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早戀」一點也不科學,中產父母們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

2021年04月18日21:45:09 育兒 1076

一、「科學早戀」為啥不科學?


要論焦慮育兒排名,北京海淀區家長一定榜上有名。


他們整體素質高,雞娃第一名,這個我們服,可是最近又開始搞「科學早戀」,父母打算從孩子初中就綁定他們的戀愛對象,這個聽起來就不怎麼科學啊。

「科學早戀」一點也不科學,中產父母們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 - 天天要聞

是說有的家長發現孩子早戀了,雙方父母看著順眼,直接說老師你不要干涉,只要別耽誤學習就行。甚至有的家長逢年過節開始像親戚一樣走動,壓歲錢多封一份。


這些海淀父母視孩子學習為第一位,但為啥不像當年父母一樣視早戀為洪水猛獸了呢?


一方面因為他們畢竟比父輩進步了,知道感情這事情堵是不行的,越是阻止孩子做的事情,可能會越讓孩子感興趣。


另一方面,如上圖中博主所說,他們是為了保全自己階層地位,門當戶對、知根知底的孩子戀愛結婚,好過以後在社會上遇到不合適的,造成資產外流,階層下降。


所以,才會稱是「科學早戀」。

「科學早戀」一點也不科學,中產父母們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 - 天天要聞

聽起來好像有道理,畢竟從小地方考到北京來的人,那也是經歷了很多競爭和篩選的,不能讓兒女在婚戀問題上扶了貧,不然自己幾十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但仔細一想,也不對啊,中產本身就是危險的,是一不小心就階層滑落的一類人群。他們相對體面的生活背後,是手停口停的職業壓力,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


他們再把讓尚未定型的孩子找門當戶對的對象,今後孩子要面對的,和自己現在的焦慮有多少區別呢?


這種「內部消化」本身就是虛空啊,因為中產階級本身沒有什麼值得守住的東西(70年產權的房子真不算)。他們要做的,就是進取,而不是保全。


這樣看來,「科學早戀」還不如雞娃科學。


二、經濟上已經中產的父母們,精神上不要再貧窮。


人啊,不能太焦慮,焦慮一多,就容易做一些自認為是的事情。


中產的焦慮的確很多,自己不能懶,孩子也不能輸。


他們中的很多人,經濟上已經中產了,精神上卻還是貧窮。


他們養育孩子,還是基於基因延續、情感寄託,而不是為了體驗人生,孩子也不能自由生長。

「科學早戀」一點也不科學,中產父母們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 - 天天要聞

這當然是源於中產沒有底氣,「沒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


更源自他們不承認,孩子也可以是普通人。


這些年,很多影視劇把中產養育子女的焦慮演繹到極致,像《虎媽貓爸》、《小別離》的那些情節,就是家長們的現實劇本。


曾經有個白領高管媽媽發了篇文章叫《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引起了很多人共鳴,興趣班一個沒落下,什麼都讓孩子去嘗試,花了這麼多錢,費了那麼多力,培養了一個孩子,怎麼能讓他(她)在婚戀時候扶了貧?最差也該是穩在中產階層。


問題是,如果孩子不是那塊料,無論父母怎樣托舉,孩子都成為不了父母想讓他成為的那個人。


孩子戀愛同理,今天他們喜歡的對象,到了婚戀年齡,可能早就沒了感情,父母強行參與撮合,和過去的包辦婚姻有什麼區別?


孩子自己努力,以後能實現階級跨越也有可能,孩子平庸,階級下滑分分鐘的事情,不是和誰訂了婚結了婚能解決的事情。


三、中產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


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中產階級,是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但我們說中國有很多中等、富裕收入群體,是沒有爭議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產階級,並不僅僅指經濟上達到了某種標準,更是包含精神旨趣、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等多種維度。


有太多人符合財富指標,其他方面卻差得很遠,所以大家不願意承認他們是「中產」。


我覺得養育孩子的態度,也是檢驗這對父母夠不夠中產的一個指標。


僅僅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充足的金錢支撐,卻用泥古不化的思想教育孩子,把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本身就不夠「中產」,還談什麼害怕階層下降呢?

「科學早戀」一點也不科學,中產父母們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 - 天天要聞

電影《怦然心動》,講了一個家境一般甚至有點貧寒的小女孩,對新搬來的鄰居男孩,一見鍾情。男孩家境不錯,男孩的父親自我感覺良好,瞧不起窘迫的女孩家,男孩也嫌棄女孩送來的雞蛋。


女孩獨立、勤勞、善解人意,對世界充滿好奇,常常坐到一棵大樹上去看遠處的風景,領悟爸爸說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女孩家溫馨,家庭成員之間即使有爭吵,也相互關心,男孩家冷漠,父親是大家長,子女吃飯時都沉默不語,不願說出自己的感受。


男孩最後愛上了女孩,按照世俗觀念,大概率會認為女孩高攀了男孩,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難道不是充滿活力的女孩點亮了陰鬱男孩的生命,給了他溫暖和美好嗎?


所以,「中產」不要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要做點什麼來保全自己的階層地位,說不定那個門不當戶不對的孩子,才是更適合你家孩子的未來伴侶。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當一群父親看見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業」開始了 - 天天要聞

當一群父親看見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業」開始了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一個專為感恩父親而設立的節日。在人生的第五個父親節到來之際,我已是遠近聞名的「好爸爸」。三個月前,我作為發起人之一的「爸爸陪親子公益行動」正式啟航,每周末邀請社區內3—6歲兒童在家長陪同下,一起來聽故事、
7點出發|女子自曝「孕期擺爛不上班,老公是副處」,官方通報來了! - 天天要聞

7點出發|女子自曝「孕期擺爛不上班,老公是副處」,官方通報來了!

·7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其中提到,我國5年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此前報道>>多個「第一」!這場發布會信息量很大)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從7個方面提出政策舉措,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 天天要聞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太突然了!蔡瀾老先生才走不到兩周,楊少華老先生也離開了人世。這位相聲界的老前輩雖然早已離開舞台,卻並沒有消失在公眾視野。他生命中的最後階段,一直是在子孫和粉絲的陪伴下度過的。甚至在他去世消息傳來的四個小時前,他還在視頻中給兒子帶貨。戎馬半生楊少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老藝術家」的。他剛入行那會兒,甚至是...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著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槤,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著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