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寶子們!當二月檐角掠過歸燕的尾羽,農曆初十攜著融融春意翩然而至。這個承襲千年的節氣節點,恰如《禮記·月令》所述"東風解凍,蟄蟲始振",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且看古人如何通過"食春鮮、行春禮、避春忌"的儀式,編織出順應天時的生活錦緞。
▎吃二樣:咬春納福氣色新
《詩經》有云:"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食講究與時令共鳴。初十清晨宜食翡翠春卷,取《齊民要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之訓,將薺菜、豆芽、香椿嫩芽裹入薄如蟬翼的餅皮。北宋汴京食肆曾現"春盤翠縷映紅霞"的盛景,今人佐以琥珀核桃碎,更添"咬得春色滿口香"的意趣。
午間必備白玉釀圓子,效仿《山家清供》"團團似明月"的古法,用糯米粉包裹芝麻桂花餡。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臨安城"浮圓子"風俗,今人可於湯中添入酒釀,暗合"春釀正風流"的詩意。食時觀其圓潤如玉,恰應了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妙喻。

▎做一事:踏青祈福運勢開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末,士女泛舟,臨水宴樂",初十恰宜效古踏青。可攜竹編食盒盛放"春盤十二品",效法白居易"春盤先勸膠牙餳"的雅趣。行至溪畔,效《蘭亭集序》"流觴曲水"之樂,將寫著心愿的桃木箋放入荷葉燈,任春水載著期許流向遠方。
歸家後當行"簪花禮",按《東京夢華錄》"牡丹芍藥,戴插倍增"的古俗,擇新開的海棠或山茶簪於鬢角。明代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余》中記載:"杭城春日,婦女競戴鬧蛾",今人可改佩絨花,既存古意又護春芳。對鏡理妝時默念《楚辭》"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祈願芳華永駐。
▎忌一事:慎言守靜福運長
《周易》有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初十尤忌口舌之爭。這日當效仿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靜氣,遇事可默誦《菜根譚》"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若見孩童嬉鬧,莫效韓愈《送窮文》中"嗔目語難"之態,而應如蘇軾"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般付之一笑。
家中宜行"封口禮":取紅紙裁成葫蘆形,上書《朱子家訓》"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之句,貼於門窗。清代曹庭棟在《老老恆言》中建議"春日宜調息靜坐",可焚海南沉香一炷,效法陸遊"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的悠然,借茶煙琴韻化去心頭躁氣。
【結語】
點個關注,生活百科看不完。在這"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的初春時節,願諸位循著先人"食春味、行春事、避春忌"的智慧,繪就屬於自己的歲華勝覽。正如楊萬里詩云"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真正的福運,往往藏在這順應天時的淡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