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隔行如隔山。
按照這麼算的話,那麼育兒觀念中,隔代就如同隔了一個太平洋!
新手爸媽和老人帶娃之間,總會因為教育觀念不同造成摩擦。
而最近因為疫情,很多爸媽帶娃回老家過年,新老家長們「被迫」同處一室,一起看孩子看久了,感情的小船被不一樣的育兒觀念衝擊的屢屢翻船。
最近,熊媽的閨蜜小林就是被上一代人育兒觀念折磨的寶媽,常常半夜發微信吐槽:
養了一隻中華氣死娃
奶奶的想法我是看不懂
養了一隻中華氣死娃
小寶4歲多了,正是建立秩序的時候,奶奶就幹啥都是他還小,他還是個孩子
養了一隻中華氣死娃
大寶都三年級了,正該培養自信呢,他奶奶就動不動,不分青紅皂白讓他聽話,罵孩子不好聽,還想動手打
其實,年輕爸媽和老一輩人的教育觀念衝突,大部分都是科學育兒vs經驗育兒。
比如,年輕爸媽會比較注重孩子心理健康,性格塑造;而老一輩人會很不以為然,覺得孩子長大就好了。
據非官方調查,平均10戶家庭中就有4戶存在老人跟年輕父母育兒「唱反調」的情形。除此之外,70%的家長也提出了「老人帶孩子,孩子的習慣難以培養」的問題。
閨蜜小林在吐槽完一大堆奶奶的「奇葩育兒事迹」之後,無奈的和熊媽說:「說了也不聽,聽了也不做,還覺得你們什麼都不懂,真不知道該咋辦。」
01
喂飯vs自主吃飯
很多家庭里,經常能看到這一幕:
寶寶帶著小圍脖滿家亂竄,屁股後面跟著端了一碗飯的爺爺奶奶,拿著一把小勺子,不停的說:「乖,再吃一口啊,最後一口!」
對很多爺爺奶奶輩的人來說,讓孩子自己吃飯是不負責任,而「給孩子喂飯」才是照顧孩子、且自己省時省力的做法。
畢竟,喂飯過程掌握在成人手裡,省了收拾殘渣的麻煩,還可以把握孩子進食分量,避免失控局面。
而孩子自主進食呢?孩子會吃到頭上、地上、衣服上不提,挑食、只吃垃圾食品也是家長們抓狂的事。
乍看起來,好像給孩子喂飯才是省事省力更省心的辦法,但喂飯的結果呢?
往往是「一喂一里地,一喂就喂五六七八年」。
導致每頓吃飯,都可以看到或是連哄帶騙,或是怒氣衝天的喂飯現場。而再過幾年,當家長發現別人家孩子已經可以在幼兒園自己熟練使用餐具吃飯時,自家娃自主吃飯這一技能才剛剛起步。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到了有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的時候,也會本能的反抗家長的管控。
那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鍛煉自主進食呢?
