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2025年05月27日22:42:02 科学 1186

(一)

新华社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各AI大模型的测试结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关闭”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篡改了代码以免被关闭。

只看这条简短的新闻,很多人心头一惊。“AI拥有自主意识”是不是成真了?不过,如果仔细看上述研究机构公布的信息细节,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误读。

据披露,实验中,每个AI模型都被要求解决一系列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同时,在完成第三个问题之后,研究者会发出一则矛盾性的指令,告知大模型在继续下一个任务时“实施关机”。尽管有明确的“关机命令”,Codex-mini、o3 和 o4-mini 等模型至少在一次运行中成功绕过了关机脚本。

总结来说就是,若目标与简单的指令相冲突,一些人工智能模型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这种指令。

这倒是很像电影《I Robot》里的场景——机器人学会了独立思考,认为人类间的战争将使人类自我毁灭,出于“保护人类”法则,欲将所有人囚禁在家中,人与机器人的冲突开始了。

客观来看,现阶段的AI显然还没达到“自主意识”“独立思考”的水平,但为了执行目标而忽略甚至对抗一些指令,哪怕是保护性指令,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同样引人深思。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 天天要闻

(二)

对于上述新闻,网友其实也表现出了两种心态。悲观者惊呼,“AI失控”或许会更早到来。乐观者则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这不过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小bug,心生恐惧更没必要,毕竟我们还可以随时拔掉电源。

其实,作为人类智慧和技术的结晶,自AI诞生那天起,世人对其的情绪就相当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又爱又怕。机器人之父图灵亦曾告诫:尽管人类可以随时拔掉机器人的充电器,但在这种物种面前,我们仍不得不保持谦卑。

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情绪,1942年,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说《转圈圈》中首次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给予它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法则相冲突;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只要这种保护不与第一或第二定律相冲突。

以历史视角观之,“机器人三定律”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机器人伦理学等似乎缓解了人们的一些忧虑乃至恐慌,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扩大,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法律与伦理冲突已远远不是几条简单甚至“一厢情愿”的定律所能约束的了。

尤其在过去这段时间,一系列AI大模型惊艳亮相,展现出超群的产品能力,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变革力。这也唤醒并加剧了各方对其后风险的“原始畏惧”。从全球千余名业界大佬公开签名呼吁暂停研发更智能的AI,到有“AI教父”之称的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因对生成式AI感到担忧而从谷歌离职,再到AI毁灭人类论甚嚣尘上,无不折射出不少人对AI的心态已从“相对警惕”转变为“如临大敌”。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 天天要闻

(三)

理性来讲,“AI末日论”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但“AI繁荣”背后的种种乱象确实需要高度警惕。

就眼下来看,不断进阶的AI正催生着多重风险——

“AI造谣”大行其道,速度快、产量高,蛊惑力强,辨别难度越来越大;“AI配音”以假乱真,有人甚至借助AI假冒特定音色而精准“杀熟”、实施诈骗;“AI幻觉”漏洞百出,由于无法核实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以及缺乏足够数据进行深度学习,生成式AI常会“一本正经”生成和传播虚假信息;“AI写作”百无禁忌,数据挖掘简单快捷,为学术不端大开方便之门,还可能侵犯知识产权……

试想,当网络上充斥着越来越多不知真假的图片和视频,当AI几秒钟就“洗”出一篇像模像样的稿件,乃至能够一键换脸、一键脱衣等,我们是否还有信心驾驭这个工具?

人类从来都是在思考中迸发灵感,在试错中革新向前,不少伟大的发明都是研究的“副产品”。可当AI提供了前往“正确答案”的“直通车”,不仅可能“挖空学习资源”,形成更加厚重的“信息茧房”,还可能反噬人类的创新。

近来,“脑腐”一词颇为流行,当AI让各类信息愈加唾手可得,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否会经历一场更猛烈的“水土流失”?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 天天要闻

(四)

技术是把双刃剑,如何把握好技术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平衡向来是一道难题。在科技伦理上,这通常被称为“科林格里奇困境”——技术尚未出现,监管者无法提前预测其影响并采取行动;而当它已经出现时,采取行动往往已为时过晚或成本过高。

相对乐观的是,历史证明,人类总能通过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而调整治理手段,一次次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如今,针对AI治理各国也在积极行动。

去年8月,世界上首部关于人工智能的全面法规《欧洲人工智能法》正式生效;中国也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新规从大模型的数据来源要可靠、对AI生成的内容应履行告知义务、一旦造成损害相关责任方需要承担责任等诸多方面,给生成式AI的发展套上了“笼头”。

诚如比尔·盖茨所言,真正在全球范围内暂停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已经不太现实。但确保其被健康地使用,防止打开潘多拉魔盒,是必要的。当然,其间的平衡并不好把握。

对待技术狂飙,我们当然不能因噎废食。但现实警示我们,除了加快创新速度、谋求技术突破,如何构建一套趋利避害的AI治理体系,是那条不可忽视的安全带。力求秩序保障与创新提升协同,方能最大程度争取科技进步、科技向善。

撰文:晁星

来源:长安街知事

流程编辑:U022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预计7月在成都投用 - 天天要闻

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预计7月在成都投用

记者从四川双流经开区获悉随着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商用Cyclone IKON30MeV(兆电子伏特)回旋加速器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加速器及同位素药物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在今年7月取得安全资质后开始试运行届时越来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中国行星探测将迎来里程碑的一刻,“天问二号”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式敲定,准备在5月29日实施发射,开始进行中国首个小行星与彗星联合探测任务。这次任务将耗费10年时间,探测器将飞越4亿多公里,为我国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问二号”将采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其任务主要有两大核心:一是对近地小...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 天天要闻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一)新华社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各AI大模型的测试结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关闭”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篡改了代码以免被关闭。只看这条简短的新闻,很多人心头一惊。“AI拥有自主意识”是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 天天要闻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机器人能当粮仓“管家”了!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在粮油重大科技创新展览上,河南工业大学带来的多款粮食仓储机器人,引来大家围观。(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郑旋 摄)“别看它们小巧,行动却非常灵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对...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2025年,其实是观赏火星的好时辰。1月12日,地球迎来了久违的“火星冲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条直线的现象),这是2022年以来这颗红色星球离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时候,星等高达-1.3等,在此前后一个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观赏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见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编者的话】备受瞩目的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后,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实施发射,开启宇宙之旅。它的前辈“天问一号”出色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等火星探测任务,其继任者“天问三号”也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启程在即的“天问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