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 楊麗芸
小明語錄
很多人問怎麼改變孩子性格,非常簡單,就是大量的同伴。
案例:一個十一二歲的一個女孩,被送到國外學習,有人對她進行性騷擾,引起了一大堆的問題,最後這個小女孩被警察保護。小孩身心受到了驚嚇,這些問題該怎麼處理?
01提供安全感
首先,在當前情況下,這孩子首先最需要的是需要安全感。
如果孩子是寄養到別人家庭的,這個孩子只能依靠她認為最親的人。
任何孩子受到傷害之後,她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尋找一個能夠讓她產生安全感的重要他人。假如她不能找到這樣的人,那麼對小孩來說,對這個事情只能採用一種壓抑的方式來處理。
如果當地的部門能夠給她提供一定的心理諮詢的一種服務,服務可能會有效地幫助這孩子把自己壓抑的一部分問題,通過一種方式得到一部分解決。
02分階段改變認知
孩子在每個階段可能都會對這個事情有一個認知上的理解,不同年齡段認知理解會不一樣。
所以這個孩子也許在當下,我們通過一種緊急的方式,給這個孩子提供一種安全的保障,可以讓她暫時性地安全下來。
通過事後心理諮詢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對於當前的這件事情在認知上能夠有一個理解,然後又通過家庭成員中的重要他人,提供一個安撫,那個孩子會對這件事情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但是,事隔幾年之後這個事情仍然需要再度處理。
原因就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事情的理解會有變化,而每當她到了人生的下個階段時,她都有可能對這事進行重新理解,每當需要重新理解時候,最好都能夠通過一種心理諮詢的方式在認知、情感、情緒上對這個事情進行再認知,對記憶進行重新的組織,對情感功能重新提升,這是一個必要情況。
一般來說,如果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她在成年之前人生髮展的幾個重要階段,比如說當前是一個階段,青春期是一個階段,在婚姻之前、婚姻之後這些重要幾個發展階段,進行心理諮詢的延續性幫助,讓這個事情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一般來說,一個事情發生之後它多多少少都會給人留下一些東西。留下的東西,能夠影響這個孩子對世界的理解,以及她以後對世界的認知。
這種影響能夠適應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或者說對她來說是增加了她自我保護的認知,還是讓她感到世界上都是危險的,不可信的,這個是一個需要心理諮詢的多次階段性的幫助,才可能解決的問題。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也不是一次性能解決的事情,是意見需要時間慢慢分階段解決的事情。
現實中,很多女孩成長過程中都會多多少少經歷過性騷擾的情況,而很多女孩在被性騷擾後,沒有進行任何處理。在人生髮育的重要年齡階段,也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始終都用一種壓抑的方式應對,甚至對這件事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
當前中國的很多家長都會採取一種方法就是,傾向於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學習,其實這個問題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它不是簡單可以評判為好事情或者壞事情。
送到國外,如果有一個必備的關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可以認為是件好事。比如,家長在身旁,有很好的經濟生活條件,孩子能夠很好地適應從國內環境到國外環境的過渡。
但假如沒有一些必備的條件,而僅僅是因為我們有機會把孩子送出國,卻不能給他提供親緣、經濟以及情感上的一些長期有效的幫助,那麼這個事情就不是簡單的好的事情了,它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一些其他方面的影響。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東西是多方面的,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個唯一的因素。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包括孩子未來如何去適應兩種不同的國家制度或者生活制度。
03父母的處理方式
回到那個12歲被騷擾的女孩問題上,這件事情該如何解決呢?
首先,家長在這個時候,可以選擇去國外跟孩子在一起。
去跟孩子在一起並不是只是為了和孩子討論關於騷擾的事情,而是跟孩子討論她在異鄉生活過程中所有的事情,以一種媽媽的形象出現,而不要過度地強化自己的事情。
孩子也得在這個過程中和媽媽進行更多的互動,讓媽媽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
孩子也可以告訴媽媽很多其他的事情,這可以幫助孩子回到關於和媽媽在一起的那種感受之中,這對他處理當前的這種情緒狀態是有好處的。
其次,心理諮詢一定要跟上,它可以幫助孩子在當前處理跟此事有關的所有應激狀態。
家長要找正規機構尋求諮詢師的幫助,並且勸說孩子自願接受心理諮詢,解釋清楚心理諮詢的目的,避免孩子產生誤解,甚至對心理諮詢抵觸情緒。
接著,父母對這件事情,需要再提高知識水平。過去沒有這種事發生,父母可能不需要具備相關知識。
但是事情發生之後,父母親就需要學習更多的心理學知識,更多地了解與此有關的心理學常識,知道孩子在什麼樣的成長階段,當你觀察到孩子有一些表現時,你可以提醒孩子,也許這個時候你需要心理諮詢師的援助。
父母也可以知道怎麼樣識別孩子的不同時候,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身心狀態,這些都需要更多的心理學知識。
所以,這是一個促進父母更好地學習心理學的機遇。如果父母不斷地學習心理學,不但對孩子有幫助,也能提高父母的人格水平。這些東西都得到提高之後,事情總會有個好結果。
最後提醒的是,無論家長還是心理諮詢師,或是她的監護人,現階段不要和孩子直接談: 「怎麼了?」 「你怎麼啦?」 「你怕不怕?」等,不要直接去問孩子這件事情,這會讓孩子感到恐慌的。
可以用哪些方式開口說話呢?可以告訴她: 「你很勇敢,你用了一種正確的方式保護了自己」,然後跟孩子談論她在這裡的生活、學習等更多的問題,然後再從這裡開展進行下去。
當見到孩子時,千萬不要用一種苦大仇深的哭泣的表情和孩子接觸。這種初次見面的表情,一瞬間的東西,很可能會讓孩子記住很多年。
也可能使得孩子對當前發生的騷擾事件賦予一個含義,因為表情說明了一切,你的表情似乎在告訴孩子這件事情是什麼。
關於孩子的創傷以及她被騷擾的事則應該交給專業人士來解決。
小明語錄
家長培養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看到未來,切不可根據目前當下社會的現狀來作孩子的職業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