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2024年05月17日11:15:05 育兒 1124

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女兒回家不再是「媽媽、媽媽」地喊,而是開始只一個簡短的「媽」字,我突然覺得心裡悵然若失,以前那個回家就喜歡依偎在我身邊,沒事就喜歡抱抱我把小臉靠在我肩膀上的小女孩不知從什麼時候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跟我差不多高、雖還是顯稚氣的小臉上也開始時有深沉表情的大姑娘。

我開始正視孩子的長大,卻也忍不住還是開始覺得失落,「媽」跟「媽媽」雖是一字之差,可是區別卻很大,「媽媽」顯然更親近一些。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當孩子開始喊「媽」,而不是「媽媽」,並不代表著情感疏離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開始學說話的時候,總是喜歡說「疊字」,比如「媽媽」「爸爸」「爺爺」「奶奶」「貓貓」「狗狗」「娃娃」「水水」......

兒童發展心理學分析,嬰幼兒時期的孩子,語言發展主要以模仿為主,孩子最初學習說話,父母都會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用最簡單易於模仿的發音,通過誇張的語調和表述清晰地傳遞給孩子,便於孩子記憶和模仿,這種用語方式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叫「嬰兒導向語言」。

等到孩子簡單掌握一定的辭彙,並懂得把辭彙組成成短句,孩子只能通過有限的辭彙儘可能多地表達更多意思,比如:「媽媽,襪襪」,這可能在告訴媽媽自己在襪子在那裡,或者要說穿襪子,亦或是要讓媽媽把襪子拿給他。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孩子在模仿成人說話的過程,經常會出現各種錯誤,比如語法表達、自創辭彙、過分概括等等,但這些錯誤的過程,就是孩子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孩子會慢慢在語言的拓展中找到更為成熟的表達方式。

然而,無論孩子的語言發展到任何程度,「媽媽」和「爸爸」的發音都是相對較長,且語調較柔和,給人以安全和溫暖。

三歲前的孩子,習慣於喊「媽媽」,這是孩子信賴和親近媽媽的重要體現,也是代表依戀關係形成的重要標誌。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也逐漸走向獨立,內心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凡事也開始渴望能夠自己做主,此時就從萌萌的「媽媽」開始簡短地喊「媽」,這時候就預示著父母要開始放手了。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稱謂的變化預示著孩子對「媽媽」這一角色的重新認識。

小時候,媽媽是孩子的天,孩子的所有生活都圍繞著媽媽轉,一會兒時間看不到媽媽,孩子就會傷心難過,要上幼兒園離開媽媽,孩子還會有分離焦慮,內心充滿不安。

這個時候,孩子對媽媽是純粹信任和信賴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懂得媽媽不再是僅僅給自己提供關懷和呵護的人,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依戀對方卻又不從屬於對方,原本一體卻又逐漸走向分離。

這個時候,「媽」的這個稱謂也讓孩子逐漸明白,彼此親密卻也要有平等和尊重,雙方相處也要禮貌和共情,要更加註重對方的感受,尊重對方的觀點。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另外,孩子越長越大,會更在意外界的眼光,不希望自己在他人眼裡是只懂得凡事找媽的「媽寶男」或者「媽寶女」,渴望得到他人認可,不想被人看扁。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從「媽媽」到「媽」的轉變?

很多父母可能跟我一樣,對於孩子開始把「媽媽」轉變成「媽」時會悵然若失,覺得孩子長大了,不需要自己了,然而我們要明白,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千萬不要把這種焦慮和難過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首先,坦然接受。

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孩子再大,在媽媽眼裡也是孩子,很多時候孩子跟大人分離,我們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其實是自己無法接受孩子長大了不再信賴自己的事實。

孩子長大了,物理上不再信賴自己,可是父母卻沒有意識到,心理上依然跟自己非常親近,孩子在嬰兒時期、幼兒時期、少兒時期,我們對孩子有諸多包容和愛護,因為他還小,缺乏獨立的能力,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有了自己的思維,不再無條件順從父母,父母便覺得孩子不聽話了、叛逆了。

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再到少兒、少年、成年......他在慢慢長大,我們卻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父母要正視孩子的成長,坦然接受孩子的長大,畢竟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他自己的人生,無論是苦還是甜,需要他自己去經歷和感知。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其次,適時退出。

