籍或者紀錄片來看。研究完螳螂,我們要拋出另一個信息缺口,持續激發孩子對昆蟲的探索熱情

「紅螞蟻很笨,不會養育自己的孩子,甚至吃飯還要別的螞蟻喂,但是很會打仗,常常為了捕獵新奴隸,而發動戰爭。」

「飛蝗泥蜂是一位出色的麻醉師,為了讓孩子吃到活著的新鮮食物,它會給抓到螽斯做麻醉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