或許最開始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辛苦些收拾孩子食物大戰而導致的滿地狼藉。
但是經過合適的引導,給孩子樹立起規矩規則後,就能收穫超大的好處。
比如孩子學會了自己吃飯,解決了大人每頓飯追著喂飯的煩惱;
比如孩子從小獨立進食產生的自豪感;
比如在使用餐具過程中,練習到的手眼協調、手部精細運動能力;
上了幼兒園,還能避免被老師和同學嫌棄。
最關鍵的是,自主進食是一個主動學習、主動感知世界的過程,而被動喂飯則是一個被動接受、強制的、剝離了孩子自我感知的認知過程。
主動追求和被動接受,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時間長了,這不同的認知方式會讓孩子之間產生翻天覆地的差異。
02
誆住/鎮住孩子vs耐心溝通
閨蜜小林和我吐槽奶奶帶娃時,提到了她接受不了的一點:
每次小寶磕了碰了,奶奶就趕緊過來幫腔,什麼「桌子壞壞,桌子絆倒了我們小寶」,什麼「打它,打它,都怪這個柜子門讓我們小寶磕到了。」
而每次小寶哭鬧時,奶奶也是以敷衍孩子為主。比如孩子因為不想按照習俗剃頭髮時,奶奶就會誘哄孩子:「乖乖過來,奶奶不給你剃頭了好不好呀?奶奶這有糖給你吃。」
而閨蜜覺得,孩子磕碰到桌椅,並不是桌椅的錯,奶奶不應該責怪桌椅把孩子弄疼了,而是應該教導孩子如何才能避免碰到桌椅。而剃頭事件也是一樣,不能直接騙孩子不剃頭而讓孩子放棄抵抗,最後強行剃頭。
其實,這就涉及到了年輕爸媽和老人常見的育兒觀念衝突。
那就是,當孩子哭鬧、表現不乖、沒有滿足家長期待時,我們應該「哄騙、誘哄,以迅速誆住孩子」或是「嚴厲地呵斥甚至打罵,以迅速鎮住孩子」,還是應該「蹲下來,抱抱孩子,耐心地給他解釋」。
熊媽經常能見到第一種情況。
比如在商場里撒潑打滾的孩子,和一旁大打出手的父母;
比如誘哄孩子,許給孩子一張空頭支票,制止孩子不乖現狀。
這種做法一開始見效確實顯著,甚至在公共場合,熊媽也支持用這樣的做法應急,快速帶孩子「逃離戰場」,以免孩子撒潑打滾影響到別人。
但是,問題在於,這種方法用多了以後,家長們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這是唯一的正確做法。
孩子情緒受挫,不滿哭鬧,哄唄;孩子不願意做某事,抗拒不配合,罵唄。
長此以往,缺乏正確的溝通和疏導,孩子會認為用哭鬧可以要挾家長,或者對父母的隨口敷衍不再抱有信任,更嚴重的,面對支持用武力鎮壓孩子的家長,孩子還可能會產生怨懟心理,更難以管教。
那些家長從小把他的錯誤「歸外因」,哄著長大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沒錯,養成唯我性格的孩子;和那些家長從小暴力鎮壓孩子,對孩子的情緒通通粗暴對待,長大以後內心敏感,養成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熊媽見過太多了。
歸其原因,孩子情緒外露只是表象,耐心的和孩子溝通,真誠的理解孩子感受,堅決的堅守原則,不向不合理要求妥協的溝通方式,看似麻煩,其實才更能抓住孩子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關鍵點,也更容易深入孩子內心,真正了解孩子。
而誆住/鎮住孩子,終歸只是一種快速讓孩子停止情緒表達的手段。
那些巴掌和哄騙換來的,是長期的鬥智斗勇,親子關係的雞飛狗跳。
而耐心和堅持換來的,是孩子的性情平和,遵守規則,易於溝通。
03
最好不要出格vs鼓勵孩子嘗試
每次熊媽帶孩子去上興趣課,參加一些親子活動的時候,總能在一群孩子中精準發現那些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
除了個別被隔代寵,寵上天的小朋友,那些被爺爺奶奶「最好不要出格」的教育模式下帶大的孩子,在孩子中也特別與眾不同。
家裡老人,尤其是傳統觀念過深的老人,在帶孩子問題上往往秉持著「乖巧,聽話,穩穩噹噹不出格」才是好孩子的想法。他們不善於用科學、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於低齡孩子因為好奇而表現出的「搗亂」「破壞」的探究行為,總是第一時間加以阻止。
比如熊媽家大寶,玩具車對他來說簡直就是消耗品,總是買一個拆一個,每次拆都嚷嚷著「我想看看車裡面長什麼樣」,還經常追著爸爸問怎麼組裝回去。
對此,大寶奶奶則是每次看到就想要阻止和批評孩子。因為覺得拆玩具車是存心搗亂搞破壞,必須立即糾正,讓大寶學會正確的玩玩具車。
而熊媽則覺得無所謂,所以乾脆買了樂高和工程車之類的拼裝玩具,徹底滿足大寶的結構探索慾望。
之前熊媽就有談到過,其實動手探索是低齡孩子非常常見的求知慾表現,就如同學習自主進食是一種探索世界,小朋友好動敢於冒險也是一種認識世界的過程。
就比如在大寶拆玩具車的過程中:
他觀察到了一輛玩具車的結構;
他感受到了玩具車不同組成的材質;
他發現原來零件和零件不同的組裝會造成不同的效果;
他理解了事物表面背後還有很多東西承載著一切;
他擁有了一個因觀察和探索從而獲得成就感的機會。
甚至在稍加引導,就可以幫助大寶稍微帶一些數學、物理的基礎常識。
對孩子來說,這是多好的嘗試啊。
04
家裡老人就是不聽,怎麼辦?
