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自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的斯普特尼克1号,是第一颗进入行星轨道的人造卫星。图为斯普特尼克1号的1:1等比例模型。
最近在一些美国政客口中,美国的“斯普特尼克(sputnik)时刻”又来临了。这次是因为一群中国年轻人搞出了deepseek模型,对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所追求的霸权形成了挑战。但在七十多年前真正的“sputnik时刻”——因苏联人造卫星“sputnik-1”发射上天而得名,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回顾起来还真饶有趣味。
美国的“sputnik时刻”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此事震惊全球。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整个自由世界掀起了一股恐惧的浪潮……这表明在一场大规模的科学竞争中,苏联已打败了美国。”而号称“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泰勒则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文章说:“这是美国遭受的又一次灾难性的珍珠港袭击,它代表了美国军事科技的全面失败。”
一颗非常初级的人造卫星,为何会将美国人和西方阵营吓成这样,在今天要充分理解其原因,需要涉及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已经打了十年(通常以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和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为冷战开始的标志)。虽然在这一阶段西方阵营整体呈现进攻态势,但因为苏联已经被美国描绘为“自由世界”的凶恶敌人,所以许多美国政客头脑中的“危机意识”已经极为强烈。
但另一方面,艾森豪威尔总统虽是军人出身,却不喜欢战争。他信奉一种被称为“大平衡”的理论:美国应该减少军费,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他曾问道:“难道非要我们大多数人民勒紧裤带,忍受生活水平的明显下降,来承担如此庞大的国防开支吗?”当时也有不少美国政要和议员赞成艾森豪威尔的想法。这种想法从常识出发来看倒也不失为正道,可惜的是更多的美国政客并不循正道而行。
当时美国民众有一种普遍的恐惧,觉得苏联的人造卫星一直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要是苏联人从卫星上向美国投放炸弹怎么办?而与此同时,苏联人似乎要对美国民众的这种恐惧火上浇油,在国际期刊《新时代》上公布了人造卫星经过世界六十个重要城市上空的具体时间,这些城市包括“自由世界”的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此外还有莫斯科、北京和上海。民众的恐惧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
美国白宫的宣传手册
当时艾森豪威尔仍想挽救他的“大平衡”理念,1958年3月26日,他让白宫发布了宣传手册《外空入门》(introduction to outer space)。手册试图针对民众的上述恐惧进行“科普”,用物理学证明:从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向地球投放炸弹是不可能的,“物体从卫星中被释放后根本不会下落,无法射向目标”。
其实,如果还没忘记高中物理课关于“速度的矢量合成”原理的话,宣传手册中的上述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人造卫星既然在环绕地球飞行,那它肯定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这个速度能够让卫星在飞行中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而不致坠落。此时如果从卫星上释放一颗炸弹,这颗炸弹在理论上也必然拥有和人造卫星相同的速度矢量,因此炸弹也将像人造卫星一样绕着地球飞行,而不是落到地球表面。
如果要钻牛角尖,假定让炸弹在从卫星上释放的瞬间获得一个反向的速度矢量,只要这个速度矢量和卫星本身的速度矢量叠加后小于第一宇宙速度,那么炸弹将以一个小于每秒7.9公里的速度环绕地球飞行,但是此时它会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开始逐渐丧失高度,这个过程具有加速度,会越来越快,最终落到地球表面。
但是,炸弹逐渐丧失高度的过程极为复杂,和许多因素有关。比如非常明显的因素就有两个:一是炸弹自身的形状,二是地球大气的流动。即使以今天的人类科技水准,对后者仍然完全无法控制,也难以实现精确预报。所以这颗想象中的炸弹最终会落到哪里,是完全无法预料和操控的。
这种情况,和从飞机上向地面投放炸弹完全不同。因为轰炸机或战斗机的飞行速度都远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它们的飞行高度也都远低于人造卫星,所以它们投放炸弹的弹着点是基本可控的——炸弹将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以弧线轨迹落下,这个过程非常短,过程中大气流动的影响也变得很小。
1958年,美国白宫发布的宣传手册《外空入门》。
至于发射导弹的假想,《外空入门》中也谈到了。考虑到几星期前,苏联刚刚宣布试验成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这也是美国人对苏联人造卫星恐惧的原因之一,手册编辑者显然认为,也有必要解除公众在这方面的恐惧。手册中断言:“宇宙战争……在现实中是非常遥远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技术上说,在航空器上发射导弹,需要的设备比投放炸弹复杂得多,这样的发射装置,在当时每一公斤重量都异常金贵的人造卫星上是难以想象的(sputnik-1全重只有83.6公斤)。事实上,人类迄今从未实验过从卫星上发射导弹,在迄今为止所想象的各种战争场景中,也无此必要。
尽管艾森豪威尔还为《外空入门》写了序,他还对《纽约时报》表示:“苏联人造卫星本身丝毫没有加重我的疑虑与担心,也不是公众产生某种狂热的理由。”但是上面的这点高中物理知识,政客和普通民众通常都早就忘记了,所以他们的恐惧也没有被手册所打消。稍后新总统肯尼迪上台,冷战进一步展开,肯尼迪坚持认为“安全只存在于更多的核弹头和更多的远程弹道导弹中”,这个想法至今仍被许多美国政客奉为圭臬。
美国战机击落高空气球
时间来到2023年,冷战已结束三十多年了,但美国政客和被他们煽起的民众恐惧依然会出现,只是这次恐惧对象从苏联换成了中国。
2023年2月,美国军方在蒙大拿州上空发现了一个疑似中国的高空气球,并对气球跟踪了数天。美国军方最初表示该气球不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该气球是民用气象设备,因不可抗力(就是大气流动)误入美国领空。事实上,各国用作气象设备的气球常有此种情况,通常不会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领空入侵”。
但此时美国反华政客妖魔化中国的舆论已经甚嚣尘上,一些美国政客认为气球可能被用来收集情报,在媒体上煽动起新一轮恐惧和焦虑。其实在今天世界上,谁家上空没几颗卫星飞来飞去?要搞情报还用得着气球这样原始的工具?但最终拜登政府迫于舆论压力,竟下令出动战机,将气球击落。美军劳师动众,由f-22a战机在一批其他战机的协助下,在南卡罗来纳州海岸附近上空,先后发射了三枚导弹,才将这个毫无自我防卫能力的气球击落,残骸落入海中。
美国人找到了气球残骸,并展开调查,但未在其中发现任何情报设备——军方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国政府强调气球为民用设备,误入美国领空纯属意外,对美方击落气球表示不满,认为完全是“过度反应”。
事件虽未产生严重后果,但美国媒体上的妖魔化宣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苏联人造卫星引发的“sputnik时刻”。冷战思维总是让美国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高中物理课也不能帮助政客们回归常识和理性。
江晓原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