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是德国当代作家尤迪特·海尔曼的一部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在人至中年之后,离开了丈夫和女儿,来到沿海的乡下,帮助哥哥打理那里的一间酒吧。她认识了新的朋友,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近三十年前的一段记忆却不断缠绕着她。
那个时候,她就跟女儿安、哥哥的女朋友尼克一样年轻,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卷烟厂,心不在焉地工作着。在住处附近的加油站商店里,她遇到了一名魔术师。魔术师邀请她加入自己的魔术表演,登上豪华邮轮,开启一场奔赴新加坡的旅程。
可事实是,她没有去新加坡,而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她遇见了后来的丈夫奥蒂斯,结了婚,有了女儿安。
近三十年后,她常常想,如果当时去了新加坡会怎么样,而至于到底为什么没有去新加坡,她似乎也有些记不清了。对当时那个年轻的她来说,想去新加坡,是因为那趟旅程有吸引力,还是因为她更想以此为借口辞掉那份无聊的工作?
小说中没有答案,但是读者心里有。无数人会像小说主人公一样,在人生失意、孤独的时刻,下意识美化那条没有走过的路,以为自己错过了一番好风景。而实际上,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没走过的路也不一定就是好路,那只是一种无法名状的遗憾。
“我说,如果我去了新加坡那就不会遇到你了。我没有去,所以我才会遇见你。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对方,就不会有安了。”奥蒂斯说,对的,是这样。他的语气中带着迟疑。他说,“但这不是你不去新加坡的理由。当时你还不认识我,更不知道会有安。”
安就跟年轻时的母亲一样,也陷入了要去哪里过怎样人生的迷茫中,但跟母亲不一样的是,她真的踏上了一场海上旅行,一路向北,在越来越远的坐标里寻找人生落脚点。
小说里的另一个年轻人是尼克,她的原生家庭很糟糕,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人生似乎也没有目的地,随遇而安,像是野生般的存在。小说中写了一个她吃薯片的细节,很生猛,很孩子气,“她把薯片拉到自己面前,一拳捣上去,袋子‘啪’一声爆了,她握紧拳头继续捣,直到里面的薯片被砸得稀碎,接着她把碎渣倒出来,用另一只手捧着送进嘴里。”
尼克是一个没有根的人,但她似乎也没有那么在意要在哪里扎根生长。她遇到可以一起生活的人就一起生活,不喜欢了就径直离开。她不觉得能来到世间生活是多么隆重的一件事,而自己此时此刻的生命体验远胜于一切。
“扎根”应该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我”和哥哥萨沙、咪咪和弟弟阿利尔德是一组鲜明的对照。“我”和哥哥萨沙似乎只是这里的暂居者或者过路者,阿利尔德则在这里继承了父母的养猪场,并且扩大了规模,他从来不会想去新加坡,他就待在从出生起就开始生活的地方,即使亲人都陆续离开了,他也要留在那里。咪咪是一名雕塑家和画家,她在离婚后回到故里,在家乡她重新找到了满意的生活。
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终于理解了自己的那些寻找和遗憾是什么,终于理解为什么没有根,“我一直在随波逐流,或许安也是。”
随波逐流是因为失去了目标,犹如卫星失去了太阳,找不到自己的轨道。小说里,“我”一度把女儿和丈夫当作自己的太阳,“我们需要什么,又能放弃什么。我忽然想到,我们就像是卫星绕着各自的太阳旋转,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太阳。我的太阳是安。奥蒂斯和安。”
可是,这都是外在的关系,女儿终将要远行,丈夫也会有不能同频的时刻。真正永恒的太阳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才是通往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最准确的指南针。
记者:江丹 剪辑:江丹 编辑:徐征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