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就是要「總把新桃換舊符」!

2023年01月11日18:39:12 育兒 7759
新年就是要「總把新桃換舊符」! - 天天要聞

公曆的元旦剛剛過去,農曆的春節即將到來。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擁有一系列配套的節日活動,比如吃餃子、除夕守歲,其中,貼春聯也是春節的一大重要亮點。

新年就是要「總把新桃換舊符」! - 天天要聞


春聯或自家手寫,或從他處購買。總之無論如何,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除夕夜給家門貼上紅紅火火的新春聯。

貼春聯這一習俗並非現代人的發明,本文便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對「貼春聯」這一習俗進行介紹。

新年就是要「總把新桃換舊符」! - 天天要聞

廣義的春聯在古代叫作「桃符」,指古人於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在紅紙上畫上二神的畫像,懸掛或張貼在門上,起到驅邪的作用。

這一習俗最早見於東漢年間的記載。比如東漢人應劭的《風俗通義》卷八寫道:

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

張衡的《東京賦》中也有文字描寫了洛陽當時貼桃符的習俗:

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

南北朝時期,春節貼桃符的習俗更加普遍,時人對桃符進行了一定修改,在神荼、鬱壘二神等基礎元素之上,還會畫上這種動物。

這是由於過年被稱為「六畜日」,初一到初六對應著六種牲畜,分別是雞、狗、豬、羊、牛、馬,因此初一也被稱為「雞日」,寓意著新的一歲。

同時,雞這種動物本身也是中國人眼裡的吉祥物,它被視作「五德之禽」,是諸多美好意象的集合體。因此,在桃符上畫雞,也是古人不斷為桃符追加美好寓意的一部分。

新年就是要「總把新桃換舊符」! - 天天要聞

狹義的春聯也就是以對仗和精巧為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目前中國歷史上有史可循的第一幅春聯,是五代後蜀主孟昶所題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一春聯書寫於桃符板上,屬於從桃符向春聯過渡的體現。

新年就是要「總把新桃換舊符」! - 天天要聞


雖然我們現在把文字形式的春聯稱為「春聯」,但古人依舊習慣把它稱為「桃符」,北宋到元代的記載中,大多使用「桃符」這一稱謂。

比如耳熟能詳的王安石的《元日》一詩,其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樣一句。

大明帝國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有「對聯天子」的美稱,原因就在於,相較於歷代皇帝,他在對聯上有著極大的興趣。

正因為在對聯方面的極大興趣,他不僅自己喜歡寫對聯,還要用對聯來考自己的兒孫和大臣,諸多記載和民間故事皆可印證。

一日朱元璋攜皇太孫朱允炆和皇四子朱棣前往馬苑,一陣風吹得馬尾揚起,朱元璋便出了個上聯讓二人來對,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允炆對了「雨打羊毛一片氈」,而朱棣的回答則是「日照龍鱗萬點金」。大家覺得二人對得孰好孰壞呢?

明清兩代普遍張貼春聯,這一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在春聯發展史上,其要素也在逐漸變動。

桃符的基本要素,神荼、鬱壘二神演變為秦瓊、尉遲敬德等門神,雞這一元素也逐漸被省略。而春聯的文化意義,也從最初的辟邪驅鬼,變為了祥和太平、迎祥納福等寓意。

新年就是要「總把新桃換舊符」! - 天天要聞


那麼今年,你為自家選擇的春聯是什麼內容呢?


參考文章:

王永寬.桃符演變為春聯的文化探討[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0(02):8-12.

新年就是要「總把新桃換舊符」! - 天天要聞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繫【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著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槤,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著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 天天要聞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文|吳鉤隨筆很多家長會陷入兩個極端:一個是把孩子當提線木偶,事事包辦;一個是「過早放手」,什麼都讓孩子自己決定。可事實是——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有主見、有方向、有判斷力,但不是讓他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獨自面對人生風浪。孩子不是你的人生附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 天天要聞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近日,鉛中毒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作為自然存在的毒性重金屬元素,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最應關注的有毒化學品之一。生活中哪些物品含鉛?鉛中毒距離我們有多遠?如何防範潛在的鉛暴露風險?潮新聞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吳秀靜。「爆米花、松花蛋等食品可能含有較高鉛含量,長期食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