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見楊過誤終身」,其實《神鵰俠侶》中,真正談得上被楊過耽誤了一生的女子只有兩個,一個是那為楊過奪解藥而付出生命的公孫綠萼,另一個則是後來終身未嫁的郭襄。
公孫綠萼的故事隨著她的死也就畫上句號了,但活著的郭襄或許是更難熬的一個,畢竟還得接受楊過與小龍女雙宿雙棲,自己卻只能孤身一人的事實。

(郭襄、張三丰劇照)
不過郭襄也並非完全沒有選擇,後來的她為何沒有另覓良人?比如那張三丰就稱得上是合適的人選,郭襄為何卻要任性出家?
兒時不理解,如今再讀原著,才知道郭襄的選擇是有道理的。
一、狠心的楊過
對於楊過而言,「十六年前」的他或許確實是有些輕浮的,他對書中那些女子都是撩而不娶。
比如他為陸無雙接骨,稱呼對方為「媳婦兒」,遇上完顏萍時,又提出要親吻對方的眼睛,再到遇上公孫綠萼,幾次誇讚對方美,並因此而觸發情花毒,這些舉動怎能不讓人家姑娘家多想?
但對郭襄,其實楊過是相對克制的,畢竟「十六年後」的他已不是再是當年那個輕浮的少年,此時他心中只有小龍女,因此也收斂了不少,再加上他與郭襄相差了十幾歲,自然是沒法把郭襄視為一個平輩的女子的。
可他為郭襄做的一切,卻難免讓郭襄意亂情迷,自打風陵渡口的那次相遇之後,郭襄就再也忘不了楊過的臉。
當然,這也不是郭襄單方面的一廂情願,楊過其實是在無形之間表露了自己的愛意。

(郭襄、楊過劇照)
比如金庸在後記中就有提到這麼一句:「郭襄這樣可愛的一個小妹妹,秀美豪邁,善解人意,聰明伶俐,楊過心中早就真的喜歡她了,給她三枚金針,就是說:『不論你叫我做什麼,我都答允!就是要我為你死了也可以!』」
你不得不服,金庸對於書中角色情感的處理當真是細膩,哪怕他沒有言明,但書中角色的各種動機都是有據可循的。
所以在郭襄的視角看來,大哥哥為自己做的那些事,怎麼不是愛呢?
只是當她隨楊過跳下絕情谷,楊過也依舊不為所動,還是堅持要找小龍女,她就應該明白,自己是無法取代小龍女在楊過心中的地位的。
這時的她,就應該放手了。
二、無悔的郭襄
當然,要讓一個人放棄自己心愛的人可沒有那麼容易,郭襄需要一個緩衝期,那也合情合理。
所以金庸安排了另一個男子闖入她的生活,那人即是張君寶,也就是後來的張三丰。
郭襄與張君寶的第一次邂逅是在《神鵰俠侶》末尾的第三次華山論劍之後,當時覺遠帶著張君寶追擊瀟湘子、尹克西,只為奪回《楞伽經》。
但他們師徒二人皆是武獃子,自然不是那兩大高手的對手,張君寶也因此負傷,而此時郭襄便與他有了一段十分曖昧的互動。

(張三丰、郭襄劇照)
說是:「郭襄一斜眼,見張君寶頭上傷口兀自汨汨流血,於是取出手帕,替他包紮,想到楊過便會偕小龍女離去,此後不知是否再能得見,心中酸痛,雙目淚水瑩然。張君寶見人人都神色溫和,獨有這位美麗可親的小姊姊卻傷心眼紅,不明所以,可不敢相問,本來要稱謝的話也說不出口了。」
這時的郭襄對張君寶沒有太多好感,二人就這麼相忘於江湖,那也合情合理。
可到了《倚天屠龍記》開篇,郭襄與張君寶又有了第二次邂逅,她闖上少林寺打探楊過的下落時,又遇上了張君寶。
後因張君寶「偷學武功事件」而被覺遠以鐵桶挑著一同逃出了少林寺,此時張君寶無處可去,郭襄便建議他去投奔自己的父親。
並且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她還將自己的貼身飾物交給了張君寶,也就是那手鐲。
照理說,此時張君寶應該去投奔郭靖,可他卻因不願寄人籬下而放棄了這次機會。
這也是郭襄與張君寶的最後一次見面,後來二人各自開宗立派,卻再無交集,郭襄為何寧願當尼姑,也不去找這位與她有過出生入死經歷的青年才俊?
答案或許很簡單,也很現實,就因為郭襄看透了張君寶的「虛偽」。
三、張三丰的為人
說張三丰虛偽,或許有人會不同意,從整體來看,張三丰是一代宗師,自然是不虛偽的。
但在郭襄看來,卻未必是如此,那是因為同一件事,同一個人,不同的視角,就會看到不同的信息。

(郭襄、郭靖劇照)
張三丰接過了郭襄的手鐲,也就意味著他答應了郭襄的安排,可拿了信物,他又沒去投奔郭靖,郭襄應該如何理解這件事?
很簡單,他是個懦夫,因為投奔郭靖就意味著要幫郭靖守城,既然張三丰沒去,那多半就是怕死。
儘管張三丰後來並沒有解釋,但即便他有心解釋,郭襄也未必有興趣聽,因為這個人,在郭襄這裡,已經「下頭」了。
不過拋開這點不談,金庸筆下的張三丰也確實是說一套做一套。
比如張翠山帶殷素素回來時,他是這麼說的:「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倘若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可後來他遇上明教的人時,又是另一副嘴臉了:「張三丰心想:『早知是魔教中人物,這件閑事不管也罷。可是既已伸手,總不能半途抽身。』」

(張三丰劇照)
其實說白了,張三丰也只是個普通人而已,張三丰奪走的不僅僅只是郭襄的那枚鐲子,也是郭襄對他的信任,他雖修道百年,當仍是如你我一般的俗人,至少在郭襄看來,她見識過讓她驚艷,同時也十分真誠楊過,又怎麼看得上這樣一個略有幾分「虛偽」的張三丰呢?
所以你不得不服,金庸當真是把自己筆下的這些人物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