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多青少年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想要啥,跟父母一說,錢就輕鬆到手了。可他們有沒有想過,這些錢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好多青少年壓根兒不清楚,或者壓根兒就沒認真琢磨過這個問題。
就說劉明吧,他今年13歲,剛上初一。前陣子,他心裡就起了攀比的念頭,想跟同學們比闊氣、比花錢大方。比如說,學校組織校外參觀,他聽說有的同學帶了20塊錢零花錢,回家就跟家長要30塊。以前踢足球,穿雙普通足球鞋就行,現在他非得嚷嚷著買名牌球鞋,還說:「好多同學都穿進口名牌,我買國產名牌都算低標準了。」家裡去年為了他上學方便,專門給他買了輛輕便自行車,結果沒騎多久,他又纏著要買變速車。
這其實就是青少年的攀比心理在作祟。他們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麼掙來的,對父母給的錢也不當回事兒。而父母呢,因為男孩是家裡的寶貝,孩子要啥就給買啥。這麼一來,男孩花錢就越來越沒節制,一點兒都不知道節省。他們覺得錢來得容易,時間一長,亂花錢的毛病就越發嚴重。要是這種行為一直不改,說不定哪天,孩子的生存都會因此受到威脅。
不過呢,要是讓孩子去參觀一下父母工作的地方,尤其是那些體力勞動者流血流汗掙錢的地方,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父母的辛苦勞動會深深觸動孩子的心靈。看到父母為了這個家,為了自己,不辭辛勞地工作,用汗水甚至血水換來生活所需的錢,孩子肯定會為自己平時花錢大手大腳而感到慚愧。慢慢地,他就會懂得心疼父母,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變成一個懂事的孩子。
等孩子了解了父母的收入來源、日常開支、存款這些經濟情況,知道父母賺錢有多不容易後,家長還可以借著上街購物的機會,教孩子比比物品的價格。
比如說,你和孩子上街,孩子想買3塊錢一個的冰淇淋,你就跟他說:「這3塊錢,能買1斤黃瓜(6毛)、1斤西紅柿(1元)、半斤豌豆(8毛)、3斤小白菜(6毛),這些菜夠一家三口吃兩頓呢。」孩子一聽,說不定就會恍然大悟:「原來3塊錢能買這麼多菜啊!」等孩子明白了3塊錢在生活中的價值,他可能會主動跟你說:「那我還是不買冰淇淋了,買根便宜的冰棍吧!」
通過這些辦法,男孩就能知道錢是怎麼來的,明白錢來之不易,也知道錢在生活中有多重要。這樣一來,男孩就會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和習慣,不會再為了滿足虛榮心而盲目攀比,也不會再給父母增加沉重的負擔了。
好家教成就優秀男孩
帶男孩去父母工作的地方看看
男孩不知道錢從哪兒來,就覺得錢來得容易,時間一長,亂花錢的行為就越來越嚴重。要是帶他去參觀父母工作的地方,特別是那些體力勞動者辛苦掙錢的地方,情況就會大不一樣。父母的辛苦勞動會讓孩子深受觸動。看到父母為了家和自己,不辭辛勞地工作,用汗水甚至血水換錢,孩子肯定會為自己平時花錢大手大腳而感到羞愧。慢慢地,他就會學會心疼父母,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成為一個懂事的男孩。
要是你覺得這個建議不錯,就點個贊吧!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好方法,咱們一起學習、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