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2022年09月13日09:41:03 科学 1457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预计,始于2020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持续至今年年底,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 天天要闻

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一般2-7年出现一次,每次持续不到一年,通常会导致大西洋飓风等灾害。“三重”拉尼娜则是指该现象持续3年并在世界各地引发相关灾害。WMO表示,随着近几周信风增强,拉尼娜现象有所加强,海洋表面因此大幅降温,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据悉,自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现象仅发生过两次,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及1998-2001年。




今年冬天可能比夏天更难熬?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 天天要闻

刚刚迈入早秋,北方的天气就迎来了大面积的降温。拿河南部分地区来说,夏天的衣服还没来及的收拾,转眼间就得穿“冬衣”了,温度普遍直降15度以上,夜晚的最低气温只有14度左右。这和半个月前40多度的“极端高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连中科院的专家也出来发文预警,今年的气象变化确实是非常“罕见”。

我们虽然熬过了一个非常难忘的夏天,但更可怕的“寒冬”或许还在后面。

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 天天要闻

“拉尼娜现象”的科学释义是指:“太平洋中东部区域海水异常变冷”。

一般来说只要气象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出现在海洋上,那么濒海区域或者近海区域都将会迎来大面积的降温,科学界会通俗的把这种天气称之为“冷冬”。不过拉尼娜现象属于地球气象变化中正常的环节,正因为有这样冷热交替的气候成因,才得以让季风、海信等其他自然力量发挥作用。

所以冬季出现拉尼娜现象并不罕见,可麻烦的是,今年的拉尼娜现象似乎有点不同。

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 天天要闻

国际气象学界一直紧密关注着全球的气候变化。

4月份出现“副热带高压”苗头的时候就有科学家预测,今年的温度变化可能要走“大开大合”的路线,果不其然我们迎来了一个可以把“潘阳湖”晒干的炎热夏季。

不过彼时科学界还没有发现太平洋水域有明显的温度变化。

直到5月底的时候,美国耶鲁大学气象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才发现太平洋季风区的“水温异常”,这样一来今年入秋以后大概率是要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 天天要闻

如果仅仅是如此那还不至于让人太担心,问题就在于我们刚刚从极端高温的气候中走出来,接踵而至的就是拉尼娜低温。

拉尼娜现象本身就是对“厄尔尼诺高温”的矫正。

陆地出现这么大规模且持续时间如此之久的高温,导致太平洋水域的温度一直在下降,已经突破了正常年份里的温度阈值。

科学界按照数学逻辑推测,今年的拉尼娜威力大约是往年的“三倍”,简言之就是我们说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 天天要闻

如果未来三个月没有其他的气象变化,我们有75%的概率要迎来一个近15年不曾遭遇过的寒冬。

炎热固然会带来很多问题,但地球的温度变化本质上必须要维持一个平衡的中间点,不然极端的寒冷带来的破坏并不比高温更小。

好在冬季是大部分动物、植物休眠的季节,除了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地球上其他物种还是能够应付寒冷季节的,只要持续的时间不长就可以。

我们最需要担心的还是如何应对人类自己的困境。

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 天天要闻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 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从1950年,全球共发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按照强度级别,分为弱、中等强度、强事件。历史上仅出现过1次强拉尼娜事件,时间从1988年5月开始持续到次年5月。


今年冬天可能更冷?科学界证实,“三重拉尼娜”可能会来 - 天天要闻

图解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 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性情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信风是指低空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 天天要闻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模仿人类奔跑、跳跃、空翻,像人一样说话、思考甚至察言观色。这不是科幻电影对未来的虚构,而是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阔步向前的现实。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曾畅想过:家里有一个机器人,能买菜、做饭、铺床、扫地,帮你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时至今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12点了,您该吃药了...