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备受瞩目的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后,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实施发射,开启宇宙之旅。
它的前辈“天问一号”出色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等火星探测任务,其继任者“天问三号”也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启程在即的“天问二号”,肩负着近地小行星伴飞、取样、返回以及主带彗星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有评论指出,虽然不赴火星,但“天问二号”将为“天问三号”采样返回任务进行关键技术验证。一旦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火星究竟哪来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竞相前往?
“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走 (资料图)
火星,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自古便激发着人类的想象力。早期,因其颜色偏红,异于其他星球而引人注意。后来,发现其与地球相似,因而持续吸引人类前往探索。天文学家一直在推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是现在有,还是过去的某一时期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国探测器飞越、环绕火星,并在火星表面着陆和巡视。这些一去不复返的航天器,不仅记录了技术的进步,也折射出人类探索未知的永恒渴望。如今,火星探测正在向采样返回、载人登陆方向迈进,未来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第二家园”。
从神话到科学
■ 望远镜观测终结火星神话
火星在夜空中时隐时现,呈现特殊的红色。这个神秘的天体在人类文明早期便占据重要地位。古埃及人称其为“红色之星”,罗马人将其与战神马尔斯(mars)联系起来。中国古代将火星称为“荧惑”,“荧惑守心”的天象被视为灾难将至的象征。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记载了火星的逆行现象。直到17世纪,火星仍被赋予宗教或神话色彩。
1610年,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首次观测火星,但仅能分辨出模糊的红色圆盘。1659年,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首次绘制火星表面草图,测得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经过长期观测,推测火星存在大气和季节变化,两极可能存在冰冠。
■“火星运河和文明”猜想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夏帕雷利观测到火星表面的线性结构,将其称为“canali”(意大利语“沟渠”,指的是各种自然作用形成的水道),在英语世界被误译为“运河”,引发“火星文明”的狂热猜想。美国天文学家洛厄尔进一步推波助澜:在1906年出版的《火星及其运河》中,宣称“运河”是智慧生命建造的灌溉系统。洛厄尔为这颗濒死的行星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图景:火星居民建造巨大的运河灌溉系统,把水分配给火星赤道附近的人口聚居区。然而,很少有天文学家接受这一推断,此后的天文望远镜观测也未有证实。尽管如此,洛厄尔这一说经广泛传播,仍催生了大量科幻作品,如威尔斯创作的科幻小说《星球大战》。
■ 美苏太空竞赛
1960年,苏联发射人类首个火星探测器“火星1a号”,但因火箭故障失败。此后十年间,苏联11次发射尝试,只有“火星3号”着陆时传回20秒信号。
美国后来居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1964年,“水手4号”首次成功飞越火星,传回21张照片,展现出火星布满陨石坑的荒凉景象。1971年,“水手9号”成为首个火星人造卫星,绘制全球地图,发现太阳系最高火山奥林匹斯山和长4000公里的水手峡谷。1975年,“海盗1号”和“海盗2号”实现首次软着陆,分析了土壤成分并传回气象数据,在探测有无生命存在的实验中没有发现任何高级生命痕迹,结果导致长期争议。
■ 航天新时代
科学家重新定位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从“寻找生命”转向系统研究火星地质与气候历史,取得了一连串的成果:1996年,美国的“火星全球勘测者号”绘制精度地形图,发现古代河床痕迹。2003年,“机遇号”与“勇气号”发现赤铁矿和古代湖泊沉积物,证明火星曾存在液态水。2012年,“好奇号”在盖尔陨石坑检测到有机分子,揭示火星可能具备微生物生存条件。2021年,“毅力号”火星车采集岩石样本、实验制氧技术,“机智号”无人机完成火星首飞。我国的“天问一号”实现了“绕、着、巡”一步跨越,“祝融号”发现水合矿物,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火星探测带动技术突破
■ 从硬着陆到精准控制
火星大气仅为地球1%,气动减速不能只靠降落伞。美国宇航局开发“空中吊车”系统,用于“好奇号”火星车登陆。“毅力号”火星车采用激光雷达与视觉导航,在着陆前实时比对地形,误差控制在40米内。我国的“天问一号”,则是融合气动减速、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实现复杂地形自主避障。
■ 从太阳能到核动力
沙尘暴可覆盖电池板,导致能量骤降,如“机遇号”火星车因沙尘暴失联。“好奇号”和“毅力号”火星车用放射性同位素钚-238衰变供能,不受光照限制,但成本高昂且原料稀缺。
■ 原位资源利用
“毅力号”搭载的moxie设备,成功从co₂大气中提取氧气,效率达每小时10克,为未来人类呼吸和火箭燃料制备奠定基础。通过在火星极地部署钻探设备,可以提取水冰,以生产饮用水和氢氧燃料。从火星土壤中提炼金属,生产各种结构材料,作为建筑和辐射防护,都需要原位利用火星资源。
火星移民还有多远
或许还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太空探险者在这颗红色星球上漫步,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
■ 短期目标(2030—2040年)
(1)火星采样返回。nasa与欧空局合作的“火星样本返回计划”预计2033年将“毅力号”采集的岩石送回地球,解析生命痕迹与地质历史。我国“天问三号”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自主采样返回。
(2)载人登陆准备工作。美国宇航局阿尔忒弥斯计划通过重返月球验证深空居住舱、辐射防护等技术。spacex开发的星舰计划2030年运送首批宇航员,建设临时基地。欧空局寻求exomars任务新合作伙伴。
■ 中期目标(2040—2070年)
(1)永久基地建设。科学家计划利用3d打印技术,用火星土壤(风化层)打印防辐射建筑。但银河宇宙射线(gcr)可穿透现有舱体,需开发新型屏蔽材料(如聚乙烯—水凝胶复合材料)。科学家还将通过实验封闭式农业(如种植转基因土豆),实现氧气与食物的部分自给。
(2)火星地球化探索。计划开展大气增厚实验,释放地下co₂或合成全氟化碳(pfcs)增强温室效应,提升地表温度。他们还计划创造人工磁场,在火星与太阳间的拉格朗日点部署磁盾,偏转太阳风以保护大气层。
■ 长期愿景(2070年后)
利用熔岩管洞穴建造地下城市,抵御辐射与极端温度。开采铁、硅等资源制造工具,减少对地球的依赖。接下来,将火星作为深空跳板,利用其低重力(地球38%)降低前往小行星带的能源成本。与此同时,低重力导致肌肉萎缩、视力损伤,需人工重力舱或基因编辑干预。
人类文明新家园
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祝融号”的车轮,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史是一部技术与想象交织的史诗。每一次失败与成功都在重塑我们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未来,火星或将成为人类跨行星生存的试验场,而这段探索历程,终将证明文明的边界,永远在于超越已知的勇气。
当第一代火星婴儿诞生时,人类或将真正成为“多行星物种”,在红色星球上续写新的篇章。
更多内容详见5月27日新民晚报第9版“科技前沿”
【作者简介】
郑永春,博士,研究员,深圳科学技术馆馆长、深圳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主要从事太空探索与科学教育研究。
走遍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所大中小学、科技馆、图书馆,培训中小学教师近万人,青少年科普报告听众达数千万人次,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火星叔叔”。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400多篇,著有《太空探索通史》《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神奇的新能源》《科学原来这样学》《浩瀚的宇宙密码》《火星零距离》《飞越冥王星》《太空地图》等20多本科普图书。被授予首批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有功人员奖、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