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和家庭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以至於,好多家庭都沒有所謂的親情,更多的是被孩子的學習壓力所代替,各種教育方法,手段,家長都用了遍。結果有為了孩子寫作業心臟病複發的,有為了孩子學習搞得家裡雞飛狗跳的,總之,教育弊端不斷出現,而家長卻缺乏反省。
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這一點,遠比單純地逼著孩子學習來得重要。
可是,自律也是每一個家長所希望的吧?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方法很簡單,學會「忍」這3件事:
第一件事:忍住嘴
一個家裡最能說的多半是媽媽,他們嘮嘮叨叨的個性真是讓人無法忍受,相信即便是最依賴你,最愛的孩子也是這麼想的,所以,當媽,或者當爸的可千萬別啰里啰嗦地說個沒完,小心孩子越聽越叛逆,越聽越煩你,越聽負面情緒越多。
當然了,孩子小的時候還是願意聽媽媽說話的,但媽媽說話的質量要有所保證,這對孩子的價值觀的培養非常重要,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就需要管住自己的嘴,你多說一句,在孩子聽來都是耳邊風,甚至還可能是「嗡嗡嗡」。長期被父母嘮叨的孩子一般能動性都比較差,他們一旦脫離的父母的監督立即會變成懶惰的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主意和主見。
第二件事:忍住情緒
對於一個更出生的寶寶來說,媽媽送給他的最好的禮物就是母乳,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媽媽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平和的情緒。
一個淡定的媽媽總能養出淡定的孩子來,他們從來不知道暴躁的滋味,對人也更加溫柔,給人一種儒雅的感覺。反之,父母情緒不穩定,總是莫名其妙發脾氣,或者只會用暴脾氣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孩子要不也會學習父母的樣子,要不就會變得性格孤僻、懦弱、缺乏安全感,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
所以,想要孩子有自信,能自律,首先從家長的情緒開始抓起。你的穩定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是孩子自律的基礎。
第三件事:給孩子自由
孩子出生後的確需要父母的關愛和照顧,但他們終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應該擁有自己的自由,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手,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孩子自己來拿主意,自己的事情自己選擇,自己來做。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花錢交友。孩子只有自己學會照顧自己了,他才能擺脫未來的所遭遇的不幸和困難,也能大大地避免孩子成年後成為啃老族。
其實,大人只抓大事,小事交給孩子自己處理的後,孩子多半都更有責任感,他們內心更強大更獨立,他們自然也就更加自律,而不是依靠父母的督促。
做到以上三件事,孩子百分之九十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可以為美好的未來夯實基礎。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學習,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