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大人就很煩躁,甚至是忍不住吼孩子:「哭什麼哭?不準哭!」很多孩子都會被這一嗓子嚇住,再也不敢放聲大哭。
但不哭,不代表孩子的壞情緒沒有了,而是被你的這一嗓子給壓抑住了。就像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情感需求理論」中說的那樣,若幼兒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將帶來負面影響,如情緒不穩定、困惑以及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作為父母的我們,為什麼會對孩子的哭聲這麼憤怒呢?
一、孩子一哭,父母為什麼會憤怒
1.因為我們從小就不被允許哭
大家可以回憶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都是不被允許哭的。
有位媽媽就說,自己小時候就是不被允許哭的,每次一哭,就會被父母責罵:「光知道哭,哭有什麼用?不許哭!」
於是,她就慢慢形成了哭是沒有用的這種觀點,等她自己當了媽媽,孩子一哭,她就會不自覺的把這種觀點傳遞給孩子,不許孩子哭。
2.孩子哭,就意味著我不是「好媽媽」
「孩子哭,肯定是你沒有照顧好他。」這是很多父母被長輩或者他人指責的原因,慢慢地,家長也會形成這樣的心態,覺得孩子哭就是自己無能的象徵,甚至開始自我PUS「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於是,孩子一哭就特別煩躁,或者想強制壓制讓孩子不哭,或者是趕緊妥協,只要他不哭,想要什麼都可以。
3. 孩子哭就是不乖
這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哭泣時的第一心理反應,當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聽話懂事乖巧,這樣能省很多力氣,只要孩子一哭,就是不乖,不懂事,胡鬧。孩子不乖,做父母的肯定會煩躁,就想憑藉父母的權威讓孩子聽話。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應該先反觀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後再來處理孩子哭泣這件事情。
二、不讓孩子哭泣,對孩子其實是一種傷害
許多父母在孩子哭泣時的第一反應是制止他們,甚至可能威脅說「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他們似乎是出於教育孩子控制情緒的目的,但實際上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這種反應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即只有當我不哭泣時,父母才會關心和愛我。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開始抑制自己的情緒。即使他們受傷了,甚至被同伴欺負了,他們也只是讓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快要流出時,又硬生生地憋回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表達對個人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當孩子被禁止哭泣時,他們內心的情感需要得到理解和接納。缺乏有效的情緒宣洩和釋放機制,孩子可能會出現情緒壓抑、焦慮和社交障礙等問題。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表達真實的自我是人類精神最高的成就。」
只有通過自由地表達情感,我們才能真正接納和了解自己,建立更真實、更健康的內外在聯繫。
因此,不讓孩子哭泣,實際上是對他們情感發展和心理健康造成傷害的行為。
我們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哭泣背後的原因。
三、孩子為什麼愛哭
阿爾伯特·史密斯曾說過:「眼淚是心靈的安全閥,當壓力過大時,它會釋放出來。」
想像一下,幾位父母在一邊聊天很和諧,幾個孩子正在玩遊戲,玩得很開心。突然,其中一個孩子摔倒了,並傷心地大哭起來。當你看到孩子只是擦破點皮,作為父母的你可能會說:「行了,這點小傷,沒什麼大不了的,快起來。」
可是,你有沒認真想過,孩子為什麼哭?孩子摔倒後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嗎?這一過程所引發的一連串的情緒,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鐘還和同伴玩得很開心,下一秒就重重摔在地上,緊接著是尷尬的感覺。
所以,孩子哭泣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一系列情緒和需求。他們可能感到恐懼,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再次摔倒或受傷。他們可能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對摔倒的原因和如何避免再次摔倒感到困惑。他們可能感到失望,因為他們原本期望能夠順利地進行活動,但卻面臨了挫折。
此外,孩子哭泣也可能是一種尋求安慰和支持的方式。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關懷,以幫助他們緩解情緒上的不適和安撫內心的焦慮。
另外,孩子哭泣是成長的一種表現,它反映了他們正在經歷的情感和經歷。人類作為情感動物,哭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表達方式,通常意味著悲傷、痛苦或內心的壓抑。每一滴眼淚都是由1%的水和99%的情感構成,它們承載著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例如,當孩子剛降生到這個世界上時,他們通常會哇哇大哭。這是因為他們經歷了從母體到外界環境的巨大轉變,面對新的刺激和不適應,哭泣成為他們表達不適的方式。
同樣地,在嬰兒時期,當孩子感到飢餓、尿布濕了或需要排便時,他們會通過大聲哭泣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是他們唯一的有效溝通方式,幫助他們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隨著孩子的成長,當他們離開父母去外地求學或工作時,他們可能會哭泣。這是因為離別和適應新環境帶來的不安和情感壓力。孩子可能會感到孤獨、恐懼和失落,哭泣成為他們釋放情感、緩解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
三、當孩子哭泣時,你可以這樣做
正如台灣作家吳念真曾對他太太說的:「如果有一天,孩子失戀了會回家向我們哭泣,那我們就成功了。」
因為這意味著,孩子跟父母間的關係是親密的,父母是值得孩子依靠的,孩子受傷的時候,也有一個撫慰傷口的地方。
就像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說的,父母的情感回應對孩子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戀關係至關重要。當父母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孩子的情緒,並以溫暖和理解的方式回應時,孩子會感到被接納和安慰,從而培養出積極的情緒調節能力。
因為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回應不當或缺乏理解,可能會對孩子的情緒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在《女心理師》電視劇中,小莫小時候在學校受到同學欺負,回家跟父母哭訴。可是忙於工作的媽媽不僅沒有安慰他,反而責怪他:「如果不是你先招惹他們,他們怎麼會欺負你呢?」
正是因為父母對他的不關心,還總讓他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這導致了長大的他,變成「討好型人格」。
因此,當孩子哭泣時,父母的支持和情感回應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調節能力,促進自我認知和情感連結。
例如,當孩子因為失去心愛的寵物而哭泣時,父母的理解和共情可以幫助孩子表達悲傷和痛苦。父母可以傾聽孩子的感受,與他們一起分享回憶和情感,從而促進孩子對失去的接受和療愈的過程。
此外,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表達情感,例如通過寫下對寵物的回憶或製作一個紀念品,幫助孩子更好地用書面形式表達思緒和情感。這樣的支持和引導將有助於孩子在情感成長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有句話說得好:"哭泣是人類情感的發泡器。」
只有擁有哭的底氣,孩子才能邁出堅定的步伐,勇敢地走向成長的道路。
因此,請給你哭泣的孩子以足夠的愛和支持。父母的溫暖和包容將為他們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們敢於表達情感,釋放內心的壓力。通過理解和關懷,父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連接,並培養他們面對挑戰時的勇氣和自信。
更多推薦:
我能為孩子不要命,但有時也想弄死他!哪個當媽的,沒被娃逼瘋過
「13歲以內兒童不得入內」!厭童情緒的背後,人們到底厭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