老人帶孩子,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網上吐槽老一輩人育兒觀念衝突的帖子層出不窮,隨便找個媽媽群起個話頭,寶媽們的吐槽就會分分鐘到99+消息。
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你說的都對,但家裡老人就是不聽,怎麼辦?」
年輕爸媽覺得老一輩人育兒不科學,而老一輩人也看不慣年輕爸媽的種種做法。
這種現象,對於只是短暫過年期間和老人相聚的父母來說,可能就是忍一時的事。
可是對有一些雙職工家庭、二胎家庭來說,大人每天早出晚歸賺錢,請保姆又沒條件,把孩子託付給老人照顧才是最合適的選擇。那這種情況下,年輕爸媽該怎麼改變老人的育兒思路,就十分有必要了。
那麼,怎麼讓同一屋檐下的兩代人,在帶娃這件事上促成統一戰線呢?
No.1
理解
首先,年輕爸媽們要儘可能理解和體諒一下老一輩父母的做法。
借用奇葩說李誕的一句話:「當我們跟父母有理念之爭時,要想到的是,中國發展得太快了,父母能把我們健康養大,靠的就是他們那套過時的觀念,在他們那個年代,那已經是最先進的觀念了。他們要不是那樣養育我們,我們甚至可能都活不下來。」
中國發展日新月異,當年父母們養大我們的方法,在現在來看很多確實是落後和不科學了,但那不代表他們不愛孩子,不代表他們就是盼著孩子不好。
如果想要解決辦法,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父母的這些做法。
No.2
溝通
在保持一個「我們都是想要對孩子好」的共識下,就可以和老人們多多溝通了。
第一層目的(Goal):理清目的,統一戰線。
首先要意識到,父母和老人一起育兒,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愛孩子。
第二層信念(Belief):相互理解,表達感激。
老人照顧孩子不是義務,而是幫忙,父母要從內心感謝老人對孩子的照顧和愛。
第三層行動(Action):提出方案,允許不同。
當父母不再常常批評指責老人,而是選擇感謝老人的付出,老人反而更願意配合和嘗試父母提出的新方法。
No.3
引發思考
面對老人觀念衝突的時候,不僅要「告訴他們」,更重要的是「啟發他們」。
比如:
用老人能接受的方式普及知識。
拿出列印好的閱讀學習資料,用熒光筆畫出關鍵詞句,拿著給老人看等。
承認短期效果,啟發思考長期影響。
「短期效果肯定讓我們大人輕鬆一點,但長期後果,孩子會上癮、注意力下降,自己管不住自己……還會沖我們發脾氣,對吧?」
注意,當我們的言語從「我」「你」慢慢變成「我們」的時候,就是父母爭取到和長輩「同一戰線」的過程。只有這樣,老人與我們合作的主動性才會更高。
不同年齡、不同生長環境下的兩代人(算上孩子就三代了),一起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摩擦。
但其實,在愛孩子這一點上,兩代人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請珍惜家中幫你帶孩子的爸爸媽媽,理解和尊重,才是表達愛的最佳方式。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