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位朋友說,他認識一位茶掌柜,據稱一口就能嘗出茶葉的大致產區。
他好奇地問,要喝多少年的茶,才能達到相同的功力水平?
即便只是隔著屏幕,都能隱約地感受到,對方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期待。
其實,這也不算什麼遙不可及的神技。
常年奔走於各個茶葉產區,品嘗過無數好茶的老茶客,的確能喝出原料的自然差異。
擺在大家面前的成品茶,是產區、工藝和儲存,三要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

倘若一罐茶已經存壞變質,空有好產區和好工藝,終究也無事於補。
要想把茶喝透,還得從基礎的香氣滋味感受起,掌握真正有效的存茶法。
最近後台有茶友來留言,他在網上買了一罐茶,剛收到貨便立刻開封檢查。
雖然茶葉品質沒有異常,但一打開就是茶葉,罐內沒有更多的防護措施。
他有些不放心,想問問有沒有必要,再套上幾層袋子?
關於這個問題,的確值得和大家好好聊一聊,不過比起是否套袋,茶葉罐的具體材質更值得先注意。

《2》
陶瓷罐、玻璃罐、鐵罐,都能存茶嗎?
拋開茶葉品質不說,在茶葉包裝上大做文章,在圈內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
為了更具吸引力,商家們用上重重疊疊的紙盒、沉重繁雜的木箱,將茶葉包裝得格外隆重。
但近幾年來,過度包裝的風氣開始受到抵制,大眾不再為華而不實的包裝買單。
茶掌柜們見狀,又紛紛轉頭研究起了「小而美」的包裝方式。
繪有精美圖案的陶瓷罐、雕刻細膩紋樣的紫砂罐、透明精緻的玻璃罐、渾然古樸的土陶罐……
除了最常見、最普通的馬口鐵材質,如今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可供挑選。
可話說回來,不是所有的罐裝茶都具備應有的防護效果。

就拿陶瓷罐來說,和一眾瓷器茶具擺在桌面上,最是和諧大方。
但罐口全靠包裹的一層棉布或紗布起到密封作用,一開一關之間不斷磨損,水汽和異味進出自如。
玻璃罐口通常圍著一層橡膠圈,同樣存在磨損老化的問題。
而且,玻璃罐完全透明,雖然能直觀地看到干茶的情況,但卻不具備任何的遮光效果。
光線的持續照射,讓茶葉加速氧化,即便沒有受潮,距離變質也只是時間問題。
更不必說紫砂罐、土陶罐這類表面有小氣孔的罐體包裝,本身就有透氣性,即便多加幾層袋子,密封效果也顯得有些勉強。
一圈下來,唯有材質堅硬且不吸附氣味的馬口鐵罐,最適合作為短期儲存的茶葉罐包裝。
對美觀性有一定追求,並不是什麼不應該的事,但要是將最基本的密封效果拋之腦後,明顯就不太合理了。
《3》
在鐵罐的基礎上,接下來回到正題,看一看茶友的疑問:
一罐茶打開就是茶葉,要不要加幾層袋子?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一步驟非常有必要。
套上食品級塑料袋,可以進一步隔絕干茶與外界的聯繫,為茶葉提供一個更加密閉、安全的儲存環境。
曾經也有人問過:「馬口鐵罐本就有內蓋和外蓋的雙重保障,再加上塑料袋,不也是過度包裝嗎?」
過度包裝,指的是產品包裝超出了基本需求,使用了過多的材料,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直接用鐵罐存茶雖然更省事,但不一定能達到預期中的儲存效果。
材質堅硬的馬口鐵,雖然能防碰撞、防擠壓,但無論如何,罐口和蓋子之間不可能做到完全嚴絲合縫。

期間留有的縫隙,雖然肉眼難以察覺,微小到極致,但也足夠讓外界的空氣悄悄進入。
特別是近期一段時間,回南天和陰雨天反覆無常,空氣濕度較高。
日常開關取茶,總有水汽能趁機侵入,無形中增加了干茶的含水量。
在正式裝入茶葉之前,一定要先套入食品級的塑料袋,比平常用的塑料袋更厚實,不易被扎穿,也不具異味。
至於要套一層還是兩層,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而定,總之塑料袋的存在感不可缺失。
取茶完畢後立刻紮緊袋口,或用夾子夾緊,同時別忘了先排出袋內多餘的空氣,防潮效果更強。
有著多重防禦屏障,更能維持茶葉應有的香氣和滋味,日常喝茶更放心。
《4》
層層防護之下,罐裝茶是不是就能存得更久?
從長遠效果來看,馬口鐵罐的密封效果依然有限,要是放上一年半載,依舊是個未知數。
隨著日常飲用和消耗,罐內茶葉總量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外部空氣佔據了越來越多的空間。
這樣一來,茶葉雖然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但依舊被空氣團團圍繞,類似處於半暴露的狀態。
任何一類茶葉,密封乾燥都是基本的儲存要求,可鐵罐難以長時間保持內部情況的穩定。
隨著時間的流逝,罐內剩餘的茶葉依舊面臨著跑氣受潮的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茶友會發現,自家的茶葉越喝香氣越淡、滋味越薄。
即便套的塑料袋再多,也只是無意義的數字疊加,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密封效果不足的問題。

因此,鐵罐更適合作為短期存茶的選擇,開封后1-2個月內喝完為妙,不錯過最佳風味的展現。
即便是能長期儲存、不斷轉化的白茶,鐵罐包裝的轉化效果也並不理想。
密封效果難以保持長遠,是一個原因;茶葉數量太少、達不到團隊陳化的要求,又是另一個原因。
因此,在買茶之前就應該考慮好,是打算近期飲用,還是計劃長期儲存。
如果有存茶打算,由鋁箔袋、塑料袋、厚紙箱組成的三層包裝相對更保險,也是目前圈內最受認可的長期儲存方法。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好茶更需及時品嘗!

《5》
從前在家練字,老陳指導時說過一句話:
「不同字體各有千秋,但練就一手好工夫,關鍵還是在於基本功。」
在這過程中,要一筆一划地完成整體結構,同時還要調整好自己的氣息,不急不躁,不緊不慢。
同樣的一本字帖,在不同的人手裡,也能展現出不一樣的風格。
而同樣是茶,能否發揮出應有的品鑒價值,關鍵就在於諸位如何對待,如何儲存。
那些出眾的能力,永遠都繞不開紮實的基本功。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