每年的開學季,幼兒園都是一片撕心裂肺的哭聲,一群群家長流連在校門口不忍離去,甚至有爺爺奶奶一整天都守在幼兒園門外,捨不得回去。

這是我們跟孩子第一次分離,也是我們要退出孩子生活的第一步。

孩子必須要獨立去面對接下來漫長的學習生涯,而家長所能做的,唯有看著孩子漸行漸遠。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奧地利心理學家馬勒,曾在他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中提出,嬰兒四五個月以後,直到三歲以內,是嬰兒分離-個體化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孩子逐漸脫離跟媽媽的共生性整合,尤其是孩子學會直立行走以後,加快了跟媽媽分離的步伐,這個階段被馬勒定義為「心理誕生」階段。

孩子因能夠獨立行走而體會到分離,同時也感受到自己作為渺小個體的焦慮,既想離開媽媽,又感覺到對媽媽的依戀,此時的父母,要能夠及時回應孩子,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獲得個體化和內容分離感,這有利於孩子形成穩定的自我,幫助孩子在「分離」中成長。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最後,守好邊界。

當孩子知道「這是我的」的時候,就開始有了模糊的邊界概念,此時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客體永久性概念形成的重要時期。

聰明的父母此時便懂得給孩子劃分地盤、標記區域,讓孩子知道「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不擅自動你的東西,你也要尊重我的地盤」。

當父母要吃孩子的零食、玩孩子的玩具,要徵得孩子的同意,當然,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可以拒絕,也可以同意,讓孩子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邊界可以敞開,什麼情況下邊界需要關閉。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也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人際交往,這是父母最基本的邊界感。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邊界感清晰的孩子,才具有完整的健康人格,也才懂得更好地成為自己,尊重他人的邊界,同時樂意看到他人成為他自己。

寫在最後:當孩子開始把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我們應欣喜孩子的變化,樂於看到孩子長大,因為人世間所有的情感都是為了相聚,唯有母子親情,生就是為了分離。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媽媽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 天天要聞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首兒所蒲公英科普】經常用開塞露來幫助寶寶排便好嗎? - 天天要聞

【首兒所蒲公英科普】經常用開塞露來幫助寶寶排便好嗎?

點擊上方「藍字微信名」可以訂閱哦!何曉金藥學部主管藥師1歲的小寶經常便秘,長期使用開塞露。後來有了依賴性,不用開塞露就不能正常排便。家長前來諮詢,長期使用開塞露幫助寶寶排便好嗎?其實,使用開塞露幫助排便是緊急手段,不能長期使用。它的主要成分是甘油或山梨醇,通便原理是利用高滲作用,讓更多的水分滲入腸道...
怎樣做個「好爸爸」?禪城區這場教育論壇助力親子相處成長 - 天天要聞

怎樣做個「好爸爸」?禪城區這場教育論壇助力親子相處成長

「你們總是這麼忙,我只是想讓你們多陪陪我!」 稚嫩的童聲在佛山市圖書館的報告廳內回蕩,穿透了每一位在場家長的心……5月18日上午,由佛山市禪城區教育局、佛山市圖書館聯合主辦,佛山市禪城區中心幼兒園承辦的「幼小銜接 家園共育」系列親子論壇活動舉行,一系列節目、分享和沙龍讓爸爸學會更好地與孩子相處。禪城區中...
評論丨「北大要破格錄取郭有才」,畸形流量追逐下的畸形樣本 - 天天要聞

評論丨「北大要破格錄取郭有才」,畸形流量追逐下的畸形樣本

整個傳言的製造鏈上所有的人都奔著流量而去,製造戲劇化、迎合想像,情緒太多,事實太少;對流量的慾望太多,對真相的堅守太少潑天的流量終於來到了山東菏澤。沉寂多時的菏澤南站,儼然成了賽博世界的風暴眼。用灰黃色藥片膜製造「物理濾鏡效果」的郭有才,成為當下的「頂流」,有傳言稱其一次直播有上百萬元收益。小小的菏...
咯吱咯吱~孩子磨牙莫要慌,中醫方法來幫忙! - 天天要聞

咯吱咯吱~孩子磨牙莫要慌,中醫方法來幫忙!

#株洲頭條##湖南省直中醫醫院#咯吱~咯吱~寶寶晚上睡覺總是磨牙,這可愁壞了6歲朵朵媽媽...是因為缺鈣嗎?是因為肚子里有蛔蟲,該打蟲了?相信這也是很多寶媽寶爸的困惑,今天湖南省直中醫醫院就來和我們聊聊「咯吱咯吱」——磨牙症。什麼原因引起磨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