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與皓一起讀書,講到駝背奶奶與老虎的故事。翻到誰種的豆子多這一頁,皓很自然地去數了一下,老虎種了七塊方巾那麼多的豆子,奶奶種了十塊方巾那麼多的豆子,奶奶贏了。
這個故事大概半年前我們講過,那個時候,不管他數出來的結果是什麼,僅憑老虎種的豆子更長,他就一口咬定老虎種的豆子多,是老虎贏了。
看,這半年,我們每天講故事,玩積木,數手指,就是沒做啥專門的數學練習,他居然無師自通地頓悟了。
同樣的奇蹟還發生在另一本書數豆粒上,十個一數到底是什麼,以前他是不會的,不管怎麼講,我們都不在一個頻道上。昨晚,不用我講,他自己總結出了三個十個就是三十。五個一百就是五百,三個十加三個十是六十。
我自然知道,以皓現在的水平,沒啥值得驕傲的,身邊有小朋友早就可以計算更複雜的兩位數加減法了。但我依然覺得驚喜,因為它也驗證了一直以來我的一個觀點:小孩子,尤其是小小孩的教育,急不得。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長節奏,偏偏放到自己娃身上許多媽媽就不淡定了。這個寶寶開口早,那個寶寶走路早,還有的寶寶認識多少字。總以別人家的孩子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在比較中焦慮自然而來。而且,這種焦慮是會瀰漫到孩子身上的。
前一陣子大火的數學練習冊某某愛數學不正是如此嗎?
這種練習冊我們家也有類似的,可結果往往是我拿出來給皓看時,他不太懂。當我將它雪藏了一陣子再想拿出來給娃看時,他已經完全掌握了,練習冊的內容又太簡單了。
所以,練習冊只能作為孩子學習成果的檢驗,想要靠它來提高運算能力,效果真的有待商榷,更不用說是鍛煉思維能力了。我甚至有些擔心,家長或者機構急於求成,逼孩子記住了某種解法,會不會傷害到孩子的學習的熱情?畢竟,我們的目的,不是去培養一個做題機器人。
很多孩子還沒來得及體會到數學之美,就早早地被各種計算將興趣的小火苗掐滅了,實在是得不償失。
人生是長跑,如果一個人長大了還以自己小時候說話比別人早、識字比別人早為傲的話,那隻能說明他在其他方面實在沒什麼長處可言了。
除了個別情況,你又見過幾個孩子上了初中還在為認字數數這類小事發愁?
就算是愁,愁的也一定是學習習慣和興趣的問題。
可是,刨根問底,到底是誰毀了孩子的興趣,沒有培養好孩子的習慣呢?
其實當我們在將孩子送進興趣班,然後理所當然地坐在旁邊刷手機的時候,很多問題已經初見端倪了。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你自己都不努力,憑什麼去要求孩子上進呢?
我們需要提供大量可供他們選擇的書,陪他去另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裡汲取營養;提供足夠多的玩具,陪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會思考;提供和大自然擁抱的機會,陪他們在奔跑中強健體魄;提供和陌生人接觸的機會,陪他們在社交中學會合作共贏。
就是這個陪字,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有人說,我很忙,沒時間。
殊不知陪的精髓不在時間長短,而在質量高低。
當你在努力工作時,孩子看得到你對人對事的認真,同樣,當你沉淪於王者吃雞不可自拔時,孩子也學會了網遊電視比書本更容易消遣。
有研究顯示,決定一個孩子成就的,往往不是家中有多少孩子可讀的書,而是,父母是否有讀書學習的習慣。
有時候,教育一個孩子很簡單,你希望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只需要自己去做一個那樣的人就好了。
至於剩下的,別著急,花自然會開。
其他的,就交給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