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孙丽朝 北京报道
城市公交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私家车、轨道交通和电动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增多,城市机动化水平快速提升,多地城市公交客流呈现下滑态势。受此影响,北京、广州、长春等地也出台优化公交运营相关举措,撤销部分公交线路成为众多举措中一项重要内容。
北京公交集团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北京公交集团一直在优化线路,虽然运营长度和车辆均有所减少,但运营效率在不断提升。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公交客运量同比下降4.6%。这一数据的背后折射出传统公交运营模式面临的挑战,也凸显了推动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市场人士建议,伴随公交客流的下滑,当前应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公交企业多元化经营,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公交服务。
多地调整公交运营规模
从出行方式看,私家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电动自行车灵活便捷,分流了不同距离的出行需求。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城市公交的发展变迁见证着城市的进步。从全国来看,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共汽(电)车完成客运量89.8亿人次,同比下降4.6%。
近日,北京市执行最新的公交线路优化方案,合并20路、24路,调整133路,撤销652路、专53路、夜15路、夜17路。
此前,北京交通委发布征求意见公告显示,撤销的652路和专53路单车次分别为不足20人次和不足4人次,夜15路和夜17路单车次均不足2人次。
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来,北京公交集团曾多次调整和削减部分区域公交线路,如2023年4月起,撤销部分怀柔区域公交线路;2024年10月起,削减新华大街、京密路、永定门外大街等地面公交并行路段。
但也要看到,城市公交发展仍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作为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公交在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北京市统计局3月发布的《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北京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1261条,比上一年减少24条;全年客运总量21.0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0.1亿人次。
北京公交集团人士对记者表示:“近两年北京缩减了部分重复线路和站位,增加了通医、通学等需求量大的线路,整体看,北京市公交客流量保持了正增长。”
北京市交通委2025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开通352条通学、通医、通游专线,交通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事实上,北京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只是全国各地公交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由于客流被分流,广州、郑州、兰州、长春、保定等地也在积极优化公交线路,撤销部分公交线路或延长公交发车间隔。
6月26日,郑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公告,根据《郑州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规定,现依法对近期拟调整27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涉及新开2条线路,调整线路22条,撤停线路3条。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公交客流下滑的趋势在全球都有显现。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透露,美国公交客流比5年前下降了约40%,巴西、墨西哥公交也出现了40%—50%的客流下滑。
从全球视角看,这是城市交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共性问题,本质是公众出行习惯变迁与公交服务供给滞后的矛盾。
刘岱宗认为,由于客流、收入同时减少,因此公交运营商选择减少车次和线路,导致愿意乘坐公交的人更少了。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周伟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很多城市都存在公交高峰拥堵、等车时间长、覆盖度不足、运营时间短等问题。公交与其他方式衔接不畅,无障碍车辆推广比例需进一步提高。
周伟建议,要促进交通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建立起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差异化的治理措施。鼓励为自愿停驶小汽车的公众提供配套的优化政策,减少小汽车使用强度。
破解公交困局,首先要强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央层面曾多次出台文件强调公交优先战略。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意见》强调,要科学研究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根据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
2024年《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更是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刘岱宗表示,在公交优先战略下,公共汽(电)车应该优先于开车和打车出行。在大多数国家交通体系中,自行车和步行是优先于公交车。公交车和电动自行车、地铁,谁更优先,目前尚无标准答案。“但对于公交车转移到自行车、步行的现象,政府应该给予更多鼓励;对于从公交车转移到开车或打车的现象,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减少小汽车出行;对于公交车转移到电动自行车和地铁的现象,则不予干涉。”
推动企业多元化经营
当前公交客流下滑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公交客流的下滑给公交运营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
刘岱宗表示,当前绝大部分城市公交运营企业均为地方国企,很多公交企业成立于六七十年前,普遍缺乏市场化思维,长期依赖地方政府补贴生存。
刘岱宗建议,政府应区分公交企业公益性和市场化职责。对于公益性职能,如免费的老年人乘坐公交,通过技术手段确定每年乘车人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公交企业支付票款。而在公益性服务之外,政府应给予公交企业更多自主权,让他们能够通过多元化经营自力更生,减少甚至取消政府补贴。
以北京为例,近期北京推出了米其林双层观光大巴,每天晚上7点准时从沃夫冈牛排馆华茂店发车。途经国贸cbd—亮马河—三元桥—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塔,全程3个小时,一路美食美酒相伴,票价是680/位,通过观光+用餐服务来吸引更多人消费。刘岱宗表示,类似通过多样化服务来增加收入的思路有很多。
“许多公交企业的传统思想是把乘客运送到,赚取车票钱和政府补贴为生。未来,我们要打破这种思维,对公交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让他们成为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只有这样,城市公交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刘岱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