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清楓聊育兒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的情緒就像是流動的水,源頭就是他的內心,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的方向,要麼只好迴流到源頭,這也意味著孩子將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讀完感觸頗深!
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傷害是巨大的,孩子情緒的流向尤為關鍵。如果能及時幫助情緒找到一個合適的宣洩口,那麼孩子也不至於被情緒所傷。
而父母能否及時發現孩子的壞情緒,及時接納,並及時有效地幫助孩子去疏導,則是最考驗親子關係的部分。
01 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捧住彼此的心
現實中,越來越多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傾訴,是因為孩子曾試圖向父母敞開心扉、傾訴苦惱,結果卻被父母誤讀,並採用不當方式對待過。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一個女孩在距離高考僅有半年時間的時候,因抑鬱休學了。
女孩說:
當我抱怨失眠時,媽媽覺得我在騙人:「小孩子失什麼眠,還不是因為你玩手機玩到半夜。」
當我表示自己在寄宿學校被孤立時,爸爸搖搖手不想聽:「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凈想些有的沒的。」
當我在飯桌上嘆氣說「好焦慮」時,爸媽全然不顧及我的感受,直接打斷我:「有什麼好焦慮的,現在吃不了讀書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
……
慢慢地,我便不再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心聲。我想,以前父母總是誤解我,指責我,不把我的情緒當回事,那麼以後也休想走進我的世界!
看完女孩的經歷,我感到很寒心!
孩子之所以跟父母傾訴,是因為他們想從親近的人那裡獲得感情上的共鳴,尋求安慰,而不是輕描淡寫的敷衍,甚至口無遮攔地說教。
真正讓孩子關上心門,讓彼此漸行漸遠的,從來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後所喪失的情緒價值。
02 父母的情緒價值決定孩子的幸福指數
正如《積極情緒的力量》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並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
深以為然!在親子關係中,情緒價值遠超我們的想像。
父母的情緒價值越高,與孩子相處就越融洽,孩子的幸福感也就越強烈。
很多時候,當孩子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時,父母就要多點耐心,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
具體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做起,幫助孩子更好地接納情緒,理解情緒,疏導情緒。
第一: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為各種情緒命名
情緒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情,對於它的認知和感受也很模糊,以至於遇到「煩心事」時只能用哭來表達不滿。
所以,這就要求父母在平時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去認識,正在發生的是什麼情緒,並且命名這種情緒,越具體越好。
對於小齡的寶寶,父母可以藉助繪本故事,和孩子一起去體驗和探討不同的情緒種類,是難過、委屈、後悔、憤怒還是氣餒?
而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則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帶孩子一起感受不同情緒之下,自己的心理變化,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引導孩子更積極地面對不同情緒。
只有經過一次次的刻意練習,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情緒,感受情緒和自己內心的聯繫,從而提高對情緒的控制力。
第二:及時呼應孩子的情緒
分享一個案例:
孩子等不及媽媽做飯很暴躁。
媽媽很聰明,她是這樣對孩子說的:
「媽媽知道你很餓,米飯馬上就好了,猜猜我們今天吃什麼?蘑菇,哇!蝦仁,哇!都是你愛吃的。」
這位媽媽的回應,就很好地呼應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媽媽聽到我的需求了。
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所以情緒也就逐漸平靜下來了。
生活中,有的孩子雖然也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但依舊難以平復激動的心情。這很正常,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該拿自己的壞情緒怎麼辦。
這個時候,父母的及時呼應和耐心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
父母呼應的次數多了,孩子自然就能將情緒體會得更深刻,處理情緒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孩子看到別人傷心難過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情緒價值也就提高了。
第三: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情緒出口
有了情緒就要宣洩,否則容易憋出內傷。有的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太過激烈,容易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這時,父母就要及時引導孩子,通過積極有效的方式去發泄情緒,避免誤傷。
可以引導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畫畫、打球、游泳等,也可以和自己最心愛的玩具玩一會,甚至是大哭一場,或是在抱枕、沙包上發泄一通。
只有找到孩子最適合的方式,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處理壞情緒,早日走出陰霾。
03 寫在最後
父母對孩子情緒和情感上的支持,能消散孩子生活中的大半陰霾。
很多時候,只要我們稍微轉換一下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
有時間就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聊聊天,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去感受這個世界,去體會生活中的美好。
------END------
作者:洛清楓聊育兒
一手執筆,一手帶娃,專註分享育兒知識
歡迎關注我,和你一起聊聊帶娃的雞毛蒜皮
圖源網路,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